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热点:专家论两岸乡村人才与融合发展
中评社福州9月24日电(记者 李子宁)由闽江学院主办的“第三届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闽江论坛”22日在福州举行。论坛专题讨论环节,两岸专家学者就两岸乡村人才与振兴等有关议题展开充分深入交流。
福建省委党校教授王秉安分析了两岸融合背景下的银龄台胞与乡村振兴,他表示,自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的关系经历了复杂多变的发展历程。随着两岸交流的 日益频繁以及大陆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开始关注并参与到大陆的乡村建设中。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乎农村产业的兴旺发达与乡村经济的繁荣发展,还涉及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打造乡村生态的宜居宜业环境以及构建强有力的乡村组织等多个方面。在此背景下,福建省积极响应中央号召,致力于打造两岸融合示范区,为两岸人民提供了新的合作平台和发展机遇。特别是在乡村振兴领域,福建作为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阵地,吸引了包括银龄台胞在内的各类人才积极参与。银龄台胞在乡村振兴的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着成效。他们具有对两岸融合的高度认同、熟悉两岸社会文化背景、拥有扎实人脉关系和较强影响力等共性特征。然而,仍存在对其独特作用认识不足、研究欠缺、针对性政策与举措空白等问题。未来,随着对银龄台胞参与乡村振兴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相关研究将日益丰富,政策举措将更加完善和具有针对性。银龄台胞在乡村振兴中的参与规模和质量有望进一步提升,为两岸融合发展创造更多机遇和可能。同时,应持续关注政策实施效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形成长效机制,推动银龄台胞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实现两岸共同繁荣发展。
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特聘专家邓启明对闽台乡建乡创合作人才引育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他指出,由于闽台历史渊源深厚,在地缘、血缘、文缘等方面有着密切联台湾地区人口中祖籍为福建的占有优势比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陆经济社会 稳步发展,特别是提出并推进国家“乡村振兴”和“两岸融合发展”战略实施后,许多台湾青年怀揣着对故土的思念和两岸统一的期盼,纷纷跨越台湾海峡,来到福建学习、就业和发展创业。为此,近年来福建省在乡村振兴领域也积极借鉴台湾地区“社区营造”和“乡村再生”等方面的做法与经验,“先行先试”、首创出以乡村建设和乡村创业创新创造等为主题、两岸青年联合驻村并全程辅导服务的“闽台乡建乡创合作”这一两岸乡村融合发展创新模式和新举措;旨在鼓励、引导台湾建筑师和文创团队等深入福建乡村,通过沉下心、扎下根,努力根据当地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培育与发展升级、文化创意和活化运营等方面多样化需求,从规划、设计和营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到创意、营销和带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升级,为乡村人才振兴及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的理念和活力,为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开启了新的篇章。
邓启明表示,近年来,福建省逐步探索、推进的闽台乡建乡创合作在人才引进、人居环境整治、乡村建设与运营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尤其是通过出台支持政策、创新合作模式、优化服务环境等措施,吸引了一批台湾团队来闽学习、发展创业助力乡村振兴;不仅带来了先进的乡村建设与经营管理理念和适用技术与专业人才,还促进了两岸乡 村人才交流与融合发展。为了进一步引进并更好提升闽台乡建乡创合作人才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福建省又采取了多项政策措施,推动全过程辅导对接、开展双陪护联合驻村、实施双向评价制度等,都有效提升了台湾团队的工作效率和项目成功率,也为本土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持。然而,尽管闽台两地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但台湾团队在参与乡村发展建设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与制约因素;尤其是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增强台湾团队的认同感、归属感及融入意识等,还应进一步搭建和用好相应的交流合作平台,通过加强服务保障与品牌建设、扩大宣传培训与考核评比等,不断提高闽台乡建乡创合作人才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拓展合作的领域与内容、提升合作的水平与质效,合力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与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任重而道远。
闽清县塔庄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高艶灵分析了两岸乡村人才交流的“闽清实践”,她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离不开经贸往来,也离不开人文交流互动。作为两岸交流合作的最前沿,福州、闽清地缘优势明显,在深化两岸乡村人才交流,持续深入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取得了优异成效。福州、闽清地区针对两岸人才融合发展现状,从政策、平台、文化交流、产业发展等方面出发,推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及给予台湾青年初创团队的资金扶持等,取得较好成效。闽清县在加强两岸人才融合发展过程中,紧抓乡建乡创机遇、注重闽台农业融合、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形成了富有闽清特色的实践经验。但实际合作过程中,仍然面临对台青年人才引进困难、闽台人才交流不够深入、台青创业缺乏资源连接以及台企用工需求问题突出等问题。未来可从加强惠台政策宣传、强化两岸人才交流、加大台青扶持力度、深化闽台产业合作等策略入手,以此达到促进两岸人才融合的目标。
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代表文雯对城乡融合背景下在陆台籍教师服务乡村振兴的经验进行了研究,她表示,在陆台籍教师发挥“人才库、智囊团及生力军”作用,是贯彻落实党和 国家“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的崭新命题。通过考察广西这一沿边沿海民族地区的对台工作,可以发现通过吸纳台湾高层次人才在地化发展,鼓励其利用自身“兼通中西”“文理并进”的优势特长投身八桂建设,不仅对当地民生经济发展及社会文化繁荣有所助益,也由此实现了“两岸一家亲”的情感嵌入及认知升华。在此基础上,为深入开展两岸民间交流进而助力乡村振兴积累了政策推进及实践创新的若干经验。
中评社福州9月24日电(记者 李子宁)由闽江学院主办的“第三届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闽江论坛”22日在福州举行。论坛专题讨论环节,两岸专家学者就两岸乡村人才与振兴等有关议题展开充分深入交流。
福建省委党校教授王秉安分析了两岸融合背景下的银龄台胞与乡村振兴,他表示,自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的关系经历了复杂多变的发展历程。随着两岸交流的 日益频繁以及大陆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开始关注并参与到大陆的乡村建设中。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乎农村产业的兴旺发达与乡村经济的繁荣发展,还涉及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打造乡村生态的宜居宜业环境以及构建强有力的乡村组织等多个方面。在此背景下,福建省积极响应中央号召,致力于打造两岸融合示范区,为两岸人民提供了新的合作平台和发展机遇。特别是在乡村振兴领域,福建作为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阵地,吸引了包括银龄台胞在内的各类人才积极参与。银龄台胞在乡村振兴的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着成效。他们具有对两岸融合的高度认同、熟悉两岸社会文化背景、拥有扎实人脉关系和较强影响力等共性特征。然而,仍存在对其独特作用认识不足、研究欠缺、针对性政策与举措空白等问题。未来,随着对银龄台胞参与乡村振兴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相关研究将日益丰富,政策举措将更加完善和具有针对性。银龄台胞在乡村振兴中的参与规模和质量有望进一步提升,为两岸融合发展创造更多机遇和可能。同时,应持续关注政策实施效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形成长效机制,推动银龄台胞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实现两岸共同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