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深度:萧旭岑论台湾政局新变化
中评社香港10月3日电(记者林艳)马英九文教基金会执行长萧旭岑日前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就台湾政治生态变化、两岸关系变数、民间交流重要性、美国因素影响以及国民党角色作用等有关问题进行了详细剖析。
萧旭岑,台湾南投县人,毕业于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中国国民党籍,着有《马英九八年执政回忆录》一书,曾任“总统府”副秘书长、“总统府”马习会小组执行长、“总统府”资安会资安长、国民党发言人、国民党文传会主委、国民党秘书长办公室主任、中央广播电台副总台长兼新闻部经理、中国时报政治组副主任兼“国会”线召集人、联合报新闻记者。
以下是具体访问内容:
中评社记者:两岸青年交流是两岸民间交流的一大重点,您一直致力于这项工作。请问您如何看待民间交流对当前两岸关系的重要性?
萧旭岑:我自己生活在台湾的民间,作为一个“本省人”,我的亲朋好友、近几十年来交往的圈子里大部分人也都是“本省人”或“台湾人”。据我的观察,台湾人对大陆实际上是抱持善意的。遗憾的是,由于民进党执政,他们透过各种手段,包括媒体操控、民调数据,甚至政治上的手腕,让台湾民意看似与大陆越来越分离。然而,这并不是真实的情况,这让我非常着急。我希望告诉大陆同胞,我认识的大部分台湾人都希望看到两岸更多的交流互动,并且也愿意对大陆同胞展现更多的热情与善意。去年,我们曾邀请北京大学等高校的学生来台访问,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受到了台湾民众的热情接待。这些真实的交流活动充分表明,台湾民众对大陆仍然怀有善意,并希望两岸能够建立更深层次的交流。
无论是马英九基金会,还是马英九先生本人,包括我自己,我们都希望能促进更多两岸青年之间的互动。因为我们认为,这不仅有利于两岸关系,也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两岸关系应回归它的本来样貌,让年轻人可以自由、自然地接触。我们推动这些活动的目的就是希望两岸青年能够建立自然的互动关系,并藉此打破某些政客刻意设置的谣言与障碍。我个人并不担心会被抹红,事实上,我们带着许多年轻人到大陆,亲身体验并洗刷了很多谣言。例如,民进党一直声称大陆落后,去大陆会有危险,会被查手机、遭受盘查,但我们的团队无论去重庆、广州、潮汕还是上海,在没有受到任何特殊礼遇的情况下,也未曾遇到过这些情况。大陆对台湾青年始终敞开双臂。正所谓“眼见为实”,台湾年轻人回来后自然会告诉身边的人真相,我们必须为大陆还原一个公道。
中评社记者:您曾以幕僚身份参与推动并见证了许多历史性时刻,包括新加坡习马会、马英九先生首次访陆以及今年的习马二会等。这些经历对您看待当前两岸关系有何启发?
萧旭岑:两次“习马会”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无论两岸有再多的分歧,或分隔了多少年,只要有共同的政治基础,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有共同的情怀与信念,双方就可以真诚交往、累积互信。
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不管从法律、历史、文化还是血缘的角度来看,两岸都是一家人。我观察到,大多数台湾乡亲都能接受我们同属中华民族这一事实。台湾人对妈祖的虔诚信仰,对关公的敬仰,以及对其他宗教的信奉,这些都足以证明台湾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维持。台湾人在历史上也始终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尤其是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尽管民进党在过去20年间推动了去中国化的教育,却无法切断我们与中华民族的血脉联系。
我坚信,唯有两岸同属中华民族、台湾与大陆不可分割,才能确保两岸的和平与稳定。这是我们坚持的信念,也是在我们持续推动两岸交流活动中的核心理念。
中评社记者:您认为,赖清德上任后,台湾政治生态有何变化?
萧旭岑:赖清德的执政风格与蔡英文有着明显区别。蔡英文更侧重于维持个人权力,她的政治风格属于可以交换权力的生意型,毕竟她出身于商人家庭。因此,蔡英文采取了较为保守的政治操作方式,例如创造了“中华民国台湾”等术语,并且在“台独”问题上没有大步向前。然而,赖清德不同。我认识他已有二十多年,他是一个拥有强烈“台独”使命感的人,将“台独”视为终身追求的目标,并且毫不畏惧地推动他的政治理想。在美国和大陆的压力下,虽然他无法通过“修宪”实现“台独”事实,但他却通过一系列的法律解释和政策宣传,逐步推动“中华民国台独化”,将“台独”的内涵融入台湾社会。
这种做法极具破坏性,不仅使两岸关系变得更加紧张,还给台湾带来巨大的风险。因此,我一直呼吁国民党应以全党之力对抗赖清德的“新两国论”。如果国民党不积极应对,普通的台湾民众可能会被混淆,甚至于相信赖清德的说法,这是极其危险的。
中评社记者:您认为,赖清德相较于过往几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在推动“台独”方面的做法有何不同?
