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观察:从三个关键词看香港施政报告亮点
中评社香港10月30日电(记者卢哲)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10月16日发表任内第三份《施政报告》,题为“齐改革同发展 惠民生建未来”。报告提出一系列措施,为香港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锐意改革、改善民生。与本届政府前两年的报告对比,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关键词分析本次施政报告的亮点。
第一个关键词——“改革”。
本次《施政报告》题为“齐改革同发展 惠民生建未来”,全文有31800字、共9章、228段。正如报告主题所指,“改革”是此次的最亮眼关键词。李家超在报告中表示,今年的施政报告贯彻习近平主席“七一”重要讲话的“四点希望”,并就改革和变化阐述理念和发展目标、关键措施及绩效指标,同时也是对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落实和回应。他强调,“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结时。过去两年,我和我的团队一直以市民为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主轴,以发展改善民生。今年的《施政报告》会进一步深化改革,发掘新增长点。”
笔者观察,此次施政报告全文中“改革”、“革新”等词出现逾40次。“齐改革”是报告的主题,而首个章节标题就是“改革求变由治及兴”。李家超在报告中说,“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结时”——可以看出特区政府的重点关注及锐意改革的决心。
对比本届政府前两份施政报告,今年施政报告中“改革”字眼,由前年及去年出现1次和4次,大幅增加至今年的约40次。可以看出,进一步深化改革是今年施政报告的重中之重。李家超在今年施政报告第一章中阐述了他的改革理念:“体系中欠缺但有需要建立的,要建立;有严重缺失的,要拨乱反正;有瓶颈、短板或阻碍的,要突破瓶颈、清除障碍;有需要巩固的,要强化和完善。”李家超还多次强调,改革可借镜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但不能盲目照抄,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审视整份施政报告,正是贯穿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理念,以改革破瓶颈、补短板、除障碍,提升香港竞争力。报告宣布成立四个由司长及副司长领导的跨政策统筹机制,涵盖教育科技、低空经济、旅游发展、银发经济四大领域;并提出一系列配套措施,包括检视公务员管理和纪律相关法规,推出“政府治理人才培育计划”。在巩固金融、航运、贸易三大传统优势产业方面,施政报告提出一系列举措,包括打造国际黄金交易中心、推动构建国际级黄金仓储设施,将现时的“香港海运港口局”改革提升为“香港海运港口发展局”,构建高增值供应链服务中心,建立大宗商品交易生态圈,削减烈酒税,充分利用机场第三跑道的处理能力等。
第二个关键词——“国家大局”。
在此次施政报告的宣讲中,特区政府列出了其中九项政策亮点,包括:建立国际黄金交易巿场,巩固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设立“香港海运港口发展局”推动高增值海运服务发展,巩固提升国际航运中心地位;建立大宗商品交易生态圈,以巩固提升国际航运中心地位;削减烈酒税,促进烈酒贸易,以巩固提升国际贸易中心地位;全力发展低空经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设“教育科技人才委员会”,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解决劏房问题;以立法方式制订劏房出租制度,合标单位将名为“简朴房”;深化医疗体系改革,加强公营和基层医疗服务;支持筹建第三间医学院。
可以看到,在九项政策中,绝大部分与国家发展大局相关,也呼应了三中全会对香港提出的要求,包括巩固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地位;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特别提到成立“发展低空经济工作组”,全力发展低空经济;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方面,提出着力打造“留学香港”品牌,部署建设“北都大学教育城”,加快建设香港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助力国际高端人才汇聚等等。相关举措从特区政府的角度紧跟国家政策,巩固提升三大中心传统优势,推动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同时配合国家制造业升级转型、推进现代建设所需,强化香港超级联系人、超级增值人的角色。
同时,施政报告还提到了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推动河套区深港创科园发展,结合内地土地资源和香港空运优势、构建物流产业园,促进大湾区机场群协作、扩大业务网络,强化专业资格认可机制、制定共同标准,促进资金、数据跨境流通,优化跨境安老政策等等。众所周知,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香港把握大湾区发展机遇,前景必将更加广阔。
