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学者纵论美国因素与台海局势
中评社澳门9月3日电(记者林艳李子宁)由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和台湾孙文学校共同主办的两岸和合论坛8月28日在澳门举行,来自两岸的30余位专家学者就“外部因素对两岸关系走向的影响”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其中美国因素对台海局势的影响成为与会者们热议的焦点。
与会者们普遍认为,台湾问题作为中美关系中最敏感、最复杂的核心议题,其重要性也随着中美战略博弈加剧而不断提升。因此,美国两党不论谁赢得大选,都不可能忽视或放弃打“台湾牌”,导致台海局势面临更为严重的动荡,但美国对华战略竞争也势必会维持在“斗而不破”的基本态势。赖清德当局试图利用中美战略博弈提供的“战略机遇”以实现其“拒统谋独”的图谋难以得逞,台湾自始至终是美国实施“以台制华”战略筹码,美国两党政客都不会允许被台湾当局牵着鼻子走。不管台湾当局愿不愿意,当中美关系改善的时候,两岸关系也会随之改善。
在此议题研讨中,台湾孙文学校智库召集人、中信金融管理学院教授韦伯韬、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教授曹小衡、中华战略学会资深研究员张竞、政治大学外交系教授黄奎博、复旦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主任信强受邀作主题发言。本节研讨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鹏和中国文化大学国际企业管理学系教授邱毅共同主持。
复旦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主任、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信强教授表示,近年来,随着中美战略博弈的不断加剧,美国对中国的遏制和打压也日益升级,导致两国关系不断下滑和恶化。无论是哈里斯亦或是特朗普赢得大选,美国都会将对抗和打压中国视为其国家安全战略议程上的最高优先事项。中美两国未来在政治、安全、军事、经济和外交领域的紧张局势有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升级。鉴于此,在对台政策领域,美国两党都不可能忽视或放弃打“台湾牌”,而是会继续以“维持台海现状”“反对大陆对台胁迫”为基础主张,持续加强美台实质性关系和高层级互动,加大对台军售、军援力度,深化美台经贸与科技合作,支持台湾当局拓展“国际空间”,姑息甚至纵容赖清德当局对大陆发起“可控的”挑衅,从而导致台海局势面临更为严重的动荡。同时,美国对华战略竞争必须维持“斗而不破”的基本态势,否则其产生的巨大破坏性,也将令美国付出无法承受的代价。尤其是随着美国综合国力的不断衰减,加之面对持续升级的俄乌冲突、巴以冲突,以及紧张不断的朝鲜半岛局势,美国两党政客都深知台湾问题的敏感性和危险性,因而竭力避免在台海爆发危机甚至引发军事冲突,维持台海以及东亚地区总体的和平稳定,将是其不得不做出的政策抉择。
信强也指出,对于上台后不断发起“台独”挑衅的赖清德当局而言,试图利用中美战略博弈提供的“战略机遇”以实现其“拒统谋独”的图谋。但是显然美国两党的政客只是想利用“台湾牌”来对大陆进行干扰和牵制,要求台湾当局全力配合美国的战略议程,以便提升大陆应对中美竞争的战略成本,进而阻滞大陆战略崛起的进程。对于美国而言,台湾自始至终都只不过是美国实施“以台制华”战略的筹码,因而美国两党政客都不会允许被台湾当局牵着鼻子走的局面出现,更不敢改变多年来确立的对台基本立场和政策,公然挑战甚至贸然跨越“一个中国”原则的红线。事实上,面对中美两国综合实力差距逐步缩小的客观现实,美国日益不可能为台湾这个“棋子”而牺牲中美关系的大局,更不可能为“台独”挑衅行径背书,甚至为岛内分裂势力的“台独”幻梦而与中国大陆爆发军事冲突。赖清德当局试图将“倚美”作为其“抗中保台”的仰仗,注定是缘木求鱼的幻想,唯有接受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立场,接受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才能令台海局势不会陷入兵凶战危的境地。
台湾政治大学外交学系教授黄奎博表示,两岸关系不只是受到美国与大陆关系的影响,而且两岸关系也被迫出现些许“国际化”的趋势,除了主要是因为台湾有一定的军事战略重要性外,台湾也在几个国际高科技的领域里面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再加上美国会“拉帮结派”,在很多重要的领域钳制中国大陆,因此台湾在这样的一个情形之下,常常会被美国牵制大陆这样一个态势拉着跑,连带两岸关系就不只是受到美国因素的影响,甚至受到了整个国际化的影响。