萧旭岑:迥然不同。赖清德没有前几任领导人的底蕴,他的做法非常直接。具体来说:
李登辉虽然提出了所谓的“两国论”,引起了广泛争议,但他仍成立了国家统一委员会。因此,李登辉的“两国论”是在国统会的架构下提出的,作为未来统一后的一种协商方式。在这一前提下,李登辉的主张比后来的几位领导人更有根基。
陈水扁是一个务实主义者,虽然在2002年选举后提出了“一边一国”的概念,但这只是一个政治术语,并没有真正付诸行动。他在任内也未推出实际的“台独”举措。
蔡英文,如前面提到的,采取的是以稳为主的策略。她在“台独”问题上并未冒任何风险,甚至没有透过文宣等方式推行“两国互不隶属”的说法。蔡英文非常聪明,她为了拉拢美国,迎合了美国的要求,但并未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因此大陆也没有理由对她采取措施。
赖清德则完全不同。首先,他是第一个被称为“台独”金孙”的领导人,也是第一位以“台独”理念为其政治号召的台湾地区领导人。其次,赖清德与蔡英文的政治性格不同。蔡英文以政治妥协来维持自身权力,而赖清德显然是以短时间内实现政治目标为首要任务。因此,他在上任时立即推出了“新两国论”,并在短短时间内迅速整肃政敌,以此获取下一次选举的优势。
我认为,各方不能低估赖清德的决心和使命感,这也将成为未来两岸互动的最大变数。赖清德的使命是建立“台独”国家。虽然他不再提“务实‘台独’工作者”,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务实的——无论是将“中华民国”诠释为“台独”,否定“中华民国宪法”条文,否定两岸关系条例,还是公开称大陆为“中国”,甚至在各种国际场合宣称要加入以美国为首的民主阵营对抗大陆。这些过去赖清德都不敢直接提及。
中评社记者:您认为,未来赖清德推动“法理台独”的可能性有多大?
萧旭岑:赖清德已经直接跳过了传统的“法理台独”,并转换了概念。过去我们理解的“法理台独”是要实际修改“宪法”,甚至宣告成立“台湾共和国”。但在美国的反对之下,他已没有时间这么做,反而采取了另一种方式,如透过法律解释来实现“台独”。在这方面,赖清德非常有把握,因为除了“立法院”多数没有掌握之外,其他都在他的控制之中。他可以透过大法官或“宪法”法庭的解释,逐步将“中华民国台独化”的论述落实,也就是说,在不修改“宪法”或“国号”的情况下,将“中华民国”逐步推向“台独”,而他目前正是在这么做。
赖清德甚至不惜扭曲历史事实,声称在蒋介石时代国共斗争时,大陆就有侵略台湾的企图。然而,蒋介石当时的反共政策并不适用于现今的两岸关系。自从2005年连战主席的“破冰之旅”与中国共产党达成某种程度的合作后,国民党反共的论述已经不复存在。此外,两岸人民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状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邓小平先生时代的改革开放,到习近平时代的依法治国,大陆已经转型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而赖清德却利用1949年以前的国共关系,篡改并扭曲国民党当时的反共历史,将其用作对抗大陆的宣传术语。这完全是一个有意为之的政治操作和阴谋论,极其危险。
中评社记者:民进党当局重新构建的“台独史观”对台湾社会产生很大冲击影响,您认为应该如何破解“去中国化”对台湾年轻人的影响?
萧旭岑:我对这个问题持乐观态度。两岸人民从历史到文化都有深厚的共鸣。比如最近风靡全球的《黑神话:悟空》游戏,它的灵感来自《西游记》,台湾许多年轻人无论政治立场如何,都对这款游戏十分追捧。这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尤其是两岸年轻人对共同的历史文化有着共鸣。否则,这样的题材不可能在两岸之间迅速走红。从《悟空》游戏也可以看出,即便有政治上的挑拨,或政府通过修改课纲等手段试图切断联系,这些行为都无法真正分割两岸之间的文化连结。
我认为,中国国民党作为在野党,必须抓住这六成的民意,勇敢地对赖清德的两岸论述提出挑战,不让“新两国论”在台湾蔓延。同时,国民党应当把握大陆方面释出的善意,直接表明两岸同属中华民族的立场。国民党有责任以坚定的态度凝聚支持者的共识,只有将大陆视为同胞,才能避免两岸之间的冲突。
目前,能够做好这项工作的只有中国国民党。即便民众党出现了一些问题,国民党在“立法院”仍是第一大党,因此它必须有自信和胸怀,并具备帮助更多台湾人瞭解大陆的信念,让他们认识到两岸本是一家人。
中评社记者:您如何看待赖清德的两岸政策走向?
