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专家析台政治生态演变与两岸关系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严安林(中评社 李子宁摄)

  中评社上海9月21日电(记者 李子宁)9月20日在上海举办的一场两岸关系研讨交流活动,两岸专家学者在下午的分组讨论环节,就当前台湾政党政局演变态势对两岸关系的影响等展开深入研讨。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严安林表示,未来四年两岸关系将面临四方面的挑战:一是美台“军事合作机制化”。不仅在美国持续售台武器与军事情报合作,而且在军事勾连机制建设上,包括美国“武装台湾”。美国国会2022年通过美国台湾学人计划,派遣美国官员到台湾政府机构交流,享有“外交”豁免身份。台湾大学政经学院的设立,美国是幕后谋划的“最大推手”。有消息指称,该学院是美方与民进党当局合谋的结果,美方情报部门有意输送与安插政治外交、军事安全、情报系统人员进入学院培训, 并以授课制国际学员、研究项目成员等身份在岛内开展活动。二是台湾问题“国际化”的深化。如美西方政客频繁窜访台湾,无论是美日、日澳等“2+2”对话,还是如美日韩的三边或G7的多边声明,都不断强调“台海和平稳定的重要性”;包括日本政府不断深化“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甚至“就是日美同盟有事”的演义。三是“‘台独’国际化”。如民进党当局在我建交国设立“台湾代表处”,或以“台湾”名义参与类似“全球民主峰会”等美西方主办会议,赖清德以台湾地区领导人身份出访、“过境美国”或发表文章、接受采访、与我建交国领导人通话等;四是台湾社会“去中国化”延续与“去中华文化化”的发展。

  严安林指出,赖清德上台与民进党开启第三个四年执政期,加上俄乌冲突久拖不决的外溢影响、美国总统大选过程与结果等影响,在在都使台海两岸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两岸新变局的出现,需要对台政策与工作“识变”、“应变”甚至“谋变”与“谋局”,不断推进两岸关系向着有利于国家统一的方向发展。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谢立功对台湾民众党进行分析,他表示,柯文哲曾说民众党不会是“一人政党”,也不会是“柯粉俱乐部”,不会“昙花一现”,它会长久的引领台湾向前进。但随着柯文哲事件的发展,未来民众党可能面临“小草”离去的量变与更多自我要求的质变,“后柯时代”的领导人,必须有更清楚的论述能力,告诉支持者未来将民众党带向何方。而关键在于2026年底地方选举结果,若经营得宜,把握两成以上政党票,并在各县市积极提名,其中县市长、乡镇市区长等单一选区难度较高,但县市议员、乡镇市区民代表等复数选区的民意代表选举应有相当成长空间,如此未来发展潜力仍不可小觑。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员王升表示,尽管受到台湾当局的抗拒、外部势力的干扰、以及“台独”分裂势力的破坏,但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两岸从隔绝对立到相互往来,实现了直接双向三通,实现了两岸两会的制度性协商并达成多项协议,实现了两岸领导人的历史性会晤,两岸和平的统一展现出了令人欣喜的前景。然而,和平统一进程走到2016年,形势急转直下。面对形势的颠覆性变化和新挑战,大陆方面展现出在新形势下推动两岸和平统一进程的坚定性和对“台独”分裂势力、外部干涉势力的压迫感。此后,大陆方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在政治上、经济上、外交上、军事上、法律上多策并举,对“台独”政权的分裂行径和外部势力的干涉行为进行有效反制。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谢立功(中评社 李子宁摄)

  王升指出,两岸和平统一进程进入了新的阶段,新阶段的总体特征是较量,也就是大陆方面作为促进统一的力量与“台独”分裂势力和外部干涉势力 作为抗拒统一、阻挠统一的力量,为维护两岸和平统一前景进行综合较量。受中美博弈的大环境和台湾内部的小环境限制,新阶段的这一维护两岸和平统一前景的较量,有可能是较长时间的,有时还会是十分激烈的。目前,这一较量处于互有攻守的僵持状态,只有在中美博弈和台湾内部政局出现有利于两岸和平统一的重大变化时,这一较量才能缓解和结束。届时,推动两岸和平统一的进程又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华东师范大学两岸交流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仇长根表示,两岸关系仍处于“恶性螺旋”上升状态,但赖清德无以撼动两岸大局。赖清德上台满四个月,两岸政策对抗性强烈,主要有五个方面的表现:政治上叫嚣“新两国论”“中华民国台湾”“两岸互不隶属”;经济上设法与大陆 “脱钩断链”,配合美国等外部势力遏制大陆;军事上大量军购,图谋“以武抗陆”“倚外谋独”;对外关系与外部势力勾连,“议会外交”升级,企图为“2758号决议”翻案,图谋搞“两个中国”;文化上与大陆“切割”,推动“去中国化”,限缩两岸交流。可以断定,赖这四年就是要与大陆搞政治对抗,赖铁心抱美大腿,迎合、配合美国“以台制华”战略,自以为有美国“撑腰”,猖狂极至,肆无忌惮,强硬跟大陆叫板。但“悟空终究跳不出如来佛手掌”。何时统一只是时间问题,何种方式统一,和平统一方针未变,不放弃使用武力未变。大陆现在不动手,但从来不排除动手的可能性,依据是20年前制定的《反分裂国家法》。

