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论坛:中美如何寻找正确相处之道

中外学者齐聚北京香山论坛探讨中美关系(中评社 郭至君摄)

  中评社北京9月14日电(记者 郭至君)因应当前中美关系,今年的北京香山论坛特别开设了关于讨论“中美正确相处之道”的分论坛,来自中国、美国、日本、印度、韩国、英国、以色列等国家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探讨这个复杂而又影响全世界的议题。论坛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中国军事科学学会高级顾问、退役少将姚云竹为分论坛上半场主持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达巍为下半场主持人。纵观整场分论坛,“对话”、“合作”是最高频出现的两个词语。

  欧亚集团中国部门常务董事,美国前助理国务卿帮办华自强首先发言表示,竞争不是一件坏事,但越来越多人认识到美中关系交恶会带给世界带来深入影响。在两国关系的当前框架下,美中之间存在战略性的分歧,但可以管理。中国需要时间来解决国内的挑战,也希望有稳定的环境,美国有自己的地缘政治的考虑,但两国之间可以不完全走向对抗。华自强也表示,意识形态的竞争可能会一直持续下去,但至少可以不侵入对方的边界,美中之间需要找到一种新常态以管控、稳定分歧,不能眼睁睁看着美中关系滑落到战争层面。

  军科院原副院长何雷在发言中提及四点:一是要扣好中美关系的“第一粒纽扣”;二是要落实中美两国元首达成的重要共识;三是要秉持以信为本的道德和法制准则;四是要有效加强风险管控。何雷说,习近平主席指出:“中美关系回不到过去,但能够有一个更好的未来。”这要靠中美双方真诚地共同努力、相向而行,我们对此充满信心和期待。何雷在答问环节也表示,他从军50多年,非常清楚中国的发展不是为了超过谁,取代谁,而是让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为地区和平发展做出贡献。

  美国兰德公司高级国防分析师德里克·格罗斯曼说,去年习拜APEC会晤之后,中美关系出现了改善,但是,两国缺乏互信会导致过多地宣扬单一国家的利益要求,为此两国应该要避免冲突升级为战争,管控分歧,建立互信机制,而在拜登政府任期内就是这样做的,北京的意愿也是希望能和华盛顿保持良好关系。德里克也说,中美之间的竞争在加剧,美国眼里的中国就是挑战,但他不认为中国是在试图推翻华盛顿的霸权。现在看来,两国之间的关键指标有很多积极迹象,中美可以通过对话加强合作,北京香山论坛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也指出,两国之间存在的战争风险非常低,比起台海,当前南海的风险更大一些。

中外学者齐聚北京香山论坛探讨中美关系(中评社 郭至君摄)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综合政策系教授神保谦表示,美中关系的脆弱性在于双方目标不同,继而推动了美国对华的战略竞争,影响终究会怎样还不确定。美中关系不再局限于外交管控领域,因此具有更多复杂性,从日本的角度来说,也在增强防务和经济方面的投入,融入亚洲的价值链,但日本非常清楚今天的世界是多极化的,“脱钩断链”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当前,中美矛盾加速世界分化,日本不认为这是战略优势,希望两国关系能够继续保持稳定。

  印度前联合国防参谋长,退役海军中将谢卡尔·辛哈用“一个巴掌拍不响”来形容当前的中美关系,他说,需要中美双方一起使力才能推动全球发展,建立两国之间的信任是十分必要的,没有畅通的沟通渠道就不能正确解决问题。他也说,印度不希望看到中美关系恶化,我们需要和平稳定的世界,太平洋地区每个国家的发展对印度来讲都是好事。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教授吴心伯表示,从更广泛的层面来看国际格局的权力对比在发生变化,现在不是一个双极世界,我们在走向多极化。中美之间要抓住一切机会推动合作,无论是双边还是多边,尽可能减少风险,减少对抗。他也建议,中美之间可以建立一个由专家学者和政府前官员组成的联合委员会,构建积极名单和消极名单,定期开会、梳理问题,创造好的发展态势,这样的战术性的务实主义能更好应对目前的双边关系,他也强调,双边关系的改善不止靠两国政府,而是依赖两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听众众多(中评社 郭至君摄)

  美国国防分析研究所研究员,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帮办施灿德说,中美需要新的国防关系框架,化解危机,预防危机,降级冲突。两国之间需要激活一些过去的对话机制,没有完整机制就没有办法找到解决方案。以往中美国防合作很多是偏注重数量,建议以后要更注重质量。他也建议两国之间要削减一些过时的机制,进行调整避免误会,继而创新,增强稳定性和对话的效率。

