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联会发布青年未来置业储蓄计划倡议书
中评社香港10月8日电(记者卢哲)10月7日是联合国“世界住房日”(World Habitat Day,又称“世界人居日”),其设立目的是要唤起人们对人类自身居住状况和拥有适当住房的基本权利的关注。今年世界住房日的主题是“让青年人参与创造更美好的城市未来”。工联会青年事务委员会(工联青委)及工联会立法会议员联合办事处(联合办)7日举行发布会,藉此时机发表《青年未来置业储蓄计划倡议书》,计划面向21至40岁青年、在协议年期内定期供款,到期时转为首期购买专项单位;供款用于购买政府储蓄或基金项目,支持香港基建,让青年参与城市建设,投资自己的未来,建立更强的归属感。工联会表示,期望倡议可以帮助青年置业成家的同时,让青年参与到建设香港未来美好城市的行列中来。
工联会青年事务委员会主任、立法会议员陈颖欣,工联会立法会议员邓家彪、陆颂雄、郭伟强和梁子颖当天出席发布会并介绍了“青年未来置业储蓄计划”(青置计划)的特色。工联会青年事务委员会委员胡景霖,讲述了青年置业困难的情况,以及对政府支援青年置业政策的期望。
胡景霖表示,虽然2023年各区40平方米以下私人住宅单位每平方米的平均售价相比起2021年的高位已有所回落;但相对于2004年的售价,仍上升了超过3.7倍、4.3倍和3.8倍。然而,25至34岁青年每月就业收入中位数由2004年的10000元,升至2023年的21200元,只增加了约1.3倍,明显被楼价之升幅大大抛离;2023年一间约323平方呎的单位需要青年工作15年并不作任何支出才可以负担得起。另一方面,近年青年置业的比例也较2006年时同龄青年的比例为少。在所有自置居所的单户主住户中,20至34岁户主的比例从2006年接近12%下降至2021年约7%。在30至34岁单户主住户中,2006年时有近一半为自置居所的户主,在2021年时则只有约四成,减少了近一成。由此可见当下年青人置业之难。
胡景霖又表示,政府虽然有提供资助出售房屋单位予市民申请,但其整体供应量十分有限;而且需要抽签,运气成分居多,容易造成资源错配,青年也无法预知置业时间,难以规划人生大事。他说,青年人最大的期望是政府可以供应数量充足且青年可以负担的资助出售房屋单位;同时优化机制,让青年可以预知上楼年期,令青年可以更好地规划人生。
陈颖欣介绍,工联青委及联合办持续跟进支援青年置业的政策研究,于9月对18至40岁香港青年进行了一次关于青年置业及人生规划的问卷调查;结合5月份由智库治港新政与香港都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合办的“完善青年置业阶梯,提升青年‘三感’”青年交流研讨会上近40名大学生的讨论成果,提出具体的倡议。《工联会青年置业与人生规划问卷调查》透过电话和街头访问分别访问了110名和68名青年,网上问卷亦收回125份有效答覆,总共收到303份有效答覆;当中业主54名,非业主249名。有近八成受访者表示同意及非常同意“置业令我更有安全感”;有七成表示同意及非常同意“置业令我更积极工作”;有七成半表示同意及非常同意“置业令我更关心物业所在地区的发展”;有近七成表示同意及非常同意“置业令我更有上进心”。她指出,置业对青年的成长发展、工作积极性、和关心地区发展等方面均有正面积极的影响。
陈颖欣表示,对于政府支援青年上楼的资助出售房屋政策,非业主青年最看重的三项元素是:可负担的供款计划(79.12%)、充足的单位供应(73.09%)、和认购/选楼不需要抽签(50.2%)。这些元素都已经充分吸收到本次发表的“青置计划”政策倡议之中。该计划的对象是21至40岁青年,参加者在协议年期内定期供款,到期时转为首期购买专项单位;供款用于购买政府储蓄或基金项目,支持香港基建,让青年参与城市建设,投资自己的未来,建立更强的归属感。计划的特色包括:单位专项专供、供款可负担、上楼可预期、审查严入宽出、鼓励组织家庭、及设有退场和转售机制。
邓家彪介绍,“青置计划”从开始供款到正式选楼有一个较长的年期(例如8年),而且参加人数已知,政府可以提前规划增加单位落成量。他建议,在原来《长远房屋策略》已经规划的单位数量外,增加“青置计划”专项单位,防止分薄原已规划的单位数量;并以象征广阔天空,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蓝表”作标识,以区分已有的“绿表”和“白表”申请。这些专项单位可以分布在三大发展区内,发展方式可以是政府主导或以公私营合作的形式兴建。
