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论》月刊第321期内容介绍

第321期《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9月号已出刊(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香港9月23日电(记者 马逸群)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321期《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9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共刊发18篇文章,涵盖南海、台湾、两岸、东亚、港澳、经济、文化等议题。

  本期“专题”栏目聚焦南海问题,刊发了《越马菲三国海洋权利主张风险观察》《赖清德当局南海主张的变化与未来走向》《马科斯上台后菲律宾南海政策的域外影响因素探究》三篇文章。

  武汉大学国际法所教授高圣惕在《越马菲三国海洋权利主张风险观察》一文中指出,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三国“完整化”各自在南海的海洋权利主张,旨在抗衡中国在南海固有和完整的领土主权主张和海洋权利主张。问题在于:越马菲三国在“完整化”各自海洋权利主张的同时,不该无视中国基于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的整体所能产生的领海、毗连区和大陆架,也不该无视中国在断续线内主张的历史性权利。然而,越马菲不跟中国协调就在“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外大陆架划界案。更有甚者,在2016年之后,这三国援引不具备法律效力的“裁决”来极小化中国在南海的海洋权利主张,招引域外国家否定中国在南海主张海洋权利的法律基础,这是中国难以容忍的。三国不该以中国为牺牲而“完整化”各自海洋权利的主张,更不该私自图谋撇开中国而瓜分南海。越马菲在南海“完整化”各自海洋权利主张之前,应该面对中国在南海的完整岛礁主权主张和海洋权利主张,协同中国一块通过谈判方式解决彼此的领土主权争端以及海洋划界争端。这才是正本清源之道。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李卫海和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后刘瑞阳联合发表《赖清德当局南海主张的变化与未来走向》一文。该文指出,台湾当局的南海主张历经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蔡英文四任当局的变更,总体呈现后退趋势。赖清德当局南海主张的潜在思维是遵循“法理台独南海路径进阶版”。实践操作上,一定程度延续了蔡英文当局的“暗独”做法,然而,相较于蔡英文时期,赖清德当局的部分主张内容又表现为更激进的“台独化”。两岸关系定位上,其南海主张已经从“暗独”走向“明独”,未来可能进一步利用南海争端等国际场域,塑造、强化其虚构的“国家地位”。具体操作手段上,从“隐晦不提”(具体权益内容)逐渐转变为“公开抛弃”,如仁爱礁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利等。南海主张的法理思维上,在前任蔡英文当局暗度陈仓的铺垫下,赖清德当局公开颠覆“一中原则”下的南海主张,转而积极拥抱“法理台独南海路径进阶版”。当前,两岸的南海主张无论系具体内容还是法理逻辑都已然天差地别。未来要高度警惕赖清德当局进一步公开抛弃南海祖产,藉南海争端的国际场域大肆推动“台独”,甚至配合域外国家掣肘中国大陆的南海维权行动。   福建省委党校副教授陈本铿则聚焦菲律宾的南海政策,他在《马科斯上台后菲律宾南海政策的域外影响因素探究》一文中指出,菲律宾总统马科斯上台后,改变前总统杜特尔特务实发展对华关系的态度。在南海问题上,马科斯对华态度有很大变化:升级与美国的战略安全关系,联合越南等东盟国家对华施压,但又试图努力避免与中国发生正面冲突对抗。在南海权力日益转移的背景下,存在美国试图打菲律宾牌、民进党当局试图推行南海政策“台独化”、东盟在南海问题立场不一致等因素,削弱菲律宾在南海问题对华制衡强度。对于中国而言,解决南海争端必须着眼于中美关系的大背景,面对美国在南海问题的制衡压力,要始终保持战略定力,积极增强南海国际话语权的建设,努力发挥东盟在南海争端中建设性的关键作用,同时也要高度警惕民进党当局在南海问题上扮演的危险角色。

  本期“青年”栏目刊发了《重塑台湾青年的两岸心》《520后大陆青年对两岸交流的社会心理调研》两篇文章。

  在《重塑台湾青年的两岸心》一文中,上海台湾研究会理事、上海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周天柱指出,要做到重塑台青两岸心的关键在于真正瞭解当下岛内台青在想些什么,要做些什么。唯有如此,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而要做到“真正瞭解”,依目前两岸现状,唯有加强两岸青年的入脑入心的双向交流。面对两岸现今僵持对立的状态,为重塑台湾青年的两岸心,青年交流模式必须再进化、再提升,建立符合台湾世代所需的全新交流模式刻不容缓。