  仇长根还表示,美国基本接纳赖清德,同时看紧赖清德。台湾政党政治其中一个特征就是:蓝“亲美、友日、和中”,绿“亲美、友日、抗中”。美国不管台政党政治如何演变,不管蓝绿谁上台,只要听话,符合美国利益。当下中美战略博弈,“避战”成为两国战略主轴。8.28“王沙会”,8.29“习沙会”及军委副主席张又侠与沙会面,9.10中美军方高层视频通话,9.11北京香山论坛美副助理防长蔡斯参加,都说明美方知道大陆对“台独”立场强硬,所以沙要重申“一中三不”政策,要来中国沟通。因为美国没有实力和底气与中国“摊牌”。可以得出的基本判断是,美11月大选,哈、特角逐不论谁当选,美对华政策三个方向基本不会变,即“以台制华”战略不会变;对华策略“模糊”不会变;阻止“两岸统一”不会变。

  台湾昆山科技大学副校长丁仁方表示,民进党派系间的竞合关键在于权力与利益的共享,赖清德在台湾政坛对理念的执拗程度无出其右,但这不等同他不会分享权力和资源,很多分析把这两者混为一谈。目前民进党内斗风波不会持续太久,在民进党派系重组的过程中,赖清德掌有庞大行政资源,“新赖系”独大是必然趋势,包括长期跟“赖嫡系”、“新系”竞争的“正国会”、“英系”、 以及“涌言会”,会有更多成员往“新赖系”倾斜靠拢,而不是选择跟“新赖系”长期对抗。此外,赖清德对两岸关系基本主张是“中华民国台湾主权独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这个主张由1999年“台湾前途决议文”延伸而来,在民进党内已是各派系共识,如“反核”一样,是民进党核心价值与基本路线。“新赖系”独大,其他派系更无可能挑战赖清德对两岸关系的基本主张。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员王升(中评社 李子宁摄)

  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左正东指出,两岸关系的开展和全球化密不可分,从1987年台湾开放到大陆探亲以后,两岸交流快速成长伴随着全球化的快速扩张。当时的背景是柏林围墙倒榻后冷战结束,原本冷战将世界分隔为东西阵营的藩篱瓦解,乌拉圭回合谈判成功催生世界贸易组织,邓小平南巡后大陆推动新一波改革开放。这些外在条件让两岸关系快速成长,而背后的动力主要还是贸易和投资,由此创造两岸间的经贸互赖关系。然而,近十年世界面临逆全球化的浪潮,无论经贸投资各个领域的全球化都呈现停滞,这个外在环境的变化很难不冲击两岸关系。此外,要做到全面开放,如果没有充分的国内共识,几乎难以想象。但是目前的环境下看不到能形成这个共识的条件。与此同时,台湾则同样从安全外部性的角度看待与大陆的经贸关系,如此形成两岸经贸关系复制中美经贸关系的现况,这是当前两岸经贸关系“逆全球化”困境难以突破的根本原因。

  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教授刘相平表示,赖清德的“‘台独’自白”是全方位的,大陆方面严阵以待要从政治、经济、军事、涉外事务等多方面予以反制,彻底打击“台独”的嚣张气焰,取得了初步的胜利。但从赖清德蛮横、固执、“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个性看,他会继续以民进党“台独党纲”为指导原则,不顾其在岛内政治结构中“双少数”的地位,不顾60%以上岛内民众“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衰退、要交流不要分离、要合作不要对抗”的主流民意,一方面在岛内“党同伐异”,另一方面进一步勾连外部势力,在台海地区掀风起浪,而海峡两岸反“台独”的力量也会进一步集结,对赖清德的“台独”分裂行径进行反制,“以硬碰硬”,未来的两岸关系肯定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甚至不排除擦枪走火的可能。

