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脱钩vs战略耦合:两岸半导体产业合作前景与挑战
中评社╱题:“战略脱钩vs战略耦合:两岸半导体产业合作前景与挑战” 作者:倪桂桦(深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博士后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研究员;叶光合(台湾),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半导体产业在东亚的兴起是“战略耦合”理论的产物,但随着中美全面竞争与博弈的激化,“战略脱钩”理论正转化为美西方具体政策与实践,并作用于半导体产业。推动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是深化融合发展、推进国家统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壮大中华民族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更是遏制和纠正美西方及“台独”分裂势力谋求两岸“战略脱钩”的关键一招,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两岸半导体产业合作仍面临着内外部诸多挑战,宏观层面的地缘政治和经济脱钩风险仍在加大,微观层面企业间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同质化发展问题依然突出。大陆方面应利用超大规模市场与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增强对台资半导体企业的吸引力和向心力,提振台企应对政治风险的信心,破除当前影响两岸要素流动的机制障碍,向台资半导体企业全面开放“国产替代”市场,以强有力的“战略耦合”抵御“战略脱钩”。
两岸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推进和平统一的重大政策主张,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加强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既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应有之义,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①半导体产业是两岸科技合作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半导体产业不仅是一个国家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也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四届政协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积极推动两岸科技、农业、人文、青年发展等领域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加强两岸半导体产业合作,不仅是贯彻党解决台湾问题总体方略的具体实践,也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更是应对中美科技竞争、突破美国主导的对华科技封锁的内在要求。然而,面对海峡两岸之间不断加深的政治分歧以及中美战略竞争长期化的国际形势,如何推动两岸半导体产业的深度合作显然是一项充满挑战又极具战略意义的工作。
一、海峡两岸半导体产业“战略耦合”的重要性
“战略耦合”(Strategic Coupling)是指一个区域中的经济主体(企业或者政府),有目的地协调、组织和安排区域资产(regional assets,例如技术、生产资源、劳动力资源或者特殊制度),与全球生产网络的主导者(一般是跨国企业,也称lead firms)进行交换的过程,也指东亚企业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中领先企业竞争性规则的过程。其“战略性”体现在作为参与主体的企业和国家(或地区)在融入全球生产网络过程中所展现的主动性,东亚国家(或地区)的领头企业更是在这一过程中引领了本国(或地区)的经济转型,近三十年来半导体产业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日本、韩国等地的发展,正是政府与企业协作的“战略耦合”产物。②半导体作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产业,中国政府有必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政策措施,推进两岸半导体产业的“战略耦合”:一方面,海峡两岸在半导体产业链分工上有着较强的互补性,台湾半导体企业在大陆已有一定的投资规模且技术较先进,而大陆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两岸有“战略耦合”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在中美战略竞争长期化的背景下,此举可以加强大陆与半导体产业全球供应链网络的联系,应对美国在该领域对中国的“战略脱钩”(Strategic Decoupling),两岸有“战略耦合”的必要性。
1.推动两岸半导体产业“战略耦合”的可行性