黄奎博指出,不管台湾方面愿不愿意,当中美关系改善的时候,两岸关系也会随之有所改善,因为台湾的执政者不太可能做出与美国政府意见相差太多的两岸政策。另外在美国强力角色的展现之下,可以看到美国及其盟友的一些政治人物,开始介入两岸政治与法律地位的问题,如片面诠释联合国大会的2758决议。虽然由他们立法部门提出的动议案大多没有法律约束力,但在舆论上就可以让民进党政府或者西方世界一些所谓的“反中”人士,有了继续炒作的借口,会产生“一中”的质变,这种情况如果持续发展,必定会导致台湾民众产生心理上的变化,甚至影响到“九二共识”在台湾的认同度,因此需要积极应对。他认为,两岸和平及两岸进一步交流很重要,短期内从北京到台北的路走不通,则还可以走别的路,不仅民间交流非常重要,也可以加强考虑从“台北—上海”论坛之类的城市层面交流开始。
中华战略学会资深研究员张竞表示,两岸关系不睦,沟通管道中断,冲突风险确实存在,但就外部环境因素对于台海情势影响来说,若有机会透过破坏两岸关系产生对立矛盾而从中取利,或是反过来能够透过促进两岸和解交流合作而获得其益,在利益取舍之间,决定国际社会不同行为主体如何来应对与操弄两岸关系。所以两岸关系若要和平稳定,要看涉事者认为和平稳定对其有利,抑或是矛盾对立,甚或是适当冲突对其有利。
张竞说,例如预测推估台海发生冲突时间点,或是对台动武解决台湾问题之最后期限。就目前来说,大家众说纷纭,但不论推估预测何时爆发冲突,抑或是认定在何时之前,绝对不会对台动武,各方可以高枕无忧,其实都缺乏可信基础。贩售战争恐惧感是个保证获利的生意,但却是对两岸透过对话化解矛盾解决争议最不利的买卖。为何此种极不靠谱的判断,在言论与媒体市场都有相当不错行情?其实在人类心理模式中,认知偏差总是存在“认同偏见”,经常影响人对事务理性判断能力。国际社会有心操弄两岸情势发展者,也藉此任意操弄社会情绪,制造负面氛围。因此假如要理性发展两岸关系,确实是要节制乱发何时对台必然动武,或是台湾大限之日将是何时的“妄言”,这对于双方理性沟通绝对没有任何正面效应。
中国人民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王英津表示,中美之间的战略平衡程度,以及两岸关系的稳定程度,将成为影响未来台海局势走向的关键因素。一方面,从中美关系角度来看,台湾问题作为中美关系中最敏感、最复杂的核心议题,其重要性也随着中美战略博弈的加剧而不断提升。美国不会放弃奉行几十年的台海政策和策略,不会放弃以台湾为支点牵制中国的战略图谋。因此,他研判,今年美国总统选举不论哪个政党上台,美国都会延续对华战略竞争的总基调,其台海政策也不会有根本性调整,无非是策略手法有所不同,以及台海政策的激进程度会有所变化。另一方面,从岛内角度来看,台湾积极充当美国反华的“马前卒”,未来几年也会继续“倚美谋独”,配合美国遏制、打压中国大陆,这无疑会刺激大陆,并加剧台海局势的紧张程度。
王英津认为,当下,美国试图通过打“台湾牌”增加自身在中美博弈中的筹码,同时借台湾问题牵制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但是,美国“以台制华”政策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一方面会加剧中美战略对抗,进而导致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以至于影响中美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另一方面会加剧台海局势紧张,增加两岸关系走向的不确定性。总体来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台海局势仍然处于高度风险期,挑战明显增加。正如中共二十大报告所指出,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一些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随时可能会到来。对此,他也呼吁,两岸学者应加强交流、共同研判形势,助力官方做出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策选择。就目前而言,双方要共同努力,阻止台海局势继续“升温”;然后再继续努力,促使台海局势逐步“降温”,直至恢复平稳。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鹏认为,大陆、美国和台湾对台海局势的认知存在明显的落差。他指出,赖清德当局对台海局势有着明显的误判和侥幸心理,赖清德会如此猖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认为在美国对华战略竞争背景下,大陆不会轻易用非和平方式解决问题,而美国一定会出手支持台湾。赖清德低估了大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打击“台独”分裂的决心和意志,高估了美国支持台湾的意愿和能力。而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认知错误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美国低估了赖清德上台后推进“台独”分裂进程的企图心。二是美国低估了大陆打击“台独”分裂言行的决心和能力。由于上述认知落差,他们对当前和未来影响台海和平稳定的现实危险评估也很不一样。美国和台湾当局企图扭曲大陆遏制和打击“台独”分裂的举动,将大陆描述和塑造为“现状的破坏者”和“和平的挑战者”,认为最大的风险是大陆的遏“独”行动。而祖国大陆认为“台独”分裂图谋和分裂行径、外部势力干涉是迫使大陆采取遏“独”行动的根源。这使得各方战略误判和擦枪走火存在现实风险。