萧旭岑:简单来说,赖清德的策略表面上是说要维持两岸交流,但实际行动却是在切断两岸联系。从发布旅游“橙色警戒”到对大陆来台的限制,都表明了他的真实意图。他的目标是通过继续推动“抗中保台”,将支持他的民意从四成扩展到五成。在他心中,根本不存在两岸和平的概念,也不关心台湾民众的安全与未来。
更直白地说,赖清德明白,若要在2028年连任,必须透过对抗来达成。因此,他将所有反对他的力量都打成“中共同路人”,并将所有支持两岸交流的人士贴上“反渗透法”或“出卖台湾”的标签,藉此不断巩固个人权力。虽然这种方式粗暴,但的确有效,眼下看来,他达成目标的可能性相当高。
中评社记者:我们常说,要和平、要交流是台湾的主流民意,从赖清德在大选投票结果中也能看出这一趋势。如果按照正常逻辑来说,赖清德当前阻碍、切断两岸交流的做法,实际上是违背了民意。那么,他坚持这么做的意图是什么?
萧旭岑:我确实思考过这个问题。传统上,如果赖清德处于劣势,他应该采取和解的方式,但他却选择了对抗的策略。显然,他很清楚,如果采取柔和、和谐的方式,他不可能赢。如果在2024年5月20日上任后,他与民众党和国民党和解,赖清德还能有今天的地位吗?他非常明白,要稳固他的基本盘,就必须确保四成民意,同时肃清党内外的政敌。如今看来,他几乎没有了竞争对手。
一般来说,新官上任后会有三个月的表现期,六个月的观察期,通常会在稳固权力后再逐步采取行动。但赖清德没有遵循这种路径,一上任就迅速将蔡英文的人马替换,随即开始内部斗争。
对赖清德来说,两岸交流从一开始就不在他的考量范围内,因为两岸交流对他没有任何政治利益。他也很清楚,两岸的支持票不会投给他,因此他干脆直接切断两岸交流,不需要这部分选票。再者,赖清德寄望于美国,认为美国为了自身利益,会削弱大陆的实力。他试图搭上这趟“顺风车”,甚至希望反过来利用美国将其绑入台海冲突,认为如果大陆采取任何行动,美国也无法置身事外,这是他的盘算。
萧旭岑:赖清德上任后,两岸关系的风险大幅增加。尤其是他把“新两国论”变成了具体的政策目标,并且在各种场合上频繁提及“中国”这一说法。这明显显示出他在推动“中华民国台独化”的意图,并且强化了分离主义的策略。这样的务实化操作让人深感担忧,两岸的未来无法承受赖清德这样的做法。坦白说,我对当前两岸关系的发展非常悲观,因为“台独”从来不是台湾的选项,但赖清德却通过“中华民国台独化”的方式,将“中华民国”变成了“台独”的象征,这是非常危险的,对两岸关系也极其不利。因此,我们必须大声疾呼,警惕这一趋势。
中评社记者:您如何看待美国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萧旭岑: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实力对比,二是美国的介入程度。在中美对抗的大背景下,我个人认为美国不会真正介入“台独”。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美国急于将台积电从台湾迁走。这表明美国并不打算在台海问题上与大陆展开决战。
此外,我也认为大陆不会轻易发动军事行动。大陆目前采取的措施,如法律体系的建构、内海化以及海警在台湾海峡的执法,这些都不是战争行为。而美国不太可能为了台湾而真正介入台海冲突。
然而,尽管美国不会直接参与,过程如何发展,将决定未来两岸统一的方式和形式。
萧旭岑:赖清德不会改变他的立场,当前唯一有能力扭转局势的就是国民党。遗憾的是,国民党在这一问题上未能有所作为。在赖清德推出“新两国论”后,国民党未能及时提出对应的论述来吸引台湾的民意。
具体而言,国民党目前存在几个关键性问题:一是忽略甚至蔑视了大选表现出来的民意。在1月10日的台湾大选中,台湾老百姓实际上已经做出决定,有六成民众反对民进党的“抗中保台”路线,这是铁铮铮的事实,但国民党却未有效接收到这一讯号。二是国民党在应对赖清德的行政资源和媒体话语权方面表现得束手无策,加深了许多民众对两岸实际情况的误解。三是国民党没有坚守好自己的两岸政策路线。
因为国民党的失语,造成赖清德互不隶属的新两国论可以大行其道,导致赖清德可以用少数的四成民意,肆意地使用行政权,甚至影响媒体,不断去推动新两国论。国民党失声不语,形同默认,这是国民党甚至整个台湾最大的危机。