海峡两岸共同打造半导体产业集群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有着“战略耦合”的可行性。大陆半导体产业集中分布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图1),为推动两岸半导体产业融合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⑴高等教育资源丰富,人才优势显着。两个区域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众多,可以为半导体产业发展持续提供所需的专业人才和智力支持。⑵产业基础雄厚,技术实力较强。两个区域都拥有完备的供应链体系和成熟的产业生态,尤其是在封测领域形成了较强的竞争优势,集聚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半导体企业和研究机构,能够开展高水平的技术研发。⑶政策支持力度强,集群效应显着。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半导体产业集聚区域,在国家相关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出台了各类激励政策,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研发项目支持、融资支持、土地优惠、项目奖励和人才激励等强有力的支持政策,此外,不少地方政府成立专项基金用以支持本地半导体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集聚效应,提升半导体产业的竞争力。⑷区位条件优越,国内外市场广阔。珠三角地区与东盟十国、新西兰、澳大利亚、韩国和日本等RCEP成员国经贸网络密切,近些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更是有力地提升了区域内资源流动的自由度和便利性,实现大湾区内部与RCEP成员国之间商品、要素和服务市场的深度融合,可以更好地链接国际市场,吸引国际资本和人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涵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约占中国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经济活跃、开放程度高、创新能力强,且海陆空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发达,便于承接产业转移、开拓国内外市场,两个区域都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最为发达的区域,在此基础上打造海峡两岸共同市场,可以为两岸半导体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坚实的市场基础。
[图1:2022年中国半导体产业上市公司区域热力图]
2.推动两岸半导体产业“战略耦合”的必要性
打造两岸半导体产业集群,有助于增强中国应对国内外风险的实力,“战略耦合”具有必要性。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和大国权力竞争的影响,半导体产业供应链网络呈现出碎片化、本土化、近岸化的趋势;出于维护国家安全的考虑,各国竞相出台激励性的产业政策以提升本土晶片制造能力,加剧了半导体产业国际竞争的烈度。面对这样的国内外形势,海峡两岸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半导体产业集群,既是充分发挥两岸要素优势、促进两岸经济协同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有效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应对大国权力竞争的必然要求。
(1)充分利用比较优势,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打造海峡两岸半导体产业集群,不仅可以促进台湾技术优势和大陆市场规模优势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半导体行业周期,还可以助力大陆完善半导体产业链,加强半导体产业配套能力,培育行业亟需的高端研发人才和经验丰富的产业工人,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图2:半导体价值链结构③]
半导体产业链主要是由上游的半导体材料和设备,中游的半导体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环节,以及下游的半导体应用领域共同组成(图2)。自诞生以来,历经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产业转移和分工,半导体产业国际分工体系呈现出高度全球化的特征。
[表1:半导体产业链全球重点企业列表④]
[表2:半导体价值链和市场份额⑤]
台湾地区半导体产业在制造领域有着全球性的竞争力,在材料、制造和高端封测环节对大陆半导体产业有着较强的技术优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庞大的市场需求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和本土资本的投资,承接了美日半导体产业转移,迅速在晶片制造和封测领域建立起独特优势(表1),尤其是在使用先进制程的逻辑晶片领域,台资半导体企业拥有显着优势(表2)。
[图3:大陆半导体行业销售额(单位:亿元,2017-2023)⑥]
