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奎博语中评:赖的性格导致社会分裂加剧

台湾政治大学外交学系教授黄奎博(中评社 李子宁摄)

  中评社北京9月25日电(记者 李子宁)中美战略竞争加剧,叠加赖清德上台执政影响,台海形势日趋复杂严峻,两岸交流发展面临不少的挑战和困难。就有关议题,台湾政治大学外交学系教授黄奎博接受了中评社记者的专访,他表示,赖清德在政治上有明显坚持的地方,从其在台南市长任内拒绝进入市议会200多天,就可以看出他不喜欢也不希望妥协,这样的人格特质通常不会改变。所以他当领导人的时候,在很多重要的政治议题上,包括现在“朝小野大”的“立法院”,也可以看到民进党在很多方面并不妥协,这是赖清德性格在台湾政治上的投射。如果这种不容易妥协的性格持续下去,可以预见的是在赖清德执政期间,朝野之间几乎不会有重要的共识,而且在敏感议题方面,例如台湾定位、涉外政策或重大公共投资等都会有很多的纷争,台湾的政治也会持续混乱且不太可能产生多数共识或全民共识。

  黄奎博指,从赖清德的种种表现可以看出,他希望用一种宗教的方式去影响岛内社会对于台湾的政治定位,想让台湾人的政治意识形态具有“宗教情怀”色彩。也就是说赖清德会非常坚持他所相信的东西,甚至把“务实台独”当成一个宗教信仰在处理,这时台湾在政治方面的定位分歧会更加明显。理论上作为一个领导人应该是让不同的各方达成最大共识,但赖清德是希望各界团结在民进党的党旗之下,而不是“国旗”之下。这样的做法对于已经逐渐分裂的台湾社会来讲是不利的,因为分裂的社会自然就会有分裂的政党,双方不太可能会有政治条件的交换或者妥协。因此赖清德执政期间他的“台独”意识会更加增强,岛内政治分歧及社会分裂也会更加强烈和明显。   黄奎博分析,上述情况会给两岸关系产生几方面的深刻影响。第一个是两岸的法理定位,会从很久以前的双方同属“一中”逐渐演变成双方是各自不同的国家。这个趋势其实从李登辉的后期开始逐渐成长,经过民进党两次执政到达一定的高峰。现在赖清德的做法,还很明显地是要推动所谓的“台湾主体性”,这不只是政治和文化分隔,还是民族分隔,也就是“台湾主体性”已经跟所谓的“台湾民族主义”混合在一起,逐渐的就会变成“台湾民族主义”对撞“中国民族主义”或者“中华民族主义”,两岸的冲突就会从过去所谓的“政治制度优劣”竞争,逐渐演变成“族群的冲突”。与“政治冲突”能够靠政治协商或妥协得到一定控制甚至解决不同,“族群的冲突”因为“你我”区分明显,一旦发生冲突后果会相对严重,不是一时半刻,或者通过政治的沟通协商就可以有效处理。也就是说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台湾可能会和中国大陆发生“民族主义对撞”,这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可以说是非常不利。

  第二,赖清德的两岸政策很明显会延续蔡英文时期依靠美国的做法,甚至是“一面倒”,这会让他更加顺从美国,然后在两岸关系上采取若即若离的态度,这样也比较符合他想要形塑“台湾民族主义”的企图。

  最后,赖清德会希望借着两岸的功能性合作,包括ECFA,让台湾可以从中获得一定利益。但是在政治上面赖清德将“寸步不让”并朝自己坚持的方向移动。   谈及美国因素对两岸关系的影响,黄奎博指出,美国始终是影响两岸关系最重要的第三方因素。现在美国的“一中政策”内涵虽然在名义上还是“一法三公报”加“六项保证”,但实际上,美国给予了台湾更多的政治空间,并且在涉及“三个公报”的内容时表现得“心口不一”,引起了中国大陆方面对于美国掏空“一中”的忧虑。同时台湾也利用了美中的竞争,希望美国可以重新重视台湾的重要性,特别是透过半导体供应链的重要地位,让美国把台湾纳入美国所谓“防中抗中”的范围里,这样赖政府即使是在两岸关系不可控或者恶化的情况下,也可以获得美国的保障。

