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夜不能寐?伯恩斯:忧美中两军意外冲突
中评社华盛顿9月5日电(记者余东晖)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被问到任职中国三年什么事情让他夜不能寐时表示,他最担忧美中两军发生意外冲突,因而希望美中两军高层能在发生事故时即时沟通。他希望美中未来十几年虽然进行激烈竞争,但终局是保持和平关系。
伯恩斯4日与《外交政策》总编阿格拉瓦尔(Ravi Agrawal)进行48分钟的线上对话,谈美国对华政策演变以及他担任美国驻华大使的体会。
对话从最近的中美高层战略沟通开始。伯恩斯表示,沙利文的北京之行非常有成效,非常有建设性。上周沙利文与王毅进行了12个小时的会谈,第一次见到了习近平和张又侠。这是从2021年以来所拥有的渠道,沙利文与王毅及其前任杨洁篪进行过9次会谈。再加上布林肯今年4月访华并见到习近平,以及耶伦、雷蒙多等部长所做的工作,“我们现在与中国领导层建立起了联系。这在有些人听起来可能觉得很平常,但其实相当不寻常,且非常重要。”伯恩斯表示。
伯恩斯指出,2023年2月“气球事件”之后,两国关系真的跌到了谷底。双方没有可靠的内阁级沟通渠道。双方试图创建它们,已经取得成功。这并不意味着已经解决了两国竞争中的大量分歧,但确实意味着双方在外交上建立联系,可以讨论问题,避免冲突,同时捍卫国家利益。这是美中关系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
伯恩斯表示,这是一场结构性竞争,在军事、经济、技术等领域,两国未来十年仍将保持结构性的激烈竞争。“我们必须以这样一种方式处理关系,即我们捍卫美国的国家利益,但我们避免冲突。”双方在南海、台湾等问题上有巨大分歧,就这些问题进行直接对话非常重要。
在台湾问题上,伯恩斯宣称,美国有“非凡的一致性”。从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来,美国历届政府都奉行“一个中国政策”。美方已经确保在这几十年里对中方所说的话始终如一。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成功的,因为尽管有些煽动性言行,但台湾海峡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一直保持和平。“我们认为一个中国政策在起作用,我们绝对坚持这一政策”。沙利文和布林肯访华时都向中方表明美方对于克制、现状与和平解决方案的坚持。
对于华盛顿对华共识发生的戏剧性转向和美国政府巨大政策的转变,伯恩斯归因于“中国变了”,“更加咄咄逼人”。他称,现在的中国与上世纪80年代他刚从事外交工作时很不同。美国政府对这种变化做出反应,“我们有一个更具竞争性的框架···这是我们政策的基础。”
伯恩斯说,在许多方面,竞争是美中关系的核心内容。双方的关系复杂,信任度也少于上世纪老布什和克林顿时代。挑战在于,能否在竞争的同时避免那种对世界的灾难性冲突?这是拜登政府感受到的重大责任。同时,美方也在寻求接触与合作的领域,包括气候变化、打击芬太尼、全球公共健康等。
主持人问:美方是否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下赌注以为中国会走向某个方向,发现错了以后,现在的钟摆朝相反方向摆过头,对中国过于强硬?
