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镜头:末代皇帝关内最后的声色犬马
中评社天津11月7日电(记者 郭至君)静园,位于天津市和平区鞍山道70号原日本租界区宫岛路,始建于1921年。静园初名乾园,为北洋政府驻日公使陆宗舆宅邸。1929年7月至1931年11月,末代皇帝溥仪居住于此,更名“静园”,寓意“静以养吾浩然之气”,溥仪在这里继续着他的皇帝生涯,蛰伏待机,图谋复辟满清帝国。园内建有砖木结构楼房一座,融西班牙式和日式风格于一体,是天津租界时期庭院式私人宅邸的典型代表。
静园内的建筑群由主楼、图书馆、佣人房、厨房、车库等组成,主楼是溥仪的主要活动场所,包括议事厅、溥仪的书房、卧室,婉容的书房、卧室,餐厅、会客厅等房间。议事厅门前挂有遗臣袁大化所书对联“静坐观众妙,端居味天和”,隐隐透露出溥仪想东山再起的政治意图。
溥仪在天津的生活依然维持着高消费高水准,经济来源大部分都来自于变卖紫禁城带出的书画瓷器。有报纸报导当时的溥仪,“穿着最讲究的英国料子西服,领带上插着钻石别针,袖上是钻石袖扣,手上是钻石戒指,手提文明棍,戴着德国蔡司眼镜,浑身发着密丝佛陀、古龙香水和樟脑精的混合气味,身边还跟着两条德国猎犬和一妻一妾。”
天津的生活远比紫禁城新潮和舒适,到了这里后,溥仪和婉容经常出入天津英法日等国租界的社交场所。溥仪沉迷于声色犬马——穿西装、吃西餐、用洋货、赌马、打网球和高尔夫球,开摩托车和汽车。溥仪钟爱吃西餐,喝蒸馏水,有时候也喝咖啡,到了天津后,他最爱去西餐厅,当时天津各国租界内西餐厅林立,溥仪和婉容去得最多的地方是主营英式西餐的利顺德大饭店,他们也常去起士林西饼屋吃德式点心和冰淇淋以及果料刨冰。
而对于淑妃文绣来说,和溥仪、婉容在天津一起度过的时光算不上快乐。文绣和婉容两人矛盾颇多,再加上并不认同溥仪出宫后逐渐投靠日本人的政治作为等各种因素所促,文绣最终选择和溥仪离婚,成为举国震惊的“刀妃革命”的主角,这件事情对逊清皇室及前清王公大臣,还有溥仪本身都造成相当大的震撼,这可以说是对旧式文化的一种激烈挑战。后来,溥仪在离开静园后迁往东北,成了伪满洲国的傀儡,完全失去了自己作为帝王的尊严。而静园的余辉下,各种权谋与算计,伴随着无情的历史大潮荡然无存。
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了这座宅邸,并将其作为天津市少年宫使用。1980年,静园被公布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静园几番易主,到21世纪初,这里成了住有45户居民的大杂院,居民们私搭乱盖,原先的建筑主体也破败不堪,原有风貌几近不存,正应了那句古话:“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2006年,静园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浩大的修复工程开始了,依据“修旧如故,安全适用”的原则,静园完成了整体修复,于2007年正式对外开放。如今的静园是国家3A级景区,基本还原了旧居原貌,里头的上百件旧家具、旧照片和老物件展示着这位末代皇帝在关内度过的最后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