大陆虽然在半导体产业的EDA、核心专利、材料、制造设备、设计、制造等诸多环节仍面临发展瓶颈,但具备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对台湾乃至全球半导体企业都有着较强的吸引力。大陆拥有庞大的终端应用市场的产业集群,自2017年以来,大陆半导体行业的市场规模已经成倍增长(图3),除了电脑、电子消费品、通信设备等电子消费品外,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导产业如物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AI产业不断成熟,刺激了工业控制、汽车电子等下游应用产业的迅速发展,催生了对晶片的旺盛需求。持续增长的大陆半导体市场对台湾半导体企业会产生正向的吸引力,为两岸半导体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
(2)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应对大国权力竞争
打造两岸半导体产业集群,有助于维护本土供应链乃至国家经济安全,突破美西方国家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遏制与封锁,满足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
[表3:2019年晶片产能的分布⑦]
[表4:世界主要国家半导体产业政策比较]
半导体产业高度国际化的分工体系,使得美欧等发达国家在产业转移过程中,逐渐丧失了本土制造优势。当前美国和欧洲国家牢牢占据着EDA、核心专利以及制造设备等高利润环节的主导地位(表2);制造和封测等资金和劳动密集型以及低附加值的产业被转移至东亚地区,疫情爆发前,半导体的生产能力尤其是使用先进制程技术(<10nm)的产能集中在以中国台湾和韩国为首的东亚地区(表3),而以台积电为首的台资半导体企业在这个领域有着绝对优势。
新冠疫情爆发后,大国权力竞争更加激烈,各国竞相争夺半导体制造能力以确保本国供应链安全。出于维护本国经济安全的考虑,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等传统半导体产业强国,以及印度、东南亚国家都在积极出台产业扶持政策,争夺半导体供应链网络,推动其本土化发展(表4)。
各国在国家安全压倒经济利益的思维下出台的产业激励政策,无视客观经济规律,催生出的庞大产能必将导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在经济下行周期里会进一步恶化半导体企业的生存环境;与此同时,美国视中国为战略竞争对手,将半导体产业高度全球化的供应链网络和相互依赖的经贸关系加以武器化,严重影响了中国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打造两岸半导体共同市场,推动两岸半导体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海峡两岸半导体企业共同应对行业周期,也有助于提升两岸半导体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二、海峡两岸半导体产业“战略脱钩”的风险与挑战
当前海峡两岸的产业合作仍存在内外部的诸多挑战:宏观层面,地缘政治风险不断增加,台海形势更加严峻复杂,影响两岸企业深度合作的信心,战略脱钩风险仍在加大;微观层面,海峡两岸企业间存在着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同质化发展等细节问题,势必会影响两岸半导体产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1.宏观层面地缘政治与经济的双重对抗风险
台湾岛内,民进党当局试图从经贸合作、人文交流、资源共享等多个方面与大陆拉开距离,降低对大陆的经济依赖度的同时,甘当美国遏华“棋子”;国际层面,拜登部分延续了特朗普政府的中国战略,在半导体等关键产业对中国实施“小院高墙”策略,以小多边外交手法,串联盟友构建“遏华”联盟,意图将中国排除在半导体供应链网络之外。
(1)海峡两岸政治分歧激化
近些年,民进党当局坚持“倚美反陆谋独”路线,利用美国晶片法案的补贴政策,鼓动台湾半导体企业赴美投资设厂。地缘政治形势紧张迭加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台资企业加速撤离大陆,对两岸半导体产业的融合发展产生诸多消极影响。
当前赖清德领导下的民进党当局,坚持“两国论”定位两岸关系,延续“四个坚持”与实践“四大支柱”,通过认知战强化两岸对抗,继续推进“去中国化”“台湾国家化”与“台湾问题国际化”的政策路线,且其内外政策坚定追随美日,进一步加剧了台海局势的动荡。⑧2023年7月5日,赖清德在《华尔街日报》抛出了所谓的“四大支柱”:强化台湾的吓阻能力;提升经济安全;开展民主伙伴合作;维持两岸关系现状,释出制造两岸经济脱钩断链的危险信号。赖清德在2024年5月20日的就职演说,煽动两岸对立对抗,妄图“倚外谋独”,充分暴露了其“台独工作者”的本性。⑨赖清德还宣称台湾有信心成为“经济日不落国”,掌握半导体先进制程技术,站在AI革命的中心,成为“全球民主供应链”的关键。这不仅会造成海峡两岸紧张的对峙态势,还揭示了赖清德对加入美国主导下半导体供应链同盟的热切期待,无疑会严重影响两岸半导体企业的合作意愿。
(2)经济“泛安全化”趋势不断强化
拜登执政后,在半导体领域针对中国推行“小院高墙”的策略,通过小多边外交积极构建供应链同盟的同时,加大单边制裁中国半导体企业的政策力度和范围,试图在关键技术领域与中国“脱钩断链”,从而维护自身霸权地位、遏制中国实力崛起。
一方面,拜登在国际上推行小多边外交,串联欧洲和亚洲盟友,力图在半导体产业构建起排他性的供应链同盟,试图将中国半导体企业排除在世界供应链网络之外。台湾在半导体制造环节有着独特的优势地位,成为拜登政府积极拉拢的重要对象:在东亚地区,拜登试图串联起韩国、日本和台湾,构建所谓的“晶片四方联盟”以推动成员间在半导体全产业链的相互协作。⑩美国此举意在确保东亚盟友在对华半导体管制政策方面的一致性,构建一个区域性的供应链同盟,围堵中国的强势崛起。