  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副院长黄亮、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郑岩与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心理学系副主任、副教授陈志英联合发表的《520后大陆青年对两岸交流的社会心理调研》一文,采用自编问卷,选取979名大陆青年作为施测对象,调查在新形势下大陆青年对两岸关系的感知,以及与台湾同胞接触交流意愿是否会受到影响,深刻瞭解其社会心理现象。结果表明,大陆青年对两岸走向完全统一充满信心以及与台胞接触交流意愿很高。与未关注到赖清德就职演讲的相比,关注两岸关系发展的大陆青年的上述表现更为显着。同时,大陆青年对两岸关系的感知会正面预测其与台湾同胞的接触交流意愿,信任感知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这启示可通过提增两岸发展关注度和增进两岸青年互信感等途径,为促进两岸关系走向更美好的未来直至祖国实现完全统一提供参考。   本期“台湾”栏目刊发了《台湾驻外机构与驻台外国机构的功能与影响分析》一文。该文作者华东师范大学两岸交流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仇长根,及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高勤表示,在中美战略博弈加剧、两岸关系急转直下的背景下,民进党当局与美西方国家频频通过台驻外机构和驻台外国机构展开“准外交互动”,谋求与美日欧等重点国家和地区发展实质关系。当前,台驻外机构与驻台外国机构已成为推行“隐性台独”政策、扩展其所谓国际“政治空间”“经济空间”以及“社会空间”的重要渠道,并绕过一个中国原则,干扰中国大陆正常外交,甚至抹黑中国国际形象,沦为美日等“以台制华”的棋子和工具,须予以高度关注。

  本期“两岸”栏目刊发了《整体性治理观点下京津冀涉台政策执行效应研究》《闽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形势与路径》《借鉴香港经验探索“两制”台湾方案教育制度安排》三篇文章。

  南开大学台湾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黄清贤,和南开大学台湾政治研究中心研究助理安世文,联合发表了《整体性治理观点下京津冀涉台政策执行效应研究》一文。该文基于两岸融合发展的政策逻辑,借鉴整体性治理理论,构建一个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问卷调查及层次分析法,考察京津冀地区惠及台湾同胞政策措施的执行效应。研究发现,京津冀各自管辖范围的涉台政策执行良好。然而,整体性不足的问题凸显,包括台胞对社会保障服务满意度低、府际关系协同亟待提升、线上办事服务覆盖率低、地理范围资源整合程度不够。据此建议,京津冀涉台政策及措施的整体性治理,还需着力于推动台胞的公共利益与民生发展,优化创新政府协调与合作机制,完善数字化政府及升级整体性线上服务能力,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的两岸融合发展。

  在《闽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形势与路径》一文中,作者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主任、台湾研究院教授张宝蓉表示,闽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是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重要内容。随着两岸关系以及闽台高等教育内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闽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面临着新的助力和阻力。从构建两岸教育共同体入手,以闽台各类高校为起点,以完善制度政策、法律法规为重点,最大限度激发闽台高校、师生、团体和个人参与融合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渐进式推进闽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进程,是实现闽台高等教育互利共赢、筑牢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必由之路。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萌在《借鉴香港经验探索“两制”台湾方案教育制度安排》一文中指出,“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是多领域、多层次的系统性建构,其教育制度安排由宏观教育世界观、中观教育行政制度、微观教育手段三个层面构成,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为我们探索统一后台湾的教育治理提供了历史借鉴。因此,“两制”台湾方案教育制度安排应从台湾现行教育制度中发现问题、从香港教育实践中总结经验,从教育世界观、教育行政制度、教育手段三个层面进行探索,构建统一后台湾教育治理的具体实现形式,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实现真正的人心回归。

  本期“东亚”栏目刊发了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周边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阎德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邱宇鹏联合发表的《岸田政府对台政策取向与赖清德当局对日政策分析》一文。该文指出,岸田政府自成立以来,通过在国际场合拉拢他国、强化“议会外交”、加强经济安全合作和渲染“中国威胁”等手段,逐步深化与台湾的关系。在国际事务中,日本不断提及台湾问题,尝试将台海局势与日本国家安全挂钩,推动日美联合“遏华挺台”成为新常态。同时,赖清德当局延续民进党的亲日路线,试图通过与对日合作获得更多国际支持。尽管日台关系不断升温,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日本国内对“台湾有事”的不同立场、日台缺乏正式外交关系和军事合作的法律基础等。此外,日台关系的发展深受日本国内政治派系和国际大环境的影响,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本期“香港”栏目刊发了《香港在中美数字贸易中优势、挑战与应对》一文。该文作者广东工业大学副教授冯泽华,及广东工业大学法学院科研助理黄佩珍表示,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中美数字贸易博弈愈发激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美数据的跨境流动。香港基于自身价值与外在优势,在中美数字贸易中可发挥着“超级联系人”的作用。然而,客观来看,香港与中美的数据法律规则衔接程度有待提高,现有数据跨境流动规则无法支撑中美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且缺乏一致的监督机制,争端解决体系不足以有效解决中美数字贸易纠纷。为保障香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更好地发挥其独特优势,促进中美数字贸易的发展与合作,香港需要积极对接国际标准,牵头构建三地数据流动协议,建立高效的跨境纠纷协调解决机制。