李鹏认为,赖清德的“台独”野心是危及台海和平稳定的最大风险,而年底美国总统选举将会给未来台海局势带来高度不确定性。他分析指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和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哈里斯虽然政见不一,但在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意图“以台制华”的问题上是一致的,他们的区别只是手段和路径选择上的差异。特朗普一旦上台,将会在两岸之间进行“双重讹诈”,一方面讹诈大陆不要用非和平方式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讹诈台湾多交“保护费”。不排除美国某些人刺激赖清德进行“台独”挑衅而给台海地区带来惊涛骇浪。虽然哈里斯上台大概率会延续拜登管理竞争、避免冲突的台海政策,但美台进一步加强勾连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台海地区危机的根源并未消除,风险依然存在。
台湾孙文学校智库召集人、中信金融管理学院教授韦伯韬表示,在中国力争上游之际,中美摩擦愈加激烈。美国作为世界老大,下意识要不断打压打扁竞争对手,历史斑斑可考。然此次针对中国,美方打击力道虽然愈来愈强,但效果愈来愈小,连美国最有自信的金融战与科技战,也逐渐落于下风。他指出,美国以一套自以为是的基于规则的世界秩序,早在2021年就被中国大陆定位说我们不吃这一套。所以就算美国因为政局变动,加重对中国大陆的动作,中国大陆也准备好了种种因应措施,例如强化上合组织、金砖国家、一带一路、全球南方等,以期建构一个健康的世界多极体系。
韦伯韬表示,美国尽洪荒之力,在各方面打压中国的崛起,不是为了人类的繁荣福祉,只为维持自己的霸权。在芯片半导体这个当前核心产业,自然也是用尽威吓阻绝功夫,企图藉由控制高阶芯片,扼杀中国深层制造技术。然而中国大陆早就练就了弯道超车与换道超车的应对方法。大陆经济的重要特征是厚重的工业产值,其基础是科技增量巨大,研发团队人力充沛,而且极度年轻。他指出,美国在芯片产业也难以独大,不仅短暂的补贴与租税、金融、劳工、水电等优惠政策难以为继,且高度依赖国外市场,盲目扩充产能是致命的豪赌,尤其是当其他国家自主产能出来后,其产品销路就会成问题。此外,由于美国带头去全球化、逆全球化,逼得各国都在抢芯片人才,加上其自身社会撕裂问题难解,美国也不得不付出高昂代价来留住人才。他认为,企业经营是市场导向的,美国政府的许多制裁动作,最后都倒过来帮助中国。两岸在面对如此剧烈的国际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须强化两岸经济合作,为世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教授曹小衡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经济角度看,这一变局的实质就是当前国际经济正走在一条多极格局取代单极强权格局的变动之路上,国情世情变动在所难免,风险与机遇并存也是常态。他指出,面对百年变局,两岸经济融合发展正走在一条新路上。他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岸经济的融合发展已经经历过三次动力转换,当前两岸经济融合正进入第四次动力转换的新时期,两岸融合发展也正显现走上新路的迹象。得益于大陆经济高质量发展,两岸经济融合发展尤其是在高科技方面已开始成为最新聚焦点。如大陆外贸“新三样”以及其他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已融入一批配套的电子、精密机械等台商台企加入。
曹小衡认为,当前中国大陆经济本身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或发展周期,大陆经济正由“重视数量”转向“提升质量”,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升级”,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大陆市场创新重心已由引进、消化吸收转为突破性创新。这对两岸经济合作而言是前所未有的机遇。另外,市场机制也愈发成为创新资源分配的重要决定性力量。这是台商台企在新一轮大陆市场结构调整中找到新动能、新增长点,从而再展长才的又一次大机会,同时,从康波周期、百年变局、全球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两岸企业也有更多机会携手突破,由国际视角下的“赶超型”企业蜕变为“领跑型”企业。
自由讨论环节,与会学者也就其他问题积极交换意见,在谈及日台关系问题时,台湾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助理教授马准威表示,所谓的“台海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让大家觉得日本是站在“民主同盟”的脉络底下去帮助台湾,但其实主要是因为台湾离日本太近,所以当台湾有事的时候会被拖下水,而不是表示日本要帮助台湾做战争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