另一方面,拜登在国内强化“府会协同”,加大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单边制裁范围和力度,以切断供应链的方式遏制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表5)。上任伊始,拜登便策动国会出台了《晶片法案》,以补贴政策吸引全球半导体企业投资美国本土,推动半导体产业回流的同时,阻断中国半导体产业升级的管道;此外,拜登政府还以单边手段严格管制涉美技术和设备流入中国,针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行业禁令越发严厉,管制范围越发宽广,以此阻击中国在高端电子消费品、AI产业、量子计算等下游应用市场产业的发展,从而拉开中美之间的实力对比差距。
美国政府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遏制政策,不仅导致中国半导体企业难以获得美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设备乃至高层次技术人才,也使得海峡两岸在半导体领域的合作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和困境,台湾半导体企业受到美国禁令和晶片法案的影响,开始将关键研发部门和生产制造能力迁出大陆、赴美投资,两岸半导体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着美国政府“长臂管辖”的干涉和威胁。
2.微观层面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市场竞争问题
两岸半导体产业的合作也面临着微观层面企业间的合作障碍,如两岸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分歧以及在技术水平相近的领域存在着产能重复建设和同业竞争问题。
[表5:拜登政府颁布的对华半导体行业禁令]
半导体产业是高度依赖知识产权的行业,两岸半导体产业在技术水平、产业规模以及产业链完整度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在合作过程中的技术共享和专利使用,可能涉及到法律、合同和保护知识产权的问题。目前两岸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合作机制、版权认证、执法查处等方面仍存在诸多差异;此外,美国政府常常利用其在半导体产业的知识产权优势进行“长臂管辖”,阻扰甚至破坏两岸半导体企业的合作。因此,建立健全两岸高效统一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行政处罚机制,推动大陆法律体系与国际通用准则的衔接,是保护两岸半导体企业合法权益、激发其投资热情的关键所在。
两岸在半导体产业上也是潜在的竞争对手,大陆半导体产业在封测和制造环节已有一定的基础,与台湾半导体企业在部分领域形成了直接的竞争关系。当前部分台资半导体企业加速撤离大陆,如日月光、力成、南茂、京元电等台资封测厂近些年陆续从大陆撤资,带走大量资本和先进技术,台资封测厂撤资固然受到中美科技战的外在影响,但也受到大陆本土封测企业群体性崛起的内在影响,除了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天水华天和智路封测头部企业外,大量中小企业重复建设低端产能,导致封测领域竞争激烈。在市场饱和的情况下,推动两岸企业错位竞争、减少产能重复建设,尤其是遏制落后产能的无序扩张,是促进两岸半导体产业融合发展所需考虑的重要现实问题。
三、两岸半导体产业“战略耦合”的路径分析与政策建议
加强两岸产业合作、提升两岸供应链韧性是国家层面自上而下的整体规划,选定半导体产业作为两岸融合发展的示范产业,无疑是顶层设计的重要实践,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而加强两岸半导体产业的融合发展重点在于增强大陆对台资半导体企业的吸引力和向心力。
1.加强两岸民间交流合作,增强台资企业的向心力
消除政治分歧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推动两岸产业深度合作的关键。大陆方面可以精准施策,对台湾半导体产业进行单向开放,排除政治因素干扰,让台资企业和民众切实享受到惠台政策,可以增强其对大陆的向心力。
台资半导体企业对大陆地方经济增长和半导体产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不仅可以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也可以培育本土供应链、技术人才以及产业工人群体,集聚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理应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对此,大陆方面可以考虑成立一个高级别的跨部门协调机制,直属于中央科技委员会,专门负责协调两岸半导体产业的合作,解决台资半导体企业在大陆投资中遇到的问题和障碍。在台资企业聚集的地方,地方政府应建立常态化的工作专班,设立双方共同认可的合作机制,及时掌握台资半导体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推动两岸半导体产业的深度融合,如促进技术标准的共通、合资项目的落地、共同研发的开展以及台胞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认证和配套服务。大陆各级政府需积极采取各类灵活务实的政策措施,打造优质的营商环境,提升政府的服务效率和质量,增强台资半导体企业对大陆投资的信心和动力。
