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专家学者共议两岸乡村发展与融合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助理教授陈智明(中评社 李子宁摄)

  中评社福州9月24日电(记者 李子宁)由闽江学院主办的“第三届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闽江论坛”22日在福州举行。在论坛分组专题讨论环节,来自两岸的专家学者就两岸乡村的融合与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助理教授陈智明分析了AI在两岸合作领域中的运用,他表示人工智能通过农业的应用,促进农业生产及经营方式的转型升级,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人工智能在乡村建设体现在数字乡村建设,通过提升农民的数字技能,如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电子商务专题培训等,提高农民获取信息、网络营销、在线办理业务的能力,推动主动参与数字乡村建设,利用AI赋能数字乡村建设,推进数字共融,弥合数字鸿沟,使群体都能积极参与数字乡村建设,共享数字红利,实现社会共融。随数字化浪潮,乡村振兴的推进离不开数字化、智慧化等现代化治理能力,人工智能高新技术不断与农村经济、社会、治理等加速融合。智慧农业解决一系列困扰农民的问题,包括增加经济作物的产量、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及促进经济效益等。对于两岸共同面临的老龄化问题,台湾养老社区的发展经验可资借鉴,台湾有不少养老社区和设施,在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方面积累经验,养老照护台湾业者关注点滴细节,传递人文关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养老问题广受关注,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难题凸显,借助数字化对农村留守老人实现看护,成为数字乡村治理面临的问题。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化产业系副教授尚光一(中评社 李子宁摄)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化产业系副教授尚光一以两岸共同信俗创意开发与两岸乡村融合为线索开展研究,他表示,在客家村落,妈祖信俗与当地文化产生了融合,尤其是客家林氏将妈祖看作自己家族的祖姑,从而产生了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独特妈祖信俗。在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背景下,对客家村落妈祖信俗进行创意开发,不仅有利于两岸客家文化的当代弘扬,也有助于推动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就客家村落妈祖信俗的创意开发策略而言,内容创意上要注重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开发思路上要与两岸乡村融合发展有机融合;营销推广上要重点借助两岸活动扩大传播力。

  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艺桦分析了两岸乡村治理的经验与合作,她表示,两岸乡村治理经验互助展现出广阔前景与重大意义。在治理主体维度,大陆可汲取台湾民间组织参与乡村治理之模式,台湾则应借鉴大陆基层党组织引领及政府高效行动力。通过交流活动,促进治理主体多元化与协同性提升。产业发展领域,大陆广阔市场与丰富资源可与台湾精致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相结合,共同打造品牌,合作创新推动农村三产融合。文化传承与创新层面,两岸乡村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可相互借鉴。大陆学习台湾文创细腻手法与市场策略,台湾借鉴大陆传统文化保护投入与系统性建设。举办交流活动,增进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台湾先进理念与技术可为大陆提供参考,大陆经验亦可分享,共同开展项目实现生态与经济良性互动。治理手段层面,两岸深入交流,完善机制,借信息技术搭建平台探索模式。总之,互助潜力巨大,可实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是乡村治理现代化之重要路径。

  厦门社科联委员杨仁飞以两岸历史文化为线索进行研究,她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习总书记指出,“文化与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态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除聚集原创性技术创新突破外,要重视拓展与凝聚与时代相适应、引领时代的思想与文化新力,为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使命与目标“提质增效”,进而提高中华文化的韧性、延展性、拓展性。乡材振兴,需要文化新力(文化科技力,文化人力,文化传化创新能力等),为古老、传统的乡村催生出勃勃生机,更重要的是,中国乡村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坚实土壤与广阔市场,将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工作者,提供厚重而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精神食粮, 两岸融合、乡村振兴,离不开对共同传统文化的再发掘、对两岸精神价值与文化联系的再叙事、再论述和展现,建构出两岸更紧密的文化纽带。

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艺桦(中评社 李子宁摄)

  广州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后李凌风以台湾政党青年与大陆融合发展为主题进行研究,他指出,台湾青年在面对两岸关系时,表现出复杂的情感与现实的对撞。在情感上,由于历史、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对大陆普遍持有疏离感和防备态度。这种情感上的隔阂不仅强化了台湾青年的身份认同,还导致他们在政治议题上更为审慎和保留。另一方面,务实的经验导向促使台湾青年在经济和文化交流领域表现出相对开放的态度。他们认识到两岸关 系对台湾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愿意在符合自身和台湾整体利益的前提下,与大陆保持一定程度的互动和合作。这种双重导向反映了台湾青年在当前复杂的两岸环境中,试图在情感与现实之间寻找平衡的努力。这样的导向既反映了台湾青年大众的取向,同样也代表了未来台湾对大陆政策的可能趋势。台湾青年在两岸融合问题上的复杂态度反映了两岸关系中深层次的情感与现实矛盾。

  李凌风表示,情感导向和实务经验导向是台湾青年对两岸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针对这些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文化宣传、微观交流和长期策略,可以逐步引导台湾青年在两岸融合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未来的两岸关系发展离不开青年的参与和推动,因此抓住青年这一关键群体,是实现两岸和平与繁荣的关键所在。

厦门社科联委员杨仁飞(中评社 李子宁摄)

广州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后李凌风(中评社 李子宁摄)

研讨会现场(中评社 李子宁摄)

研讨会现场(中评社 李子宁摄)

研讨会现场(中评社 李子宁摄)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助理教授陈智明(中评社 李子宁摄)

  中评社福州9月24日电(记者 李子宁)由闽江学院主办的“第三届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闽江论坛”22日在福州举行。在论坛分组专题讨论环节,来自两岸的专家学者就两岸乡村的融合与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助理教授陈智明分析了AI在两岸合作领域中的运用,他表示人工智能通过农业的应用,促进农业生产及经营方式的转型升级,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人工智能在乡村建设体现在数字乡村建设,通过提升农民的数字技能,如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电子商务专题培训等,提高农民获取信息、网络营销、在线办理业务的能力,推动主动参与数字乡村建设,利用AI赋能数字乡村建设,推进数字共融,弥合数字鸿沟,使群体都能积极参与数字乡村建设,共享数字红利,实现社会共融。随数字化浪潮,乡村振兴的推进离不开数字化、智慧化等现代化治理能力,人工智能高新技术不断与农村经济、社会、治理等加速融合。智慧农业解决一系列困扰农民的问题,包括增加经济作物的产量、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及促进经济效益等。对于两岸共同面临的老龄化问题,台湾养老社区的发展经验可资借鉴,台湾有不少养老社区和设施,在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方面积累经验,养老照护台湾业者关注点滴细节,传递人文关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养老问题广受关注,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难题凸显,借助数字化对农村留守老人实现看护,成为数字乡村治理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