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两岸学者澳门论两岸关系
中评社澳门9月2日电(记者林艳李子宁)由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和台湾孙文学校共同主办的两岸和合论坛8月28日在澳门举行,来自两岸的3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台湾政局变化对两岸关系走向的影响”议题展开了研讨。他们普遍认为,赖清德上任以来所作所为已暴露其“台独”本性,令两岸关系受到严重挑衅,但大陆方面仍然掌握着两岸关系的主导权和主动权。他们指出,目前两岸和平统一的机会尚未消失,应该把握住和平的重要窗口期。两岸若发生战争,无论结果如何都将付出惨痛代价。同时,他们也认为,国民党要坚定两岸论述,积极发挥制衡作用,勇于挑战赖清德的“新两国论”。
在该议题研讨中,马英九文教基金会执行长萧旭岑、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相平、孙文学校秘书长、佛光大学荣誉教授谢大宁、中山大学政治经济学系特聘教授张其禄、上海交通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主任盛九元受邀作主题发言。本节研讨由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杨毅周和孙中山图书纪念馆文教基金会董事长蔡正元共同主持,铭传大学公共事务系教授、中国大陆研究学会会长杨开煌进行小结。
马英九基金会执行长萧旭岑表示,赖清德上任以来,将“台独”理念透过“新两国论”重新上市,其所作所为已说明是真正“务实”的“台独工作者”。他认为,两岸关系已经发生质变,过去蔡英文用迂回但不直接对撞的方式,让两岸关系始终在压线边缘,但赖清德采取更直接冲撞的方式,将迫使美国、中国大陆和台湾三边的底线提早摊牌。未来两岸关系出状况的引爆点就是四个字:“擦枪走火”。
萧旭岑表示,因赖清德明确采行分离主义与务实操作“台独”手段,中国国民党成为唯一有能力与能量制衡的政治力量。他认为,中国国民党应该坚定两岸论述,勇于挑战赖清德的“新两国论”,防止两岸关系走向失控。同时,国民党必须勇敢大声说出“我们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反对民进党将“台湾人与中国人区别”的分离立场,并公开呼吁视大陆民众为“同胞”,重新连结两岸人民情感。此外,中国国民党应坚决主张两岸问题由两岸自己解决,其他国家介入并不符合台湾人利益,更对中华民族不利,也将让问题更加复杂。
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相平表示,赖清德从政以来,一直宣扬“台独”,其“520就职演说”彻底暴露了其“台独”本性,其在民进党党代会上用闽南语发表的“台独”讲话印证了他死不悔改、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死硬心态。
刘相平指出,两岸关系发展的道路、方向是历史合力所形成的,不是赖清德说了算。大陆在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总体方略的指引下,依然牢牢掌握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导权和主动权,在原有反对“台独”措施基础上,出台“惩治‘台独’意见”(“22条”)进一步将《反分裂国家法》落到实处,同时倡导在“五个认同”的基础上,围绕“四个坚定”继续积极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最后,他也强调,“台独”没有出路,台湾同胞的前途在于祖国完全统一。
孙文学校秘书长、佛光大学荣誉教授谢大宁表示,台湾内部政治形势快速变迁,两岸关系已经来到重要关口。他指出,由于地缘政治变化所带来的两岸格局演变,使战争可能性大幅提升,这种战争氛围也在台湾内部酝酿出“两岸不能再回避走向和平对话”的意识,这个意识也正是我们必须把握推动两岸关系转向的“最后窗口”。
谢大宁表示,之所以认为这可能是最后窗口,一方面是因为目前两岸局势已经很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美国与民进党政府,甚至也包括台湾其他主要政治势力中的某些人,都会极尽所能地破坏或阻挠此一窗口的出现。他也指出,这个最后的窗口期能够持续的时间恐怕不会太久,一旦错过了这个窗口期,两岸和平对话的可能性也许将彻底消失。当然,以目前台湾的政治形势与法律规定言,要推动合理的和平论证与两岸和平对话,必然将遭遇重重险阻,但无论如何,国民党对此一工作都是责无旁贷的。
中山大学政治经济学系特聘教授张其禄表示,两岸若发生战争,无论结果为何,皆将付出惨痛代价。因此,如何避免落入囚徒困境之两岸博弈赛局,他认为应跳脱旧有思维模式,创造新的“局势”,才能朝向两岸共容、共融以及共荣的方向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主任盛九元表示,新形势下两岸经贸关系发展遭遇重大冲击与挑战,既有内外部因素的冲击,也有大陆经济发展模式调整的影响,以及民进党当局限制性措施的阻挠。其中,他指出,在现阶段美国持续对华发动贸易战、科技战,并强制跨国企业调整订单来源地的情势下,民进党当局将此视为“倚美脱中”的机遇,而有些台资企业见猎心喜,开始全面转向欧美市场。但从长期走势看,任何企业都需要应对三大趋势性:一是逆全球化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走势?二是美国及欧洲的再工业化能否实现?三是中国大陆经济能否保持5%的稳定成长?台湾经济发展的“半边陲”形态是无法改变的,因此,是选择作为“中华民族经济的一份子”还是可能成为“弃子”,端视台湾经济与工商界的选择!
