面对“北溪”爆料 西方为何遮遮掩掩?
美国记者爆料
新华社报导,“北溪-1”号管道东起俄罗斯维堡,经由波罗的海海底通往德国卢布明,再经德国境内两条连接管道传输至德国各地及其他欧洲国家天然气管网,是俄罗斯对欧洲主要输气管道。“北溪-2”管道建成后与“北溪-1”基本平行,尚未投入使用。
2022年9月底,“北溪-1”和“北溪-2”管道位于瑞典和丹麦附近海域的部分出现四处泄漏点。瑞典测量站曾在管道发生泄漏海域探测到强烈的水下爆炸,各方普遍认为这一事件系“蓄意破坏”。俄罗斯曾多次呼吁共同调查,但遭西方国家拒绝。
赫什8日在其博客文章中援引知情人士的话说,2022年6月,北约举行“波罗的海行动”年度军事演习期间,美海军潜水员在“北溪”管道上安放远程遥控炸弹。同年9月26日,挪威军机投下声吶浮标引爆炸弹,破坏了“北溪-1”和“北溪-2”四条管线中的三条。
按照赫什的说法,美国总统拜登在同其国安团队进行9个多月“高度机密的反覆辩论”之后,决定破坏“北溪”管道。辩论的主要焦点并不在于是否实施破坏,而在于如何不留下指向美方的证据。
赫什是资深调查记者,曾供职于《纽约时报》和《纽约人》周刊,因报导美军在越南战争中制造美莱村屠杀获得1970年普利策新闻奖。
瑞典跨国和平与未来研究基金会创始人奥贝里对赫什的结论表示认同。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书面采访时说,赫什的精细分析说明了破坏是如何计划和完成的,结论并不令人意外,“美国在挪威提供的重要帮助下,对友好盟国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犯下了罪行”。“北溪”管道的破坏和经济制裁一道,对欧洲经济造成了巨大和不断累积的伤害,这是“美国对其顺从盟友展开的经济战”。
西方遮遮掩掩
赫什披露,在被要求发表评论时,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沃森和中情局发言人索普均通过电子邮件表示,这一说法是“虚构的”“错误的”。据挪威媒体报导,挪威外交部也否认赫什的说法,认为这是凭空猜测。新华社记者就此联系了丹麦首相府、国防部和司法部,但得到的答覆均是“无可奉告”。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赫什的爆料,美国的主流媒体基本视而不见。在丹麦,仅TV2新闻频道对此事进行报导,并在报导中称赫什是个充满争议的记者。
多名俄罗斯专家认为,赫什的爆料既不会引起西方广泛关注,也不会迫使西方国家公开他们对“北溪”事件的调查结果。俄国家能源安全基金会首席分析师尤什科夫说:“即使德国人、瑞典人或丹麦人自己发现了美国参与爆炸的某些证据,他们也未必敢说,因为他们无法承担后果。”
俄罗斯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别洛夫表示,丹麦、瑞典和德国迄今都在隐瞒信息,因为公布现有事实可能会对它们与第三国以及爆炸“直接幕后国”间的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丹麦奥尔堡大学政治与社会系国际关系学教授李形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白宫和挪威政府的迅速否认毫不意外,因为如果报导属实,将对美欧关系造成剧烈冲击。首先,在西方媒体的一贯宣传中,欧洲的基础设施笼罩在所谓的“俄罗斯威胁”下,俄罗斯应该是炸毁“北溪”管道的“主谋”,一旦证实此事是美国所为将颠覆欧洲民众对这套西方叙事的认同。其次,欧洲将再次看到,乌克兰危机久拖不决的原因在于美国,是美国的利益集团不愿看到这场发生在欧洲的冲突结束。最后,欧洲战略自主的紧迫感将进一步增强,欧洲人将迎来不得不做出决定的时刻。
美国记者爆料
新华社报导,“北溪-1”号管道东起俄罗斯维堡,经由波罗的海海底通往德国卢布明,再经德国境内两条连接管道传输至德国各地及其他欧洲国家天然气管网,是俄罗斯对欧洲主要输气管道。“北溪-2”管道建成后与“北溪-1”基本平行,尚未投入使用。
2022年9月底,“北溪-1”和“北溪-2”管道位于瑞典和丹麦附近海域的部分出现四处泄漏点。瑞典测量站曾在管道发生泄漏海域探测到强烈的水下爆炸,各方普遍认为这一事件系“蓄意破坏”。俄罗斯曾多次呼吁共同调查,但遭西方国家拒绝。
赫什8日在其博客文章中援引知情人士的话说,2022年6月,北约举行“波罗的海行动”年度军事演习期间,美海军潜水员在“北溪”管道上安放远程遥控炸弹。同年9月26日,挪威军机投下声吶浮标引爆炸弹,破坏了“北溪-1”和“北溪-2”四条管线中的三条。
按照赫什的说法,美国总统拜登在同其国安团队进行9个多月“高度机密的反覆辩论”之后,决定破坏“北溪”管道。辩论的主要焦点并不在于是否实施破坏,而在于如何不留下指向美方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