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驻美记者手记:回中国探亲旅游观感
中评社华盛顿10月11日电(记者余东晖)这次回中国探亲休假20多天,走了厦门、成都、九寨沟、重庆、杭州、上海、北京等地方,感觉很好。
回国之前,总听到外媒说中国经济如何糟糕;身边也有不少朋友表现出焦虑感。但是我走到每个地方,到处都见熙熙攘攘、人气旺盛,跟我2022年底疫情期间回国时看到的完全不同。乘坐了13趟高铁和飞机,几乎全是满座,周末和假期高铁常要抢票;很多餐馆吃饭要排队等候,网红店前排长队是常态;所有热门旅游景点都是人山人海,国庆假期门票快速售罄。
我去的时候,还是9月中下旬,没到国庆假期。在重庆洪崖洞,已然是人群摩肩接踵,乘坐上下电梯要等十来分钟才挤得上去。当地人告诉我,如果是国庆假期,这里的人群多5倍都不止。难以想象那会是什么景象!
到中国旅游的老外数量明显增加。2022年10月疫情期间,我在上海待过4天,有一天从南京西路到南京东路再到外滩,沿途见到的老外不超过20位;而此次9月29日,我从南京东路走到外滩,沿途迎面而来的老外不下200位。说明中国对50多个国家实施144小时过境免签,对10多个国家实施15天免签的旅游开放政策正在见效。不过,恢复国际旅游还需继续努力。北京首都机场国际出发大厅,到了晚上10点多,几乎所有店铺都打烊,其冷清的场面,跟我转机的伊斯坦布尔机场凌晨依然热闹非凡相比,差距甚大。
有人说,当前中国人普通消费旺盛,正说明高级消费不旺,消费降级了,也有人说是在吃老本,不敢花大钱,只好花小钱。不管怎样,能有这样热闹的场面,无论如何说明不了经济糟糕,“中国经济崩溃论”在这些景象面前更如笑话。正像我采访的学者李成说的,所谓消费降级的说法有误导性,中国人不可能永远买房子;现在中国正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新能源汽车等,经济转型过程需要时间。
在北京的购物中心,我参观了国产高端电动车,其配置之高级、内饰之豪华、价格之便宜,简直震惊到我。观摩试坐的人也很多。跟我去年下半年在美国购车选择少、价格贵、利率高的经历相比,我真的对中国人现在购车的环境感到“羡慕嫉妒”。我在各地打的滴滴,大半是电动汽车;粗略观察街头行驶的车辆,已经有一小半是电动车,而且品牌、外型五花八门,跟在美国由特斯拉一家独大,有天壤之别。
在杭州,亲戚家的老小区正在改造。小区的地面重新铺过,单元门重新粉刷,外面原先狭窄的小巷正在拓宽,说明政府推动的促进经济增长新措施正在实施。母亲说她的社区里工作日有老人食堂,每顿饭十几块钱能吃到两素一荤,不需要自己做饭,很方便。在成都一家足浴房打工的一位农村大姐告诉我,她在成都郊县的家乡入了“新农合”医保,基本上免除了看病的后顾之忧。
在九寨沟和松潘藏区,旅游大巴穿行于平整的山区公路上,处处可瞥见当地农村的新农舍和村子里铺好的水泥路。更遑论杭州郊区农村一排排豪宅和开门即见大片荷塘、碧波荡漾的美景了。
临走时,中国股市大涨,这里当然有政策性利好的推动。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和内在活力依然存在,中国人现在需要的是信心。
在中国国内生活非常便利,自从回到国内,我基本上就是带着一个手机走南闯北。为了验证现金支付的可行性,我特意拿100元现金在几个店铺试过,也都没问题。不管是超市还是餐馆,商品之丰富多彩,让人眼花缭乱。在国内网上订购的东西,快则第二天,慢则三五天,肯定送达;而且东西就放在公共场所的快递收发点,由人自取,从来不担心丢失。
今天在中国,民众出行的交通便利度是二十年前难以想象的。中秋节当天早上8点多,我们一家人乘高铁从厦门出发,40分钟后抵达近100公里外的泉州,看望了9旬高龄的亲戚,共进午餐,下午游览了泉州市区。中秋夜聚餐之后,为了不耽误第二天上班,当晚7点多,姐姐乘坐高铁前往杭州,晚上11点多便抵达800公里外的杭州。一天之内跑三个相距不近的城市,办这么多事情,这在美国靠公共交通工具是做不到的。
人说高铁是中国的一张名片,此言不虚。全国4.5万公里的高铁线路,每天近万趟高铁列车在奔跑,如此庞大的系统,居然能做到每趟高铁出发和抵达时间精准到1分钟,正常情况下很少晚点,这得靠多么强大严密的系统集成和调度能力才能做到。一位朋友说得好,高铁不仅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更有意义的是,将对国民养成精准、细致、严密的民族性产生长远的影响。
社会治安就更没得说了。在外滩、南京路、前门、西湖边等这种人员庞杂的地方,游客根本不担心会发生失窃、抢劫等以往我去欧美国家大城市旅游时担心的问题。我几乎每天晚上都是十点多回住处,走在大街上,感觉宁静安心。我走过老小区,看到许多人家的阳台依然拿铁栅栏封着,经常会想:现在治安这么好了,这些早些年安装的铁栅栏还有必要吗?