  美国国际政策中心执行副总裁马修·达斯说,从美国国内政治角度理解美中关系的话,美国公民社会出现了很大变化。为了避免分歧,找到共同点,两国之间一直要有对话,芬太尼的管制对美国的家庭来讲有很积极的意义,中国斡旋促成沙特伊朗和解也是非常好的信号。积极的合作不能基于幻想,美中可以建立一个更加务实稳定的安全关系,对彼此社会都有好处。“我们需要脱离强权政治的想法,零和游戏极大限制我们的自由,美国希望有多极化世界的出现,关键是要找到一些国际公共产品,以确保和平,未来我们需要找到中美相处的道路。”他说。

  韩国全球战略合作研究院院长,韩国外国语大学全球安全合作中心主任黄载皓表示,“道”在中文之中有很多含义,平行论坛的主题反映了中方对当前中美关系的担忧并希望进行改变。当前中美关系已经超脱双边关系,变得日趋复杂,最好是能够避免“新冷战”,积极沟通,避免危机。黄载皓也说,拜登政府之后的中美关系需要在战略层面的“道”达成一些思考,美国需要明确对华政策,不应该过度警惕和恐惧中国而看不到战略大局,中国也要尽量减少误导中美关系的行为,减少美国的猜疑。

一些参会嘉宾结束后合影(中评社 郭至君摄)

  以色列中国-以色列学术交流促进会创始人兼执行理事魏凯莉强调,从他国角度来看,希望看到中美两国之间的共同利益越来越多。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战争研究系研究员莎拉·齐尼里斯说,修昔底德陷阱是不正确的,我们不能陷入自证的怪圈,问题都是透过沟通合作解决的。她对中美如何相处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建立一个公开透明的双边对话机制,坐下来坦诚沟通;第二,完善有效的“后门外交”,非正式对话沟通能使得双方在闭门环境中务实解决问题;第三,建立战略平衡的框架,从历史中学到经验和教训。

分组会议现场(中评社 郭至君摄)

中外学者齐聚北京香山论坛探讨中美关系(中评社 郭至君摄)

  中评社北京9月14日电(记者 郭至君)因应当前中美关系,今年的北京香山论坛特别开设了关于讨论“中美正确相处之道”的分论坛,来自中国、美国、日本、印度、韩国、英国、以色列等国家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探讨这个复杂而又影响全世界的议题。论坛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中国军事科学学会高级顾问、退役少将姚云竹为分论坛上半场主持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达巍为下半场主持人。纵观整场分论坛,“对话”、“合作”是最高频出现的两个词语。

  欧亚集团中国部门常务董事,美国前助理国务卿帮办华自强首先发言表示,竞争不是一件坏事,但越来越多人认识到美中关系交恶会带给世界带来深入影响。在两国关系的当前框架下,美中之间存在战略性的分歧,但可以管理。中国需要时间来解决国内的挑战,也希望有稳定的环境,美国有自己的地缘政治的考虑,但两国之间可以不完全走向对抗。华自强也表示,意识形态的竞争可能会一直持续下去,但至少可以不侵入对方的边界,美中之间需要找到一种新常态以管控、稳定分歧,不能眼睁睁看着美中关系滑落到战争层面。

  军科院原副院长何雷在发言中提及四点:一是要扣好中美关系的“第一粒纽扣”;二是要落实中美两国元首达成的重要共识;三是要秉持以信为本的道德和法制准则;四是要有效加强风险管控。何雷说,习近平主席指出:“中美关系回不到过去,但能够有一个更好的未来。”这要靠中美双方真诚地共同努力、相向而行,我们对此充满信心和期待。何雷在答问环节也表示,他从军50多年,非常清楚中国的发展不是为了超过谁,取代谁,而是让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为地区和平发展做出贡献。

  美国兰德公司高级国防分析师德里克·格罗斯曼说,去年习拜APEC会晤之后,中美关系出现了改善,但是,两国缺乏互信会导致过多地宣扬单一国家的利益要求,为此两国应该要避免冲突升级为战争,管控分歧,建立互信机制,而在拜登政府任期内就是这样做的,北京的意愿也是希望能和华盛顿保持良好关系。德里克也说,中美之间的竞争在加剧,美国眼里的中国就是挑战,但他不认为中国是在试图推翻华盛顿的霸权。现在看来,两国之间的关键指标有很多积极迹象,中美可以通过对话加强合作,北京香山论坛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也指出,两国之间存在的战争风险非常低,比起台海,当前南海的风险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