我认为,国民党应该要扮演好一个称职的在野党角色,首先国民党中央要正视这个问题。如果没有办法掌握两岸的话语权,两岸关系议题就会让赖清德独占,赖清德的说法和论述就会变成主流,就会影响到所有的台湾人。因此,中国国民党一定要拨乱反正,对赖清德互不隶属的邪说进行有效的反制与对抗,否则只有民进党单方面说辞,对台湾老百姓也是不公平的。
萧旭岑:第一,国民党必须首先说服自己,然后说服全体台湾民众。他们应该公开表明,站在台湾人的立场上,国民党比民进党更能守护台湾的利益。台湾人的核心利益是安居乐业、和平稳定,以及促进两岸交流。国民党需要明确表达这一主流民意,并以此与民进党形成区隔。
第二,国民党需要坚定信念,承认两岸同属中华民族。民进党的主张是台湾人不是中国人,而国民党的区别在于,认为台湾人也是中国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台湾的安全与两岸和平。
第三,国民党应善用两岸之间的共同历史文化和软实力。民进党打压《黑神话:悟空》游戏,而国民党应该从包容的角度出发,促进更多两岸之间的软实力合作,这对两岸关系和台湾都有积极作用。
第四,两岸关系已进入一个危险阶段。国民党必须以台湾人民的利益为优先,向大陆表明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国民党不排除统一的可能性,并愿意与大陆展开对话,确保台海的和平与台湾的自主。如果国民党继续瞻前顾后,害怕被贴上“卖台”或“亲中”的标签,那么国民党将永远无法重新执政。
中评社香港10月3日电(记者林艳)马英九文教基金会执行长萧旭岑日前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就台湾政治生态变化、两岸关系变数、民间交流重要性、美国因素影响以及国民党角色作用等有关问题进行了详细剖析。
萧旭岑,台湾南投县人,毕业于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中国国民党籍,着有《马英九八年执政回忆录》一书,曾任“总统府”副秘书长、“总统府”马习会小组执行长、“总统府”资安会资安长、国民党发言人、国民党文传会主委、国民党秘书长办公室主任、中央广播电台副总台长兼新闻部经理、中国时报政治组副主任兼“国会”线召集人、联合报新闻记者。
以下是具体访问内容:
中评社记者:两岸青年交流是两岸民间交流的一大重点,您一直致力于这项工作。请问您如何看待民间交流对当前两岸关系的重要性?
萧旭岑:我自己生活在台湾的民间,作为一个“本省人”,我的亲朋好友、近几十年来交往的圈子里大部分人也都是“本省人”或“台湾人”。据我的观察,台湾人对大陆实际上是抱持善意的。遗憾的是,由于民进党执政,他们透过各种手段,包括媒体操控、民调数据,甚至政治上的手腕,让台湾民意看似与大陆越来越分离。然而,这并不是真实的情况,这让我非常着急。我希望告诉大陆同胞,我认识的大部分台湾人都希望看到两岸更多的交流互动,并且也愿意对大陆同胞展现更多的热情与善意。去年,我们曾邀请北京大学等高校的学生来台访问,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受到了台湾民众的热情接待。这些真实的交流活动充分表明,台湾民众对大陆仍然怀有善意,并希望两岸能够建立更深层次的交流。
无论是马英九基金会,还是马英九先生本人,包括我自己,我们都希望能促进更多两岸青年之间的互动。因为我们认为,这不仅有利于两岸关系,也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两岸关系应回归它的本来样貌,让年轻人可以自由、自然地接触。我们推动这些活动的目的就是希望两岸青年能够建立自然的互动关系,并藉此打破某些政客刻意设置的谣言与障碍。我个人并不担心会被抹红,事实上,我们带着许多年轻人到大陆,亲身体验并洗刷了很多谣言。例如,民进党一直声称大陆落后,去大陆会有危险,会被查手机、遭受盘查,但我们的团队无论去重庆、广州、潮汕还是上海,在没有受到任何特殊礼遇的情况下,也未曾遇到过这些情况。大陆对台湾青年始终敞开双臂。正所谓“眼见为实”,台湾年轻人回来后自然会告诉身边的人真相,我们必须为大陆还原一个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