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镜头:两岸媒体人访司马迁祠
中评社韩城10月15日电(记者卢哲)正在陕西参加“多彩三秦美丽陕西”两岸媒体采风活动的两岸媒体人14日来到位于韩城市的司马迁祠。韩城文化学者贾雪芹为参观团讲解。贾雪芹还寄语台湾朋友,作为炎黄子孙,大家都去读读史记,瞭解自己来源于何处、祖先都走过了什么样的路,“这样你也会知道你的未来在哪里,你应该做一些什么样的事”。
司马迁祠,俗称司马庙,是为纪念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而建的祠墓。司马迁,字子长,是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司马迁祠坐落在他的故乡——韩城市南10公里芝川镇的韩奕坡悬崖上,始建于西晋永嘉4年。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司马迁祠墓建筑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登其巅,可东望滔滔黄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长城,北观芝水长流,可谓山环水抱,气象万千。
两岸媒体人参观团随司马古道沿坡而上。司马古道原名韩奕坡,因司马迁祠建于其北侧,又称司马坡。据传其最早修建于春秋战国时期,为晋(魏)国的河西要道,秦王朝建立以后,为韩城及其周边地区通往长安的必经之路。现存石条为北宋时铺设,原长1500米,现仅存300余米,历经800余年的雨水冲刷、风化及人走车碾,昔日平整的石条已凹凸不平,远看像一个个石枕头大大小小地铺成一条路。学者贾雪芹在为参观团讲解时说,石条上清晰而众多的车辙是这里曾经繁华的历史鉴证。至今,在韩城仍流传着一句话,意思是韩城这个地方考取功名、为官之人较多:“下了司马坡,秀才比驴多”,是人才辈出的好地方。
拾级而上,参观团来到司马迁墓,韩城古八景“太史高坟”。据碑石记载,自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汉阳太守殷济为司马迁修墓建祠始,宋、金、元、明、清历代曾多次对其进行保护修葺。现存墓冢为砖砌蒙古包形状,相传为元世祖忽必烈敕命修建,体现了古人“事死如事生”的传统。墓家高约3.08米,周长18米,墓顶有一古柏,枝分为五,人称“五子登科柏”。墓冢周围嵌以八卦及花卉砖雕图案,其“八卦”象征了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终极探索,因而司马迁墓也称“八卦墓”。
据介绍,韩城是司马迁的故乡,历史上一直都有祭祀司马迁的传统,但对司马迁的祭祀,晋以前已不可考。而规模宏大、比较正式的祭祀是从2005年开始延续到现在。
韩城文化学者贾雪芹为参观团生动详细讲解了司马迁及韩城的历史故事,两岸媒体人纷纷“点赞好评”。在得知参观团中有不少台湾青年,贾雪芹还表示藉参观团寄语,欢迎台湾朋友来韩城瞭解更多历史。她说:“只要你有姓氏,你就是炎黄子孙,所以我劝大家都去读读史记,因为读了史记就知道你来源于何处,你的祖先都走过了什么样的路,这样你也会知道你的未来在哪里,你应该做一些什么样的事。欢迎大家到韩城来,因为这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汉太史司马迁的家乡,在这里可以拜司马迁,可以共同来学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