郭伟强表示,“青置计划”参加者在申请时与政府协定一个有指定年期的供款计划,到期时用于支付首期,政府则保证选楼权。储蓄计划的供款水平以25至34岁雇员工资中位数的20%作参考,是一个可负担的水平。他说,可负担、有明确目标的储蓄计划可以帮助青年以积少成多的方式,在可预期的时间圆置业梦,鼓励青年尽早规划人生。
另外,针对过去有报导指青年为了符合申请房屋福利的资格,刻意压低自己的收入水平,郭伟强介绍,“青置计划”采用“严入宽出”的原则:“严入”是指在加入计划时申请者需符合入息及资产限额的要求,并通过审查,限额可以参考当时居屋申请资格。申请者在申请时及整个参加计划期间都不可持有本地住宅物业。而“宽出”是为了鼓励青年在参加计划期间保持上进,计划到期选楼时,只对参加者进行资产审查,要求参加者不可持有本地住宅物业,以及其资产总值不超过当时居屋申请资产上限。
陆颂雄表示,“青置计划”以“专项专供”的原则保证所有参加者都有充足的单位可以选购;而在选楼的顺序上,则以计分制决定先后次序。如果政府想要建立一个“育儿友好”的社会,就需要帮助青年解决成家和育儿的障碍,“置业难、置业迟”就是其中一个主要障碍。为此,“青置计划”选楼计分制鼓励青年及早组织家庭,参加者到期选楼时,以夫妻为单位申请,或家庭有初生小孩,都会获得加分;此外,如夫妻同为计划参加者亦会加分。
梁子颖介绍,“青置计划”为自愿参与性质,参加者可以在中途退出,但为了确保支持青年置业的政策初衷,所以只有留在计划并成功购入专项单位的参加者可以获得完整的政策优惠,以保证公平。他强调,“青置计划”是要准确支援有置业需要而又未能负担私人市场楼价的青年置业。为防止计划单位被用作“炒卖”,所以计划设有严格的转让限制。
陈颖欣总结表示,期望本次“青年未来置业储蓄计划”可以抛砖引玉,激发社会更广泛的讨论,让政府和专家学者一同为香港的青年人解决置业难题出谋划策,提升香港青年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中评社香港10月8日电(记者卢哲)10月7日是联合国“世界住房日”(World Habitat Day,又称“世界人居日”),其设立目的是要唤起人们对人类自身居住状况和拥有适当住房的基本权利的关注。今年世界住房日的主题是“让青年人参与创造更美好的城市未来”。工联会青年事务委员会(工联青委)及工联会立法会议员联合办事处(联合办)7日举行发布会,藉此时机发表《青年未来置业储蓄计划倡议书》,计划面向21至40岁青年、在协议年期内定期供款,到期时转为首期购买专项单位;供款用于购买政府储蓄或基金项目,支持香港基建,让青年参与城市建设,投资自己的未来,建立更强的归属感。工联会表示,期望倡议可以帮助青年置业成家的同时,让青年参与到建设香港未来美好城市的行列中来。
工联会青年事务委员会主任、立法会议员陈颖欣,工联会立法会议员邓家彪、陆颂雄、郭伟强和梁子颖当天出席发布会并介绍了“青年未来置业储蓄计划”(青置计划)的特色。工联会青年事务委员会委员胡景霖,讲述了青年置业困难的情况,以及对政府支援青年置业政策的期望。
胡景霖表示,虽然2023年各区40平方米以下私人住宅单位每平方米的平均售价相比起2021年的高位已有所回落;但相对于2004年的售价,仍上升了超过3.7倍、4.3倍和3.8倍。然而,25至34岁青年每月就业收入中位数由2004年的10000元,升至2023年的21200元,只增加了约1.3倍,明显被楼价之升幅大大抛离;2023年一间约323平方呎的单位需要青年工作15年并不作任何支出才可以负担得起。另一方面,近年青年置业的比例也较2006年时同龄青年的比例为少。在所有自置居所的单户主住户中,20至34岁户主的比例从2006年接近12%下降至2021年约7%。在30至34岁单户主住户中,2006年时有近一半为自置居所的户主,在2021年时则只有约四成,减少了近一成。由此可见当下年青人置业之难。
胡景霖又表示,政府虽然有提供资助出售房屋单位予市民申请,但其整体供应量十分有限;而且需要抽签,运气成分居多,容易造成资源错配,青年也无法预知置业时间,难以规划人生大事。他说,青年人最大的期望是政府可以供应数量充足且青年可以负担的资助出售房屋单位;同时优化机制,让青年可以预知上楼年期,令青年可以更好地规划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