  刘相平指出,中国统一的大势不可逆。中华民族有着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这是中国终将统一、必将统一的历史必然和内在逻辑。台湾社会应认清赖清德谋“独”的危险和危害,决不能任由其暴冲,把无辜大众带进火坑。在中国人民面前,没有任何事情比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更为重要、更加神圣。如果赖清德、“台独”分裂势力一意孤行、铤而走险,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必然会遭到坚决、彻底的粉碎。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教授李振广表示,作为管控台海局势的关键一方,大陆方面两年来积极应对困局,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局势向有利于稳定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方向迈进,效果明显。一方面,面对美台勾连及赖清德当局的言行挑衅,大陆做出坚决回应,对局势进行有力管控,展示强大控局能力,一定程度上使外部反华势力和岛内“台独”势力不得不知难而退。另一方面,大陆方面按照自己的规划步骤积极塑造两岸关系新格局,展现了强大的塑局能力。

  李振广指出,年初以来,大陆在处理金厦海域渔船事件,马英九大陆参访,应对赖清德 520“台独”自白,反击“台独”史观,推进两岸融合发展,打破民进党对两岸交流的限制等举措,无不展现出主动性、主导性,有力校正和引导了两岸关系发展方向。这意味着,在大陆的强力管控和引导下,这一阶段的两岸关系已经触底反弹,正在走出最坏最艰难的阶段。一个新的格局,新的局面正在积极塑造之中。这也展示了我们今后一段时期努力的方向。我们有信心看到一个有利于大陆开展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有利于台海和平稳定局面的到来。

华东师范大学两岸交流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仇长根(中评社 李子宁摄)

台湾昆山科技大学副校长丁仁方(中评社 李子宁摄)

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左正东(中评社 李子宁摄)

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教授刘相平(中评社 李子宁摄)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严安林(中评社 李子宁摄)

  中评社上海9月21日电(记者 李子宁)9月20日在上海举办的一场两岸关系研讨交流活动,两岸专家学者在下午的分组讨论环节,就当前台湾政党政局演变态势对两岸关系的影响等展开深入研讨。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严安林表示,未来四年两岸关系将面临四方面的挑战:一是美台“军事合作机制化”。不仅在美国持续售台武器与军事情报合作,而且在军事勾连机制建设上,包括美国“武装台湾”。美国国会2022年通过美国台湾学人计划,派遣美国官员到台湾政府机构交流,享有“外交”豁免身份。台湾大学政经学院的设立,美国是幕后谋划的“最大推手”。有消息指称,该学院是美方与民进党当局合谋的结果,美方情报部门有意输送与安插政治外交、军事安全、情报系统人员进入学院培训, 并以授课制国际学员、研究项目成员等身份在岛内开展活动。二是台湾问题“国际化”的深化。如美西方政客频繁窜访台湾,无论是美日、日澳等“2+2”对话,还是如美日韩的三边或G7的多边声明,都不断强调“台海和平稳定的重要性”;包括日本政府不断深化“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甚至“就是日美同盟有事”的演义。三是“‘台独’国际化”。如民进党当局在我建交国设立“台湾代表处”,或以“台湾”名义参与类似“全球民主峰会”等美西方主办会议,赖清德以台湾地区领导人身份出访、“过境美国”或发表文章、接受采访、与我建交国领导人通话等;四是台湾社会“去中国化”延续与“去中华文化化”的发展。

  严安林指出,赖清德上台与民进党开启第三个四年执政期,加上俄乌冲突久拖不决的外溢影响、美国总统大选过程与结果等影响,在在都使台海两岸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两岸新变局的出现,需要对台政策与工作“识变”、“应变”甚至“谋变”与“谋局”,不断推进两岸关系向着有利于国家统一的方向发展。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谢立功对台湾民众党进行分析,他表示,柯文哲曾说民众党不会是“一人政党”,也不会是“柯粉俱乐部”,不会“昙花一现”,它会长久的引领台湾向前进。但随着柯文哲事件的发展,未来民众党可能面临“小草”离去的量变与更多自我要求的质变,“后柯时代”的领导人,必须有更清楚的论述能力,告诉支持者未来将民众党带向何方。而关键在于2026年底地方选举结果,若经营得宜,把握两成以上政党票,并在各县市积极提名,其中县市长、乡镇市区长等单一选区难度较高,但县市议员、乡镇市区民代表等复数选区的民意代表选举应有相当成长空间,如此未来发展潜力仍不可小觑。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员王升表示,尽管受到台湾当局的抗拒、外部势力的干扰、以及“台独”分裂势力的破坏,但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两岸从隔绝对立到相互往来,实现了直接双向三通,实现了两岸两会的制度性协商并达成多项协议,实现了两岸领导人的历史性会晤,两岸和平的统一展现出了令人欣喜的前景。然而,和平统一进程走到2016年,形势急转直下。面对形势的颠覆性变化和新挑战,大陆方面展现出在新形势下推动两岸和平统一进程的坚定性和对“台独”分裂势力、外部干涉势力的压迫感。此后,大陆方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在政治上、经济上、外交上、军事上、法律上多策并举,对“台独”政权的分裂行径和外部势力的干涉行为进行有效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