盛九元认为,深化两岸合作、深耕大陆市场是现阶段进一步推动台湾经济发展最重要和不可替代的方向。他也具体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进一步推动两岸合作的机制化建构,机制化合作对于现阶段两岸经济融合具有积极作用,可降低两岸贸易、投资的障碍。二是探索实现两岸经济合作的新动能,包括扩大两岸经济合作的范围和领域、寻求新的产业方向、建构健康有序的两岸合作模式。三是深化两岸产业合作的方式与路径,将使两岸经济合作成果更多的惠及普通民众,从而为推动两岸经济合作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在自由讨论环节中,两岸学者也积极踊跃发言,就两岸和平统一机会以及两岸和平协议签署的可行性等问题交换观点。其中,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助理教授马准威表示,两岸和平统一的机会没有消失,我们不应过于悲观。他也指出,以其对学生的观察,台湾年轻人对蓝绿或红的偏见很少,并没有特殊政党倾向,且对政治表现出冷感,没有意识形态,这也意味着青年群体是存在可塑性的。他认为,沟通可以避免误判,可以让双方往前走,建议应恢复两岸学生交流和民间交流,以促进更瞭解彼此而拉近距离。
铭传大学两岸研究中心主任杨开煌在小结发言中表示,大陆在两岸关系上具有主动性和主导性,台湾政局的变化只能是一个挑衅因素,不会左右两岸关系的走向,这是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我们不应忽视挑衅者在配合美帝政策所造成的干扰,但也无须视为两岸关系的主要变数,摆正台湾政权在两岸关系上的位置,是正确预见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
杨开煌也指出,台湾在回应两岸关系问题时存在的三个盲点:一是把两岸关系比喻为“恋人关系”,从而指责中国大陆的对台政策是“要求必须以结婚为前提的恋爱关系”。事实上,两岸本来就是“一家人”,两岸关系基本的本质不是“统一”,而是“再统一”;不是要不要“结婚”,而是允不允许“分裂”,如果把前提搞错,后面的推论自然就无法成立,我们必须正本清源,两岸“恋爱说”并不成立。
二是台湾在处理两岸关系时,总会基于过去的经济发展成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优越感和骄傲感,从而瞧不起大陆。但如今形势巨变,如果台湾一味装睡,不愿、不肯、不敢务实面对,依然热衷于以自己为标准,把两岸的差异,视为优劣、好坏,必然没有前途。
三是部分台湾人用吴浊流的小说《亚细亚孤儿》来“正当化”反中情结。事实上,该书原名为《胡志明》,因与前越共领导人姓名重名而改名。原书名之意是“为什么不讲明自己的志向”。杨开煌说,当年台湾在日本统治下,出现身份认同焦虑,书中主角胡太明由于自幼中国式私塾教育根深蒂固于其意念之中,因此对中国同样抱持着一定程度的向往。所以,书中在讲到台湾人民处境时,其深层原意是台湾人应大声说出我们是汉人,是中华民族。换言之,台湾人在国际上有身份的焦虑,但不应有民族认同困扰。从此一角度理解中国大陆当前的对台政策,才能真正理解北京当局的思考。
杨开煌指出,和平统一应分为方法和目的两个部分来看。他认为,在和平统一的方法上,大陆已经从过往的“两党协商”、“先经后政”等模式,如今转为“融合发展”。和平统一的目的也有所转变,最早时期和平既是路径也是目的,但现在和平统一是为了长治久安,用和平的方法解决台湾问题,成为世界解决各种政治上疑难杂症的典范。同时,他也指出,融合发展不只是单向的惠台,也要协助台湾人民的发展,尤其是台胞在海外遭受不公平歧视和待遇时予以协助,这也是融合台湾的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