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合理规划半导体产能建设是促进两岸半导体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半导体行业步入下行周期,而大陆半导体市场规模仍在不断增加,这是发展本土半导体产业的优势所在;此外,大陆官方需合理规划新增产能,避免低端产能重复建设,推动两岸企业健康发展。
充分利用市场规模优势有助于加速两岸半导体产业的协同发展。为保障供应链安全,避免“卡脖子”问题,大陆官方正大力推行“国产替代”,加速中国半导体国产化进程。台湾半导体产业在设计、制造、封测等领域技术较为先进,大陆应秉持同等待遇原则,对台资企业全面开放“国产替代”市场,用不断增强的市场规模优势,吸引台湾半导体企业的持续投资,尤其是在微处理器、MCU、记忆体等核心晶片以及智能手机、汽车、工业和其他嵌入式晶片领域,双方可以通过互补合作,共同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提高两岸半导体产业成套装备能力和整体竞争力。
避免低端产能的重复建设有助于推动两岸半导体产业的健康发展。在美国禁令和国内各类产业政策的影响下,大陆的地方政府和各类产业基金竞相投资半导体产业,全国各地出现近50个半导体产业园,除了少数由国内外半导体龙头企业拉动的产业集群外,大多数产业园在当地缺少产业基础,缺乏市场竞争力,存在着低端产能重复建设、骗取政府补贴等资源浪费现象。中央政府应当鼓励已有较好产业基础的城市,加强与台湾半导体企业在高端晶片设计、成熟制程晶片制造和先进封装等领域的合作,提升本土产业技术水平,避免盲目投资。
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共享技术创新与合作
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国际对话交流机制是激发两岸半导体企业技术创新热情、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知识产权保护常常被美国政府武器化,用以制裁中国半导体企业,阻碍其正常运营以及对外合作,这就需要中国企业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积极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也需要中国政府不断健全知识产权保护规则体系,完善与美欧等发达国家的对话交流机制,为我国半导体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晋华案”有着较强的典型性:福建省晋华集团积体电路有限公司由福建省属国企2016年出资设立,与台湾联华电子公司合作,由福建晋华出资采购研发设备、支付研发费用,由联华电子负责研发,开发的DRAM技术成果由双方共享,并交由福建晋华量产,该公司可谓是两岸半导体产业合作的典范,然而自2017年底便陷入与美国美光公司的知识产权纠纷诉讼中,直至2024年2月,历时6年的“晋华案”终告结束,美国检方未能证明福建晋华窃取美光公司的专利数据,被指控共谋从事经济间谍活动等罪名不成立。这一判决虽然有力地反击了美国政府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名挑起的对华科技竞争,但对两岸半导体企业的融合发展以及中国存储行业造成的损失却是难以挽回的:美光公司长期以中国侵占美国企业知识产权为名,游说美国政府打击中国存储产业,据此,美国商务部不仅将相关企业列入实体清单,还在2022年将中国存储晶片产业整体列入制裁范围,严重影响了中国存储产业的健康发展。
因此,在推进两岸半导体产业合作过程中,大陆半导体企业需要全面掌握中美两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差异,尤其是对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共享、市场准入等方面的规定,在与台湾半导体企业的技术合作过程中,严格遵守中美两国的相关法律规定,确保技术转让的合法合规;在遇到美国竞争对手不正当竞争行为和美国政府不合理制裁时,企业应在美国的宪法和法律框架下,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需要推动本国知识产权法与国际通用准则的衔接,尤其是要加强和完善规制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法律制度,以及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的相关立法,积极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此外,随着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数字化时代的加速到来,以半导体产业为基础衍生出的新产业、新业态以及新的经营模式,都需要有相关的专门立法,中国需构建起全新、全方位、保护合理、回应及时的知识产权规则体系,保障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
4.深化两岸产学研合作,共同培育专业人才
推动两岸人才交流合作、深化两岸科技融合发展是促进两岸半导体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当前海峡两岸半导体产业发展迅猛,亟需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产业工人,与大陆相比,台湾在半导体领域起步较早,产学研融合较好,培养机制较完备。因此,推动两岸科技人才培养机制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两岸半导体产业的融合发展。