伯恩斯不这么认为。他表示,外交官要面对和承认现实、捍卫本国利益。他声称现实就是中国变得更强势,现在中国是美国主要竞争对手;美国必须联合盟友对中国的挑战做出反应,以维持自二战以来美国帮助创建的“全球自由秩序”。与此同时,必须利用外交作为主要工具,与中方接触,讨论关切议题。在两国政府面临竞争的困难时,保持两国人民的往来和人文交流非常重要。
被问到美中竞争关系的终局是什么?伯恩斯说,一个基本事实是,从现在到2030年代的下一个十年里,美中关系仍将是非常具有竞争性,美国必须追求这种竞争。但希望终局会是这两个世界上最强大国家和军力之间的和平关系。美国不会停止追求和捍卫自己的利益和价值观,但必须保持世界上这两个最强大国家之间的和平。这是我们正在做的主要部分。
“历史的终结不会真正终结,这是一个连续体,但谈论终局就是要坚持自己的利益和价值观,负责任地竞争,确保双方有足够的联系,以降低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伯恩斯说,这就是为什么追求建立更紧密的军事沟通渠道,已经取得进展。美军印太司令帕帕罗将于今后几周内与解放军东部战区和南部战区司令进行对话,希望防长和参谋长的更高层次也能保持沟通。如果发生事故或误解,军事领导人可以会面,以降低温度,劝开任何有冲突争执的各方,确保有合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对于特朗普第一任政府的国安副顾问博明宣称美中竞争终局“不应是管控竞争,而应是赢得竞争”,伯恩斯做出两点回应:第一,拜登政府并非如博明暗示的正在重蹈1970年代的“缓和政策”,而是非常强硬的政策;第二,有盟友支持,美国对华政策才能做得最好,但美国所有盟友都与中国有重要贸易关系,进行“彻底竞争、完全脱钩”的政策不会成功。
主持人问:你在中国已经任职三年,什么让你夜不能寐?是台湾吗?是南海吗?是中国核力量增长吗?
伯恩斯笑称“我担心很多事情,我担心得很痛苦”。他表示,当然担心两军之间发生意外冲突。美国海军和空军在整个亚太地区国际水域和空域,在非常接近的地方行动。这就是为什么美方希望在发生事故时两军领导人能即时沟通。同时他称自己也担心中国军力增长的强势性。
伯恩斯表示,他也不得不担心未来--美国需要在先进技术领域保持竞争力,对华政策的关键方面是加强美国经济和国内工业基础。美国所以能在冷战中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的经济和工业实力。对华政策的关键还应保持美国的军力,特别是在印太地区的海空力量,也就是威慑力。
最后主持人问到了人们发现的现象:为什么喜欢在中国坐高铁,有什么让你觉得意外之处吗?
伯恩斯表示,作为美国驻华大使,他不只是做政府间的外交,还要出去与中国人民见面。坐火车更容易,因为可以在过道上走来走去,与坐在旁边的中国人交谈。从北京去上海坐高铁需要4个半小时,穿过黄河和长江,这是中华文明的两条标志性河流,让你对中国人民有更深的瞭解。
伯恩斯称,自己努力会见中国人民,会见中国的省委书记和省长,会见商界人士。在篮球场上和孩子们一起投篮,试着与人民建立联系,投射“一个准确的美国形象,希望与中国和平相处的美国”。
中评社华盛顿9月5日电(记者余东晖)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被问到任职中国三年什么事情让他夜不能寐时表示,他最担忧美中两军发生意外冲突,因而希望美中两军高层能在发生事故时即时沟通。他希望美中未来十几年虽然进行激烈竞争,但终局是保持和平关系。
伯恩斯4日与《外交政策》总编阿格拉瓦尔(Ravi Agrawal)进行48分钟的线上对话,谈美国对华政策演变以及他担任美国驻华大使的体会。
对话从最近的中美高层战略沟通开始。伯恩斯表示,沙利文的北京之行非常有成效,非常有建设性。上周沙利文与王毅进行了12个小时的会谈,第一次见到了习近平和张又侠。这是从2021年以来所拥有的渠道,沙利文与王毅及其前任杨洁篪进行过9次会谈。再加上布林肯今年4月访华并见到习近平,以及耶伦、雷蒙多等部长所做的工作,“我们现在与中国领导层建立起了联系。这在有些人听起来可能觉得很平常,但其实相当不寻常,且非常重要。”伯恩斯表示。
伯恩斯指出,2023年2月“气球事件”之后,两国关系真的跌到了谷底。双方没有可靠的内阁级沟通渠道。双方试图创建它们,已经取得成功。这并不意味着已经解决了两国竞争中的大量分歧,但确实意味着双方在外交上建立联系,可以讨论问题,避免冲突,同时捍卫国家利益。这是美中关系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
伯恩斯表示,这是一场结构性竞争,在军事、经济、技术等领域,两国未来十年仍将保持结构性的激烈竞争。“我们必须以这样一种方式处理关系,即我们捍卫美国的国家利益,但我们避免冲突。”双方在南海、台湾等问题上有巨大分歧,就这些问题进行直接对话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