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志明:客家精神是客家文化最具底蕴的精髓
中评社香港11月7日电(记者 段晓鲁)广东省政协委员、香港梅州社团总会执行主席兼秘书长叶志明在11月4日由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华民族与客家文化”研讨会(“讲客堂”第12讲)开幕致辞时表示,客家精神是客家文化最深层、最具有底蕴的精髓。
叶志明表示,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成立至今,已在香港、台湾、大陆多地举办十一场“讲客堂”研讨会,研讨海峡两岸关系、中美关系、客家文化等,邀请两岸高等学府知名专家学者,就国家关心的如何化解海峡兵凶战危局势、促进和平统一,建言献策。积极推动多元化交流特别邀请台湾基层乡亲、大学、中学、优秀青年朋友、首来族等,通过举办富多彩的交流互动,促进三地青年在中华民族、同根同源上的情感交融。
叶志明指出,“讲客堂”第十二讲,探讨中华民族和客家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犹如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客家文化就是这条长河中生生不息的支流。客家文化作为两岸共有特色文化之一,源远流长,有魅力。客家精神是客家文化最深层、最具有底蕴的精髓,是客家先民在千百年不断南迁的过程中形成的家国情怀。他说,他是客家人,跟大家分享客家文化的几个特征:
一、崇正报本,客家人无论迁徙到何地,认为中原汉族祖先是其正统的祖宗而不是南蠁。尊祖敬宗,崇尚华夏正统文化,恪守中华文化共有的礼乐教化,在各地开枝散叶,建立了自己的家园,这次组织两岸三地新一代的客属青年到梅州大埔寻根,通过增进两岸三地青年的交流,让青年们认识两岸三地客家人是一家人,同根同源,血浓于水。
二、耕读传家。亦耕亦读,耕读传家,客家人在南迁的同时,也不忘中原文化的观念。他们初到客地山区,只能以农耕求生存。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他们深深体悟到:自己身处大山中,经济和文化都比别人落后,在以农耕求生存的同时,还必须以“读”求发展;要改变在当地所处的低下地位,唯有通过科举登上仕途。“耕读传家”精神使得客家人人才辈出。两岸三地新一代的客属青年应该以耕读传家”精神为原动力,不断开拓进取,在经世创业的举程中,体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三、自强不息。特殊的的经历和环境造就了客家人勤劳俭朴、忍辱负重、自强自立的品质。“情愿在外讨饭吃,也不愿在家掌灶炉”。客家男子年龄稍长,就会有出门创业的念头。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出洋开拓的客家先驱身上更能体现出来。曾宪梓、田家炳等一大批出洋创业成功的客家人身上,无不折射出客家人自强不息的光辉!两岸三地新一代的客属青年应该瞭解客家人的奋斗史,应该培养自己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但要树立远大理想,而且为了坚持和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不断磨砺自己。只有做到自强不息,才能把自己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才能为振兴客家、振兴中华作贡献。
四、精诚团结。客家人是在长期辗转、艰苦开拓的举程中,互助互爱形成了 诚团结的优良传统。世界各地都有客家同乡会、崇正会等。2024年10月24日在河南洛阳举办的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上,五湖四海客家大团聚、大联谊,增进了亲情、乡谊,促进了感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团结力量。
叶志明说,在座来自海峡三地的青年朋友们,发扬自强不息、精诚团结的精神,积极努力学习、工作,积极参与国家建设的大浪潮中,为中华民族贡献青春力量。
“中华民族与客家文化”研讨会(“讲客堂”第12讲)于11月4日上午在香港恒生大学举办,主办单位为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协办单位有香港恒生大学传播学院、香港新界大埔乡事委员会、台湾中华教育文化经贸促进总会。
中评社香港11月7日电(记者 段晓鲁)广东省政协委员、香港梅州社团总会执行主席兼秘书长叶志明在11月4日由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华民族与客家文化”研讨会(“讲客堂”第12讲)开幕致辞时表示,客家精神是客家文化最深层、最具有底蕴的精髓。
叶志明表示,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成立至今,已在香港、台湾、大陆多地举办十一场“讲客堂”研讨会,研讨海峡两岸关系、中美关系、客家文化等,邀请两岸高等学府知名专家学者,就国家关心的如何化解海峡兵凶战危局势、促进和平统一,建言献策。积极推动多元化交流特别邀请台湾基层乡亲、大学、中学、优秀青年朋友、首来族等,通过举办富多彩的交流互动,促进三地青年在中华民族、同根同源上的情感交融。
叶志明指出,“讲客堂”第十二讲,探讨中华民族和客家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犹如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客家文化就是这条长河中生生不息的支流。客家文化作为两岸共有特色文化之一,源远流长,有魅力。客家精神是客家文化最深层、最具有底蕴的精髓,是客家先民在千百年不断南迁的过程中形成的家国情怀。他说,他是客家人,跟大家分享客家文化的几个特征:
一、崇正报本,客家人无论迁徙到何地,认为中原汉族祖先是其正统的祖宗而不是南蠁。尊祖敬宗,崇尚华夏正统文化,恪守中华文化共有的礼乐教化,在各地开枝散叶,建立了自己的家园,这次组织两岸三地新一代的客属青年到梅州大埔寻根,通过增进两岸三地青年的交流,让青年们认识两岸三地客家人是一家人,同根同源,血浓于水。
二、耕读传家。亦耕亦读,耕读传家,客家人在南迁的同时,也不忘中原文化的观念。他们初到客地山区,只能以农耕求生存。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他们深深体悟到:自己身处大山中,经济和文化都比别人落后,在以农耕求生存的同时,还必须以“读”求发展;要改变在当地所处的低下地位,唯有通过科举登上仕途。“耕读传家”精神使得客家人人才辈出。两岸三地新一代的客属青年应该以耕读传家”精神为原动力,不断开拓进取,在经世创业的举程中,体现自我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