自2022年以来,全球消费市场不景气现象持续,在供需失衡及产业链库存较高等负面因素冲击下,台湾半导体产业的人才需求持续衰退,但2023年第二季平均每月需求数仍达到2.3万人;⑪而大陆在半导体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急需技术人才,尤其是半导体制造领域,全球有数十家半导体厂在建设中,欧美等发达国家都在争夺相关领域的人才,这对中国形成了巨大压力。两岸高校可以通过加强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的方式,开展联合研究项目,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如联合办学建设集成电路学院,开展人才交流、设立培训项目,共同培养半导体产业亟需的专业人才,共享科研成果和技术资源,促进人才培养和交流,建立双向的人才流动机制,吸引两岸优秀人才从事半导体产业的研发和创新工作。此外,大陆也需要为台湾技术人才在当地就业提供便利,优化开户、落户、跨境汇款等申办流程,在台资企业集聚区引入高端国际教育和医疗资源,做好配套保障工作,提供税务减免,增强对台胞的吸引力,尤其是针对受美国制裁影响的美籍华裔(台湾出生)工程师,大陆可通过“一人一议”的方式为其提供工作便利和保障措施,避免美籍华裔高级工程师的人才流失。
四、结语
打造海峡两岸半导体共同市场,推动两岸半导体融合发展,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既有现实层面的可能性,也有战略层面的必要性: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海峡两岸的比较优势,有效应对半导体的行业周期和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竞争,也有助于加强两岸半导体产业协作,保障海峡两岸的供应链安全。
宏观层面的地缘政治风险是两岸半导体产业融合发展的最大阻力。对此,大陆可以在半导体行业周期的底部,利用自身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打造惠及两岸半导体企业的共同市场,让台湾半导体企业充分享受“国产替代”的市场红利,此举可以绕过台湾当局直接惠及台湾企业和台湾民众,给予实质性的国民待遇,通过单边直接让利增强其对大陆的向心力。大陆官方在半导体产业各个细分领域积极扶持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的同时,应鼓励本土企业与台资企业进行技术合作、产业合作、集群化发展,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产网络,这不仅将有力推动两岸半导体产业的融合发展,也有助于提升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供应链韧性。
微观层面的产能过剩风险也是两岸半导体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中美两国乃至全球各国对半导体产业的重视,以及为发展本土制造业所推出的激励性产业政策,显然是无视客观经济规律的产物,各国积极构建的本土生产网络所新增的产能在未来2-3年内将逐步释放,势必造成新一轮的行业洗牌和产业布局调整,届时在国家安全压倒经济利益的思维下诞生的半导体工厂能否经受住市场竞争的考验仍需时间检验。这就要求大陆各级政府合理规划产能建设,避免盲目投资,严控低端产能的无序建设,积极招引拥有技术优势的台资半导体企业入驻地方政府的半导体产业园区,培育本土化的供应链网络,推动两岸企业的健康发展,避免同质化的恶性竞争。
在中美战略竞争的现实背景下,半导体产业的竞争,将不仅是以企业为单位的市场竞争,更是以国家为单位的产业集群之间的竞争,然而任何国家的半导体产业都必须链接国际市场、畅通国际技术交流管道,才能确保持续的竞争力。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完全依靠本国技术和市场规模,打造一个本土化、闭环化的半导体供应链网络,这不仅会加重企业的生产成本,也会导致市场封闭、阻碍技术创新与交流。只有促进全球知识开放、增进创新交流、坚持全球化的资源配置和开放稳定的全球市场才能推动半导体产业的创新与发展。为防止被排除在以美国为主导的半导体供应链网络之外,中国唯有利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契机,以坚定不移的开放决心、充分整合的国内市场、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增强对外资企业,尤其是加强对台湾半导体企业的吸引力和向心力,推动半导体产业的集群化发展,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打通国际技术扩散管道,构建充满韧性与粘性的半导体生产网络,才能满足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避免中国与世界半导体产业的“脱钩断链”,维护中国的经济安全,深化两岸经贸和高科技领域融合发展。
注释:
①《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人民日报》,2023年11月9日。
②Henry Wai-chung Yeung,Strategic Coupling: East Asian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New Global Econom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16,p.94.
