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G举办研讨会聚焦全球治理与中非未来
中评社北京9月3日电(实习记者 刘子涵)2024年8月29日,第九届中非合作论坛开幕前夕,全球化智库(CCG)与睿纳新国际咨询公司(Development Reimagined)联合举办“重新想象当前全球治理体系以造福非洲及中非合作前景”主题研讨活动。来自中国和非洲国家的外交官、国际组织负责人、智库专家、高校学者和近20家媒体人士共聚一堂,探讨中非合作在全球治理中如何发挥更大作用。
在开幕环节,CCG副主任刘宏发表致辞,他在发言中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全世界发展中国家最为集中的大陆,双方的合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过去数年间,中非在减贫、农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领域合作开展了大量项目,包括尼日利亚铁路在内的多个基建项目成功建成并投入运行,同时,中国还向多个非洲国家派遣了 2700 多名农业技术专家,进一步实现知识分享。可以预见,未来中国与非洲大陆之间的合作必将更加异彩纷呈、丰富多样。作为中国领先的国际化智库,CCG非常荣幸能够举办本次活动,也期望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为加强中非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贡献力量。
随后,睿纳新国际咨询公司首席执行官芮婉洁(Hannah Ryde)主持了一场高规格的小组讨论。10余位来自中国和非洲国家的外交官、国际组织负责人、智库专家和高校学者共同就当前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中非合作前景等话题深入交流。
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副执行秘书兼首席经济学家哈南·莫西(Hanan Morsy)认为,就非洲金融而言,存在三个重要支柱。一是,在基础设施方面,需提出更优的开发意见与计划,并制定可行对策,在满足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同时,实现非洲国家自身的发展目标;二是,需要构建一个有效且功能齐全的制度体系,例如 G20 这样的基础性框架,以促使更多资源的流动;三是,非洲国家的代表性至关重要,应着力推动健康的非洲国家治理体系。
中国驻非盟使团原副代表、CCG高级研究员苟皓东指出,相较于中非经贸合作与政治关系,双方在人文往来及公共外交领域的发展稍显滞后。非洲是一片极为丰富多彩的大陆,拥有灿烂的文明与多彩的文化。然而,中国大众对其瞭解尚显不足。同样,非洲年轻人对中国的认知还停留在李小龙、成龙的电影上,对中国当下的诸多方面知之甚少。未来,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这关系到中非人民对彼此的认知程度与好感度。相信在互相瞭解的基础上,好感度的增加将为中非合作以及各个层面的关系发展带来强大动力。
肯尼亚驻华副大使Lynette Mwende首先对CCG组织本次会议并邀请各界进行交流表示感谢。她提到,肯尼亚近年来通过总统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旨在推动融资工作,以更好地推动全球气候等行动。她期望国际社会更加重视非洲大陆的声音,尤其是在国际金融架构的改革中。她指出,非洲的工业、农业等关键行业因气候变化而脆弱,亟需制度和机制性改革来构建更加结构化的金融体系。全球可以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建立一个包容性全球治理体系,推动所有国家的发展,不让任何一个国家掉队。最后,她强调,非洲在全球改革进程中应被视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并表示期待与中国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全球体系的发展。
中国前驻冈比亚特命全权大使、商务部外事司前司长马建春指出,非洲国家在当前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发言权和影响力极为有限。他倡议国际社会加大对非洲国家的支持,并建议非洲国家通过金砖国家合作体系,拓展新的金融路径,利用南南合作提供金融机制和解决方案。马建春强调,经济发展是非洲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中非合作的核心重点。他呼吁各方深化合作,提升非洲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并期待即将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为未来几年中非合作指明方向。
非洲未来政策中心执行董事、前非洲联盟高级代表高级顾问Faten Aggad,在发言中强调了第九届中非合作论坛的重要性,并呼吁中非各方畅所欲言,推动更紧密的合作,尤其是在G20峰会等国际平台上。她指出,多边主义对非洲国家至关重要,需要各方共同支持与参与。她还特别强调了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的必要性,呼吁提升非洲国家在安理会和国际金融结构中的代表性。此外,她认为可以使用多样化的融资工具,以更高效地利用和共享资源,她还提醒在非洲融资规划中要考虑区域差异,以确保不同市场层级获得适当支持。
中国原驻埃及公使衔商务参赞、原驻津巴布韦使馆商务参赞韩兵,在发言中强调了中非合作论坛在提升非洲国际地位方面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并指出这一合作模式不仅促进了中非关系的深化,也引发了其他国家与非洲建立政府对话机制的热潮。他提出,中国在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优势,能够为非洲在气候变化应对和可再生能源开发等领域带来巨大帮助。韩兵呼吁各国摒弃对抗思维,寻求协同合作,通过各种国际合作机制发挥综合效益,共同对非洲和全球的发展作出贡献。他还认为,非洲国家需要形成更统一的声音,以更好地整合国际合作机制带来的资助,推动非洲实现更广泛和可持续的发展。他也提出,中国始终保持开放的姿态,欢迎世界各国参与到“一带一路”倡议等全球合作计划中,为非洲的建设发展贡献力量。
非洲气候基金会执行主任萨利姆·法卡尔(Saliem Fakir)强调了改革联合国及全球治理体系的紧迫性,并呼吁国际社会关注非洲的发展需求。他认为,在全球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联合国的改革应涉及整体制度和系统性结构的调整。他呼吁在全球资金分配、安理会席位等问题上为非洲争取更合理的配额,以保证全球多极化和多元化的公平性。他还强调,非洲国家的发展不能仅仅依赖于单一行业,而应实现多样化和经济韧性的发展。他特别提到了气候变化、国际金融结构改革以及全球债务问题,认为这些问题对非洲和全球都有深远影响。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系主任唐晓阳强调了全球治理结构改革的重要性。他指出,当前全球的基本治理结构已经过时,尤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和联合国安理会等机制,已难以适应当前的经济和地缘政治形势。他引用数据说明,金砖国家在经济实力上已经超越七国集团,而全球南方国家的集体崛起进一步彰显了其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他也指出,制度的改革无法一蹴而就,因此国际社会应该在继续关注现有制度改革的同时,更加重视新制度的建设。他特别提到,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特别提款权(SDR)中的影响力与其经济实力不符,他呼吁中国采用更加务实和创新的方法,在国际组织中发挥更大作用。最后,唐晓阳指出,中非合作论坛等多边机制展示了跨国合作的广阔前景,国际社会应通过深入对话,探索更好的合作方式,解决全球南方国家的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