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新办发布会:医保局谈推动医保高质量发展

发布会现场(中评社 海涵摄)

  中评社北京9月11日电(记者 海涵)国务院新闻办9月10日上午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医疗保障局有关负责人就有关情况予以介绍并回答记者提问。

  加强医保制度顶层设计 持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

  国家医疗保障局局长章轲表示,国家医保局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大力弘扬三明医改经验,加强医保制度顶层设计,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实现了医保覆盖面从小到大、保障水平从低到高、管理服务从有到优的转变,持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

  “我们坚持制度建设,规范完善医保体系。”章轲表示,建立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梯次减负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制定医保待遇清单,统一全国医保药品目录,推动全国范围内医保制度、政策和保障范围规范统一。稳步提高医保的筹资水平,健全参保长效机制,基本医保年度参保率稳定在95%左右,基金收支规模稳固。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科学确定保障范围和标准,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稳定在80%和70%左右。

  “我们坚持人民至上,提升保障内涵质量。”章轲表示巩固提升住院保障水平,开展门诊慢特病保障,全面建立职工医保普通门诊统筹和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合并实施职工医保和生育保险,增强统筹基金共济能力,提高参保群众待遇保障水平。加快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建立防范化解因病返贫致贫风险长效机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已经覆盖49个城市、1.8亿人。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已有20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将试管婴儿等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国家医疗保障局局长章轲(中评社 海涵摄)

  “我们坚持深化改革,增进群众健康福祉。”章轲表示,制度化常态化开展药品耗材集采,国家先后组织9批药品集采和4批次高值医用耗材集采,同时指导和推动地方针对国家集采以外的品种开展集采。深化医疗服务改革,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尽最大努力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付出。创新目录准入谈判,目录内药品达3088种,覆盖常用药和特殊疾病、罕见病用药,过去用不起的新药好药相继纳入目录。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动医疗机构优化收入结构、规范诊疗行为。

  “我们坚持数智赋能,增强运行管理能力。”章轲表示,建成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实现医保数据规范化管理。开展挂网药品价格治理,强化医药价格风险监测与处置,推进定点药店药品价格监测比价,药品价格更加透明,群众选择更加方便。加强医保基金监管,持续开展飞行检查和专项整治,深化智能监控和大数据应用,推进药品追溯码应用,建立完善举报奖励机制,公开曝光违法典型案件,规范医保基金使用,守好群众的“救命钱”。

  “我们坚持服务导向,优化医保公共服务。”章轲表示,健全经办管理服务体系,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医保结算范围,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家门口的医保服务。搭建医保服务网厅和手机App,推行医保码、移动支付,便利群众“网上办”“掌上办”。我们加强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实现普通门诊费用和高血压、糖尿病等5种门诊慢特病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县域可及,有序扩大跨省直接结算病种范围。推进医保领域“高效办成一件事”,优化参保缴费、转移接续、待遇享受、费用结算等环节流程,方便群众就医购药。

  进一步完善药品目录调整机制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期待

  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李滔就医保药品目录的整体保障予以介绍,她表示,医保药品目录是指医保基金可以报销的药品范围,目录内主要包含了西药、中成药以及中药饮片等。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深化医保药品目录改革与管理。

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李滔(中评社 海涵摄)

  坚持动态调整,医保药品目录“每年一调”,及时将符合条件的新药好药新增进入医保目录,目录内品种的数量和质量显着提升。6年来,我们累计新调入药品744种,目录内的西药和中成药的数量从2017年的2535种增加到现在的3088种。同时,目录内药品的质量也显着提升,特别是在肿瘤、罕见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等一些慢病等治疗领域,很多新机制、新靶点的药物被纳入,实现了药品保障范围与临床用药需求更高程度的匹配。

  发挥医保团购的优势,引导新药价格回归合理。整合13亿多参保人的用药需求实施战略购买,完善了国家药品谈判准入机制,很多“贵族药”开出了“平民价”,群众用药的负担大大减轻。医保局成立6年来,谈判药品已经惠及参保患者7.2亿人次,叠加谈判降价和医保报销等多重因素,累计为群众减负超过了7000亿元。