③"Global Value Chain Development Report 2023: Resilient and Sustainable GVCs in Turbulent Times,"World Trade Organization,2023,p.137.https://www.wto.org/english/res_e/booksp_e/gvc_dev_rep23_e.pdf
④蔡跃洲,韦结余,锺洲:《全球积体电路产业链:分布、技术经济特征及挑战》,《国际经济评论》,2024年第3期,第11-12页。
⑤"The Semiconductor Supply Chain: Assessing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Center for Security and Emerging Technology,January 2021,p.8.https://cset.georgetown.edu/wp-content/uploads/The-Semiconductor-Supply-Chain-Issue-Brief.pdf.
⑥《2023年中国半导体行业市场现状分析: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商产业研究院,2023年5月17日。https://m.askci.com/news/chanye/20230515/100130268411608657285516.shtml
⑦"Strengthening the Global Semiconductor Supply Chain in an Uncertain Era,"BCG and SIA,April 2021,p.35.
⑧严安林:《赖清德执政或让两岸关系进入高危阶段及化解之策》,《中国评论》,2024年3月号。
⑨《国务院台办发言人就台湾地区领导人‘5.20’讲话表态》,《新华网》,2024年5月20日,http://www.news.cn/tw/20240520/3603f19676ba4df4bd71f4986e57fdb9/c.html
⑩Jaemin Lee,"How the 'Fab 4'Can Bring Clarity to Semiconductor Supply Chains,"The Diplomat,November 18,2023,https://thediplomat.com/2023/11/how-the-fab-4-can-bring-clarity-to-semiconductor-supply-chains/
⑪《半导体人才白皮书》,台湾104人力银行,2023年9月,第17页,https://hunter.104.com.tw/img/manager/2023semi_WhitePaper_1.pdf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8月号,总第320期,P40-51)
中评社╱题:“战略脱钩vs战略耦合:两岸半导体产业合作前景与挑战” 作者:倪桂桦(深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博士后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研究员;叶光合(台湾),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半导体产业在东亚的兴起是“战略耦合”理论的产物,但随着中美全面竞争与博弈的激化,“战略脱钩”理论正转化为美西方具体政策与实践,并作用于半导体产业。推动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是深化融合发展、推进国家统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壮大中华民族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更是遏制和纠正美西方及“台独”分裂势力谋求两岸“战略脱钩”的关键一招,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两岸半导体产业合作仍面临着内外部诸多挑战,宏观层面的地缘政治和经济脱钩风险仍在加大,微观层面企业间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同质化发展问题依然突出。大陆方面应利用超大规模市场与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增强对台资半导体企业的吸引力和向心力,提振台企应对政治风险的信心,破除当前影响两岸要素流动的机制障碍,向台资半导体企业全面开放“国产替代”市场,以强有力的“战略耦合”抵御“战略脱钩”。
两岸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推进和平统一的重大政策主张,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加强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既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应有之义,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①半导体产业是两岸科技合作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半导体产业不仅是一个国家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也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四届政协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积极推动两岸科技、农业、人文、青年发展等领域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加强两岸半导体产业合作,不仅是贯彻党解决台湾问题总体方略的具体实践,也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更是应对中美科技竞争、突破美国主导的对华科技封锁的内在要求。然而,面对海峡两岸之间不断加深的政治分歧以及中美战略竞争长期化的国际形势,如何推动两岸半导体产业的深度合作显然是一项充满挑战又极具战略意义的工作。