  本期“经济”栏目刊发了《中国宏观经济总体运行态势分析与展望》一文。由中国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研究员陈彬,中国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助理研究员韩瑞栋,和中国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助理经济师李佳联合发表。该文表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呈现“增长稳、就业稳、预期稳”和“增长方式加快转换、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发展效益有效增强”的“三稳四进”特征。也应看到中国宏观经济仍然面临贸易摩擦升级扩围带来更多外部风险挑战、房地产市场企稳压力仍然较大、物价涨幅持续偏低、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金融指标增长明显放缓等诸多矛盾,宏观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仍需巩固。综合各种因素判断,预计下半年经济增速将有所回升,GDP增长5.2%左右。建议从稳投资、扩消费、促外贸等多方着力,综合运用增加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增发专项债、加力支持设备更新、促进服务消费、增强外贸主体抗风险能力等多种手段,促进经济回升向好。   本期“文化”栏目刊发了《闽南祖师公文化信仰在台港澳及海外传播影响》一文。该文作者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副研究员杨君玉表示,福建平和三平祖师与安溪清水祖师是在闽南具有广泛而深远影响的佛教俗神,闽南人尊称二位祖师为“祖师公”。明清时期闽南人数次大规模跨越台湾海峡,迁移至台港澳及东南亚等地,闽南祖师公文化信仰随之播迁,如今在全球有信众超过1亿人,是闽南与台港澳、东南亚等地重要的民间信仰。本文通过探寻祖师公文化信仰在台港澳及海外的传播路径,分析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祖师公文化信仰在文化认同促进心灵契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海内外闽南族裔文化交流、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等方面的社会文化影响。

  本期“国际”栏目刊发了《大国博弈背景下“高超音速武器热”:现状、动因及挑战》《立陶宛对华政策的变化与涉台挑衅》《“对华政策跨国议会联盟”的反中本质与涉台影响分析》三篇文章。

  在《大国博弈背景下“高超音速武器热”:现状、动因及挑战》一文中,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和平与安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金晨祎指出,近年来,国际社会出现一股大国领跑、多国参与的“高超音速武器热”。在大国博弈的背景下,各国对高超音速武器的竞逐受到安全和政治因素的双重驱动。这一新兴技术既被视为发展国防力量、维护国家安全、对冲不确定性的军事利器,也日益成为展示国家实力、提振国际威望、服务地缘政治目标的政治工具。同时,高超音速武器给危机管控和军备控制带来了潜在压力。而美国正以政治操弄扭曲对高超音速武器的理性认知,将给全球战略稳定造成更大威胁。

  西南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四川省台湾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先伟,和海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彭兴智联合发表的《立陶宛对华政策的变化与涉台挑衅》一文,指出现阶段立陶宛对华政策发生了明显变化。基于地缘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相关理论,构建外部结构与内部认知这两个维度组成的新型分析框架,经研究发现现阶段立陶宛对华政策的变化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成。在外部结构的维度,中美战略竞争与拜登政府上台、俄罗斯地缘战略调整、欧盟改变对华认知与战略这三个层面因素影响了立陶宛对华政策转变。在内部认知的维度,立陶宛国内的政治认知变化、价值认知变化、安全认知变化这三个层面因素也影响了其对华政策转变。从短期看,当前立陶宛对华政策或许能获得美国与欧盟的口头支持。但从长期看,当前立陶宛对华政策过于短视,不但损害中立两国关系,而且对立陶宛本国的长远发展也毫无益处。立陶宛应认清国际政治的发展大势,纠正目前错误的对华政策。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张文生,和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硕士研究生陈乐,联合发表了《“对华政策跨国议会联盟”的反中本质与涉台影响分析》一文。该文介绍了“对华政策跨国议会联盟”,其第四次峰会于今年7月在台湾举行。该联盟纠集近40个国家和地区具有“反华”立场的国会议员,自成立以来就在各项“反华”议题上积极发声,恶意炒作涉华问题,传播涉华谣言。在该次峰会上,“对华政策跨国议会联盟”与台湾民进党当局互相配合,在国际上继续藉机炒作台湾问题,渲染“中国威胁论”,干预中国内政。但其作为一个由国会议员组成的松散国际组织,此次行动的作用也主要停留在炒作“反华”与“台独”舆论,以期获取国际关注,对各国台湾问题政策立场的实际影响有限。