第三个关键词——“惠民生”。
在今年为期三个月的谘询期内,特区政府举办了逾40场《施政报告》谘询会,共收到9500份意见书,报告提出的许多政策是对各界的回应。笔者观察,“民生”一直是本届政府施政的重要关键词。
李家超在出席施政报告记者会时谈到,“施政报告目标会因应年代、时期而演变”。2022年,香港处于被疫情困扰的时期,当年设定的目标是“同舟共济、共渡时艰”,主题为“为市民谋幸福、为香港谋发展”。2023年香港走出疫情,初步踏上“由治及兴”的时期,政策目标是“社会复常、再现欢笑、推进复苏、再现就业”,因此主题为“拚经济、谋发展、惠民生、添幸福”。李家超说,今年的施政报告主题是“齐改革同发展惠民生建未来”,今年香港的安全获得保障,是全力出击、由治及兴的时期,所以施政目标是“改革求变,千帆并举,迸发实力”——从三年的变化可以看到,“为民”、“惠民”可以说是贯穿三份报告的“施政焦点”。
笔者观察,今年《施政报告》持续在造地建屋、交通运输、医疗卫生、扶贫助弱、青年发展、劳工支援等民生范畴提出多项新措施。房屋方面,提出以立法方式制订住宅楼宇分间单位出租制度,订立“简朴房”的最低标准,务求从根本稳定有序解决住宅楼宇“劏房”的老、大、难的问题。政府也会优化置业阶梯,让更多市民可以按自身需要实践置业理想。医疗方面,提出继续深化医疗体系改革,加强公营和基层医疗服务及全方位推进基层医疗发展,促进健康生育。政府还表示支持本地大学筹建第三所医学院,并继续推行和优化各项精准扶贫和聚焦弱势社群不同需要的措施。
总体来说,笔者认为,此次施政报告以“改革”为主线,强调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改革理念,聚焦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但正如报告主题“齐改革同发展”及李家超多次强调的,改革是整个社会共同的改革,政府探索道路、制定政策、指明方向,为愿景和长远目标作出规划,但更重要的是社会各界共同出力参与推进,尤其是在经济发展中获益较多的阶层界别,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承担起更大的责任。笔者相信,只要香港各界团结一心,抓紧机遇,必能为推动香港实现由治及兴、为建设香港和国家美好未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评社香港10月30日电(记者卢哲)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10月16日发表任内第三份《施政报告》,题为“齐改革同发展 惠民生建未来”。报告提出一系列措施,为香港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锐意改革、改善民生。与本届政府前两年的报告对比,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关键词分析本次施政报告的亮点。
第一个关键词——“改革”。
本次《施政报告》题为“齐改革同发展 惠民生建未来”,全文有31800字、共9章、228段。正如报告主题所指,“改革”是此次的最亮眼关键词。李家超在报告中表示,今年的施政报告贯彻习近平主席“七一”重要讲话的“四点希望”,并就改革和变化阐述理念和发展目标、关键措施及绩效指标,同时也是对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落实和回应。他强调,“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结时。过去两年,我和我的团队一直以市民为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主轴,以发展改善民生。今年的《施政报告》会进一步深化改革,发掘新增长点。”
笔者观察,此次施政报告全文中“改革”、“革新”等词出现逾40次。“齐改革”是报告的主题,而首个章节标题就是“改革求变由治及兴”。李家超在报告中说,“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结时”——可以看出特区政府的重点关注及锐意改革的决心。
对比本届政府前两份施政报告,今年施政报告中“改革”字眼,由前年及去年出现1次和4次,大幅增加至今年的约40次。可以看出,进一步深化改革是今年施政报告的重中之重。李家超在今年施政报告第一章中阐述了他的改革理念:“体系中欠缺但有需要建立的,要建立;有严重缺失的,要拨乱反正;有瓶颈、短板或阻碍的,要突破瓶颈、清除障碍;有需要巩固的,要强化和完善。”李家超还多次强调,改革可借镜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但不能盲目照抄,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审视整份施政报告,正是贯穿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理念,以改革破瓶颈、补短板、除障碍,提升香港竞争力。报告宣布成立四个由司长及副司长领导的跨政策统筹机制,涵盖教育科技、低空经济、旅游发展、银发经济四大领域;并提出一系列配套措施,包括检视公务员管理和纪律相关法规,推出“政府治理人才培育计划”。在巩固金融、航运、贸易三大传统优势产业方面,施政报告提出一系列举措,包括打造国际黄金交易中心、推动构建国际级黄金仓储设施,将现时的“香港海运港口局”改革提升为“香港海运港口发展局”,构建高增值供应链服务中心,建立大宗商品交易生态圈,削减烈酒税,充分利用机场第三跑道的处理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