  加强激励引导,推动医药产业走上了创新发展之路。在坚持保基本的前提下,我们建立覆盖企业申报、评审、测算、谈判等全流程的创新药倾斜支持政策。近年来,很多创新药当年获批、当年纳入医保。通过快速进入医保,短时间内推向市场、走进临床,企业得到了合理的创新回报,形成了再投入、再研发的良性循环,医保也发挥了赋能医药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李滔说,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药品目录调整机制,在始终坚持保基本的原则下,努力将更多更好更新的药品纳入医保目录,同时我们还将着力研究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拓宽更多创新药支付渠道,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高效办成每件事 以暖心服务利企便民

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颜清辉(中评社 海涵摄)

  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颜清辉表示,今年以来,国家医保局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文件的精神,强调要将“高效办成一件事”这个理念融入到医疗保障工作的全方位、各方面,力争“高效办成每件事”,以暖心的服务利企便民。目前,重点事项办理时间明显缩短,流程大幅压减,形式更加灵活,我们的参保群众、医药企业以及医疗机构的医保获得感都在逐步增强。

  一方面是参保群众服务体验越来越好。新生儿从“落户才参保”变成“落地即参保”。以前,新生儿必须先落户才能够办理参保手续,医疗费用只能先垫付,等落户参保后再去医保窗口进行报销。现在,各地医保部门通过数据共享,实现了新生儿凭出生医学证明就可以在线上参保,参保缴费的平均时长从年初的28.7个工作日压减到6.4个工作日。新生儿出院以后就能够直接报销医药费用。职工医保个人账户从“个人独享”变为“家人共享”。职工医保只需要在线上申请并绑定父母、子女、配偶以及其他近亲属,医保的个人账户就能够共用。目前,各地正在抓紧推进这项工作,今年1-7月,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金额达到227亿元。预计到今年年底,各地将实现个人账户的省内共济,明年起将探索推动跨省共济。特别要强调的是,我们的跨省直接结算门诊慢特病从5种增加到10种。这也是考虑不同地区疾病种类的差异,为了满足群众对更加便捷的异地就医的需求,我们计划在原有5种病种基础上再新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毒性肝炎、冠心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等5个病种。我们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全国每个区县都将至少有一家医疗机构能够提供新增病种的跨省直接结算。另外,我们的职工生育津贴平均申领周期也缩短到10个工作日内。

  第二方面是医保赋能医药行业发展措施越来越实。为了有效解决医药企业关注的赋码、挂网时间长的问题,我们取消了药品赋码公示环节,常态化受理投诉申诉,药品赋码周期由每月一次缩短到每周一次。我们指导各地统一招采信息系统和产品信息标准,制定标准化的服务指南,简化挂网操作流程,医药产品挂网申请办理周期压缩到15个工作日内。为了缓解医疗机构运营资金压力,我们将“及时结算合规医疗费用”作为硬性条件,简化结算环节,全国超九成的统筹地区已经能够实现按月及时结算医疗费用。我们继续落实基金预付机制,将“预付金”作为“赋能金”,年初支付给定点医疗机构,并且向医保政策执行好的机构进行适当倾斜。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邢慧娜(中评社 海涵摄)

发布会现场(中评社 海涵摄)

发布会现场(中评社 海涵摄)

  中评社北京9月11日电(记者 海涵)国务院新闻办9月10日上午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医疗保障局有关负责人就有关情况予以介绍并回答记者提问。

  加强医保制度顶层设计 持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

  国家医疗保障局局长章轲表示,国家医保局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大力弘扬三明医改经验,加强医保制度顶层设计,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实现了医保覆盖面从小到大、保障水平从低到高、管理服务从有到优的转变,持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

  “我们坚持制度建设,规范完善医保体系。”章轲表示,建立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梯次减负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制定医保待遇清单,统一全国医保药品目录,推动全国范围内医保制度、政策和保障范围规范统一。稳步提高医保的筹资水平,健全参保长效机制,基本医保年度参保率稳定在95%左右,基金收支规模稳固。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科学确定保障范围和标准,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稳定在80%和70%左右。

  “我们坚持人民至上,提升保障内涵质量。”章轲表示巩固提升住院保障水平,开展门诊慢特病保障,全面建立职工医保普通门诊统筹和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合并实施职工医保和生育保险,增强统筹基金共济能力,提高参保群众待遇保障水平。加快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建立防范化解因病返贫致贫风险长效机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已经覆盖49个城市、1.8亿人。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已有20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将试管婴儿等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