  黄奎博表示,美国方面当然清楚赖清德的一些动作,但只要赖清德的做法没有突破过去的框架,美方会容忍其打一些“擦边球”,但美方也很清楚的持续强调不支持“台独”,所以美方的“红线”还是划在那边,但在“红线”内给赖清德的空间变多了,也等于给赖政府一些信心,让其认为有美方的默许,他就可以在两岸关系里面持续推动所谓的“台湾主体性”或“台湾民族主义”。

  黄奎博还表示,美国对台湾的军售问题,确实是三边关系里面很敏感的地方。对美国来讲,对台军售不只是攸关于美国军火商的利益,也攸关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军事安全利益,所以美国不会轻言放弃。对中国大陆来讲,对台军售则是不可容忍的事情,但对台军售已经行之有年,美国不会停止,中国大陆在这一问题上的外交抗议也会继续。   对于赖清德可能“过境”美国,以及给两岸关系造成的影响,黄奎博表示,从赖清德目前跟美国的互动来看,美方对赖清德的信心并没有那么的高,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机率让其从主要城市“过境”。如果实现,相信赖清德也不太敢进行高调的宣传,因为美国一定希望其的“过境”是低调平顺的,不会引起美中之间进一步纠纷,同时美国给台湾方面领导人提供“安全、舒适、便利、尊严”的过境条件,中国大陆也看到低调的所谓“过境外交”,三方的诉求都得到基本满足,或许有关事件就不会引发太大的影响。

  有关两岸交流,黄奎博说,即便是两岸官方关系变差,两岸民间关系也不能变差,如果两岸民间关系也真正变差,那两岸关系真的就会变成一个向下“沉沦”的螺旋,没有办法再快速恢复到过去应有的正常健康状态。此外两岸民间的对话不一定是学术的,包括社会各阶层,包括宗教、文化、教育、体育,甚至科学或者是企业经营等等,都可以是对话的一部分。

  黄奎博分析,现在的问题在于经过了疫情,再加上美中之间的竞争与冲突,让一些台湾民众对中国大陆的观感有所改变。再加上赖清德政府动辄就以所谓中国大陆的“认知作战”或“统战”去警告台湾民众,不要轻易赴中国大陆,导致台湾民众对于到大陆交流有疑虑,这些疑虑只能透过不断的交流去破解。

  “交流一定要去‘政治化’,如果是很单纯的正向的民间交流,再经过一段时间,两岸民间各阶层的交流应该会逐渐恢复。这时就算官方关系不好,但只要民间关系是好的,那么两岸关系还是有春暖花开的希望。”黄奎博最后补充道。

台湾政治大学外交学系教授黄奎博(中评社 李子宁摄)

  中评社北京9月25日电(记者 李子宁)中美战略竞争加剧,叠加赖清德上台执政影响,台海形势日趋复杂严峻,两岸交流发展面临不少的挑战和困难。就有关议题,台湾政治大学外交学系教授黄奎博接受了中评社记者的专访,他表示,赖清德在政治上有明显坚持的地方,从其在台南市长任内拒绝进入市议会200多天,就可以看出他不喜欢也不希望妥协,这样的人格特质通常不会改变。所以他当领导人的时候,在很多重要的政治议题上,包括现在“朝小野大”的“立法院”,也可以看到民进党在很多方面并不妥协,这是赖清德性格在台湾政治上的投射。如果这种不容易妥协的性格持续下去,可以预见的是在赖清德执政期间,朝野之间几乎不会有重要的共识,而且在敏感议题方面,例如台湾定位、涉外政策或重大公共投资等都会有很多的纷争,台湾的政治也会持续混乱且不太可能产生多数共识或全民共识。

  黄奎博指,从赖清德的种种表现可以看出,他希望用一种宗教的方式去影响岛内社会对于台湾的政治定位,想让台湾人的政治意识形态具有“宗教情怀”色彩。也就是说赖清德会非常坚持他所相信的东西,甚至把“务实台独”当成一个宗教信仰在处理,这时台湾在政治方面的定位分歧会更加明显。理论上作为一个领导人应该是让不同的各方达成最大共识,但赖清德是希望各界团结在民进党的党旗之下,而不是“国旗”之下。这样的做法对于已经逐渐分裂的台湾社会来讲是不利的,因为分裂的社会自然就会有分裂的政党,双方不太可能会有政治条件的交换或者妥协。因此赖清德执政期间他的“台独”意识会更加增强,岛内政治分歧及社会分裂也会更加强烈和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