一、海峡两岸半导体产业“战略耦合”的重要性
“战略耦合”(Strategic Coupling)是指一个区域中的经济主体(企业或者政府),有目的地协调、组织和安排区域资产(regional assets,例如技术、生产资源、劳动力资源或者特殊制度),与全球生产网络的主导者(一般是跨国企业,也称lead firms)进行交换的过程,也指东亚企业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中领先企业竞争性规则的过程。其“战略性”体现在作为参与主体的企业和国家(或地区)在融入全球生产网络过程中所展现的主动性,东亚国家(或地区)的领头企业更是在这一过程中引领了本国(或地区)的经济转型,近三十年来半导体产业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日本、韩国等地的发展,正是政府与企业协作的“战略耦合”产物。②半导体作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产业,中国政府有必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政策措施,推进两岸半导体产业的“战略耦合”:一方面,海峡两岸在半导体产业链分工上有着较强的互补性,台湾半导体企业在大陆已有一定的投资规模且技术较先进,而大陆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两岸有“战略耦合”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在中美战略竞争长期化的背景下,此举可以加强大陆与半导体产业全球供应链网络的联系,应对美国在该领域对中国的“战略脱钩”(Strategic Decoupling),两岸有“战略耦合”的必要性。
1.推动两岸半导体产业“战略耦合”的可行性
海峡两岸共同打造半导体产业集群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有着“战略耦合”的可行性。大陆半导体产业集中分布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图1),为推动两岸半导体产业融合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⑴高等教育资源丰富,人才优势显着。两个区域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众多,可以为半导体产业发展持续提供所需的专业人才和智力支持。⑵产业基础雄厚,技术实力较强。两个区域都拥有完备的供应链体系和成熟的产业生态,尤其是在封测领域形成了较强的竞争优势,集聚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半导体企业和研究机构,能够开展高水平的技术研发。⑶政策支持力度强,集群效应显着。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半导体产业集聚区域,在国家相关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出台了各类激励政策,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研发项目支持、融资支持、土地优惠、项目奖励和人才激励等强有力的支持政策,此外,不少地方政府成立专项基金用以支持本地半导体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集聚效应,提升半导体产业的竞争力。⑷区位条件优越,国内外市场广阔。珠三角地区与东盟十国、新西兰、澳大利亚、韩国和日本等RCEP成员国经贸网络密切,近些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更是有力地提升了区域内资源流动的自由度和便利性,实现大湾区内部与RCEP成员国之间商品、要素和服务市场的深度融合,可以更好地链接国际市场,吸引国际资本和人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涵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约占中国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经济活跃、开放程度高、创新能力强,且海陆空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发达,便于承接产业转移、开拓国内外市场,两个区域都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最为发达的区域,在此基础上打造海峡两岸共同市场,可以为两岸半导体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坚实的市场基础。
[图1:2022年中国半导体产业上市公司区域热力图]
2.推动两岸半导体产业“战略耦合”的必要性
打造两岸半导体产业集群,有助于增强中国应对国内外风险的实力,“战略耦合”具有必要性。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和大国权力竞争的影响,半导体产业供应链网络呈现出碎片化、本土化、近岸化的趋势;出于维护国家安全的考虑,各国竞相出台激励性的产业政策以提升本土晶片制造能力,加剧了半导体产业国际竞争的烈度。面对这样的国内外形势,海峡两岸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半导体产业集群,既是充分发挥两岸要素优势、促进两岸经济协同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有效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应对大国权力竞争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