  本期“论坛”栏目刊发了由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双C论坛:对第九届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的评析与三国关系展望》全文实录。论坛由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达巍主持,评论员有: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执行院长朱锋,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张沱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外交室主任张勇,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东北亚研究所所长樊小菊,中国社科院中国周边战略研究室主任王俊生。与会者聚焦今年5月底复办的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探讨在当前东北亚复杂严峻的安全局势之下,中日韩三国关系的变化和未来可能的走向。

  本期“动态”栏目刊发了“与时俱进:中评智库基金会成立秘书工作会”一文。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中国评论》2024年9月号,总第321期。

  《中国评论》月刊1998年在香港创刊,目前已被中文期刊目录中影响力最大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为来源期刊(2023-2024)。同时,《中国评论》月刊还是当前唯一一份两岸都特许公开销售的核心学术期刊。月刊以“沟通两岸、融汇中华”为宗旨,以完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理论为己任,以推动香港“一国两制”理论创新为内涵,以命运共同体思维重构中美及东亚安全理论体系为特色。

第321期《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9月号已出刊(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香港9月23日电(记者 马逸群)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321期《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9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共刊发18篇文章,涵盖南海、台湾、两岸、东亚、港澳、经济、文化等议题。

  本期“专题”栏目聚焦南海问题,刊发了《越马菲三国海洋权利主张风险观察》《赖清德当局南海主张的变化与未来走向》《马科斯上台后菲律宾南海政策的域外影响因素探究》三篇文章。

  武汉大学国际法所教授高圣惕在《越马菲三国海洋权利主张风险观察》一文中指出,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三国“完整化”各自在南海的海洋权利主张,旨在抗衡中国在南海固有和完整的领土主权主张和海洋权利主张。问题在于:越马菲三国在“完整化”各自海洋权利主张的同时,不该无视中国基于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的整体所能产生的领海、毗连区和大陆架,也不该无视中国在断续线内主张的历史性权利。然而,越马菲不跟中国协调就在“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外大陆架划界案。更有甚者,在2016年之后,这三国援引不具备法律效力的“裁决”来极小化中国在南海的海洋权利主张,招引域外国家否定中国在南海主张海洋权利的法律基础,这是中国难以容忍的。三国不该以中国为牺牲而“完整化”各自海洋权利的主张,更不该私自图谋撇开中国而瓜分南海。越马菲在南海“完整化”各自海洋权利主张之前,应该面对中国在南海的完整岛礁主权主张和海洋权利主张,协同中国一块通过谈判方式解决彼此的领土主权争端以及海洋划界争端。这才是正本清源之道。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李卫海和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后刘瑞阳联合发表《赖清德当局南海主张的变化与未来走向》一文。该文指出,台湾当局的南海主张历经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蔡英文四任当局的变更,总体呈现后退趋势。赖清德当局南海主张的潜在思维是遵循“法理台独南海路径进阶版”。实践操作上,一定程度延续了蔡英文当局的“暗独”做法,然而,相较于蔡英文时期,赖清德当局的部分主张内容又表现为更激进的“台独化”。两岸关系定位上,其南海主张已经从“暗独”走向“明独”,未来可能进一步利用南海争端等国际场域,塑造、强化其虚构的“国家地位”。具体操作手段上,从“隐晦不提”(具体权益内容)逐渐转变为“公开抛弃”,如仁爱礁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利等。南海主张的法理思维上,在前任蔡英文当局暗度陈仓的铺垫下,赖清德当局公开颠覆“一中原则”下的南海主张,转而积极拥抱“法理台独南海路径进阶版”。当前,两岸的南海主张无论系具体内容还是法理逻辑都已然天差地别。未来要高度警惕赖清德当局进一步公开抛弃南海祖产,藉南海争端的国际场域大肆推动“台独”,甚至配合域外国家掣肘中国大陆的南海维权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