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智库:海涵论铸牢港青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评社北京站副站长海涵(中评社 袁晓麦摄)

  中评社北京7月14日电(记者 丁小缰)第十五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于6月19日上午举行,中评社北京站副站长海涵表示,在爱国者治港新时代,铸牢香港青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强化集体记忆、增进共同文化认同、共创中华民族利益福祉。铸牢香港青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国两制”实践的题中应有之义,有助于增强香港青年对祖国的向心力,有助于推进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合作水准,更有助于香港的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海涵表示,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他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审古今之变、察时代之势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

  海涵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也理当适用于港澳台与祖国的叙事中,例如,今年4月份,习近平总书记会见马英九时就详论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来把握两岸关系大局,并强调“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与论坛的中评青年们合影(中评社 袁晓麦摄)

  海涵表示,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奠基之作——《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中系统全面地界定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指出:“中华民族是中华大地各类人群浸润数千年中华文明,经历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在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人们共同体;在今天主要包括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大陆各族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侨胞。在这一民族实体里,各族同胞已结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所有成员都已具有高层次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

  海涵表示,香港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古至今,香港同胞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古代香港的历史丰富而精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生活,此后华夏五千年,一代又一代同胞不懈开拓、辛勤耕作,香港舞台上同样上演着中华民族一幕幕历史大戏,见证着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奠基着香港自身的繁荣富庶。自鸦片战争开始,香港众多仁人志士开始为民族独立而奋斗,寻觅救亡图存之路,他们积极著书立说,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后,从抗日救亡直至筹备建国又到改革开放,香港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直致力于共襄民族复兴伟业。

  海涵认为,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过去的香港并不陌生,它曾指引着香港与祖国一路同行、风雨兼程。这种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是“同”,以语言、人种、信仰等外在表征为民族认同的最重要标志,更强调“血脉相连、血缘相亲”的大一统叙事。但20世纪70、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在香港风生水起,它不仅是一种经济政策,更是一种系统化的价值观、理念与生活方式,自然也会潜移默化形塑着港人的民族观。新自由主义倡导个人主义,认为人权高于主权、个体优先于集体,在民族观方面,则强调族群叙事、小团体叙事,提倡多元化和差异化,反对过去传统民族观的宏大叙事。这种新自由主义民族观深刻影响着香港青年一代,不利于民族认同感的强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

  在爱国者治港新时代,如何铸牢香港青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海涵认为,可以从集体记忆、共同文化、利益福祉等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强化集体记忆。一方面,历史记忆在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正如之前所述,香港与祖国在中华文明史、近代抗争史、新中国奋斗史中拥有共同历史记忆,这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生成的重要见证,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一脉。这种共同历史记忆,可以为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依据、动力源泉、路径选择。因此,通过正确的历史教育,可以增强香港青年的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情感共鸣在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积极推动作用。通过追溯经典香港音乐、影视剧这些特殊的时代符号,可以重现过去、创造想象空间,唤起集体记忆,实现情感共鸣。比如,港乐中有独属于中华文化的语言根基和诗词化呈现形式,这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的传承是一脉相承的,在不经意间推进了文化的认同;许多经典香港电影中也饱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巧妙讲述中华故事、传扬中华精神,满足了全球华人的情感需求。因此,通过音乐、影视这样特殊的时代符号,可以推进香港青年与内地青年的情感共鸣,形成民族文化情感的向心力,在新时代的语境下实现民族认同。

  第二,增进共同文化认同。中华文化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动力。在古老的岭南大地上,粤港澳三地的共同祖先古越族长期在此生活。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统一岭南之后,粤港澳三地被纳入中央王朝统辖之下,并由此带来了民族的融合。岭南先民与南迁的华夏先民一道耕耘岭南土地,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粤港澳三地绵延至今、切割不断的文化纽带,是粤港澳民众的文化基因,是香港青年中华民族身份认同感的重要来源。因此,要以岭南文化为纽带,通过强化保护、广泛宣传、教育引导和交流沟通等形式,增进香港青年的岭南文化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三,共创中华民族利益福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中华民族经济作为经济基础。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增进认同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体两面的,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可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动能。因此,要积极支持香港青年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与香港青年共享发展机遇,持续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支持香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让香港青年在民族复兴进程中收获自身发展、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海涵表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把中华各民族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繁荣、共享成果的格局。铸牢香港青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国两制”实践的题中应有之义,有助于增强香港青年对祖国的向心力,有助于推进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合作水平,更有助于香港的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该论坛由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助理总编辑郭至君主持,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院员林艳、束沐,高级分析师曹润来,副研究员陈倩羚,中评社北京站副站长海涵、港澳部副主任卢哲参加了论坛并发言。

中评社北京站副站长海涵(中评社 袁晓麦摄)

  中评社北京7月14日电(记者 丁小缰)第十五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于6月19日上午举行,中评社北京站副站长海涵表示,在爱国者治港新时代,铸牢香港青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强化集体记忆、增进共同文化认同、共创中华民族利益福祉。铸牢香港青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国两制”实践的题中应有之义,有助于增强香港青年对祖国的向心力,有助于推进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合作水准,更有助于香港的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海涵表示,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他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审古今之变、察时代之势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

  海涵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也理当适用于港澳台与祖国的叙事中,例如,今年4月份,习近平总书记会见马英九时就详论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来把握两岸关系大局,并强调“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