在中国旅游,我喜欢拿脚去丈量城市,骑车转悠。这次我每天走路都在1万步以上,最多一天在重庆走了4万步。无论走到哪个城市的什么地方,大街小巷都乾乾净净,经常可见环卫工人在随时清扫。尤其是杭州,当地水系发达,环境优美,处处绿树成荫、繁花似锦;不时可见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令人心旷神怡。
有中国人总是抱怨看病难、看病贵,可是我一回到国内,一如既往地抓紧时间看牙、体检。这次到杭州一家专做体检的机构,纯自费花了不到1千元人民币,两个小时,从头到脚查了个遍,包括彩超、CT、癌症筛查等;5天之后,一份详尽的体检报告便传到我的手机上。回国之前3个月,我其实刚在美国做过医保中包含的免费年度体检,预约等了两周,只给做几项血液检查项目,医生问了问情况,摸了摸肚子和脖子,连B超都不给查。要求额外做个腹部B超检查,还被收了230美元。
近几年回国,亲历的正面变化还包括:一,空气在改善。十多年前在北京,通常我待上一周,都难得碰上一个好天。这回待了4天,有3个好天。尤其是最后一天,天蓝得如此透彻,以至于我站在景山之上,西山看得清清楚楚。南方城市就更不用说了,厦门等城市几乎每天都是优等天。
二,秩序在改善。原来乘坐地铁和高铁,人群蜂拥而上的现象经常可见。现在多数时候,人们能做到先下后上,在地铁上抢座的现象也少了很多。很多年轻人宁可站着,也不去坐旁边的空座。此次回国,在公共场所,除了一次在黄龙景区,游客因为拍照拥挤而斗嘴,别的地方没见过吵架的人。
在杭州、厦门等城市,人们开车秩序也很好,机动车大多会礼让穿行斑马线的行人。很多行人能够遵守斑马线的红绿灯,不跟正常通行的汽车抢道。此次坐高铁,车厢里吵闹的现象,比前几年少了很多。以前国人办什么事情都争先恐后的现象,这些年逐渐减少。
三,年轻人普遍衣着光鲜,打扮入时,个头普遍比较高,举止也更文明礼貌,美女帅哥似乎更多了。“国风潮”席卷年轻人,在各个城市的文化特色街区,总能见到年轻人身穿汉服或者中国民族特色服装在漫游拍照。
年长者更注意衣着乾净整洁和文明举止。老年人生活惬意,各城市都见到广场舞,或者路边喝茶、下棋、打牌的人;各景区的游客一大半是中老年人。那天在北京前门,看到一群浓妆艶抹、打扮时髦的老奶奶们正在大花坛前摆姿态照相,看着她们开心的样子,也为她们开心。
四,公共设施大幅改善。早年去香港,羡慕当地到处有公共电梯和扶梯。现在内地各个城市,公共场所的电梯扶梯也很普及,而且维护得不错。特别是在重庆这种地势高低错落的城市,扶梯电梯处处有。那天走4万步不累,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不用经常爬坡爬楼梯了。
公共厕所的改善更是令自小因为经历脏公厕而至今经常梦魇的我感到惊讶。有一天,在漳州小巷子里上公厕,那里既有蹲坑也有马桶,乾乾净净,一点异味都没有;在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景区,我还体验了“五星级公厕”。有些地方的公厕居然还有“第三卫生间”或“家庭卫生间”。公厕全是免费的,这在欧洲城市难以想象。
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置令人耳目一新。比如所有城市地铁的中英文标识和语音播报都非常清楚;即将抵达的列车和下趟列车的抵达时间清楚显现,且非常准时;甚至车厢的温度哪些强冷、哪些弱冷,都标记出来,供乘客选择。在杭州地铁,看见工作人员拿着塑料板,架在列车车厢与站台的缝隙之间,帮助坐轮椅的残疾人下车。
说完好的,再说说不习惯之处:第一,随处抽烟的人依然很多。除了在严禁吸烟的高铁和飞机上,其它地方依然随处可见抽烟者。有的抽烟者不注意别人的感受,凑到别人跟前吞云吐雾,甚至有人在明令禁止抽烟的景区内抽烟。
第二,随地吐痰者不少,也许这跟抽烟者众有关。几次看见有人甚至在高铁站铺着大理石的月台上和抵达大厅里随地吐痰,不知道这些人在自家客厅地板上是否也这样吐痰。我注意到,这些人以中年以上的男人为多。
第三,各城市的电单车疯狂驾驶,电单车交通乱象亟待整治。这些电单车在自行车道上飞速行驶,经常无声地从你背后窜出,突然鸣笛,吓人一跳。不少电动单车闯红灯,甚至在人行道上逆向快速行驶,真让人担心老人的走路安全。汽车、电单车、自行车乱停乱放的现象依然普遍,很多时候侵占了人行步道。
总而言之,中国的公共治理这些年取得长足进步,公民文明素养在逐渐提升,处处可见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希望祖国繁荣昌盛,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