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现场:多国大使谈中欧关系 当求同存异
中评社北京7月8日电(记者 海涵)第十二届世界和平论坛7月7日上午举行“动荡世界中的中欧关系”小组讨论,中国驻徳大使史明德、欧盟使团驻华大使庹尧海、葡萄牙驻华大使保罗·纳西门托、斯洛伐克驻华大使彼得·利扎克、比利时驻华大使安博宁、北京大学欧洲与地区发展研究中心崔洪建就中欧关系相关问题分享观点。
史明德表示,自2019年欧委会发布了中欧关系三重定位(即伙伴、竞争者、制度性体系性对手)后,欧洲对华认知和政策出现重大调整,而且这三重定位正不断固化并延伸到各个领域,已经对中欧关系和中欧合作造成严重影响。与此同时,欧洲对华政策考量也发生很大变化,在经贸关系基础上,国家安全、地缘政治、意识形态、制度性的差异越来越成为欧盟和欧洲国家对华政策考虑的因素。如果这种现象延续下去,会对中欧关系造成很大损害。
“我们不认同这三重定位,这三个定位本身就是矛盾的,”史明德说,中欧不存在根本的利害冲突,双方十几年的发展都使彼此受益,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完全可以求同存异,而非过分扩大分歧。中欧没有理由成为对手进行对抗。尤其是,当前国际形势如此复杂的情况下,面对和平、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面对地区性、全球性的挑战,中欧需要更多合作。他建议,中欧要增进战略互信、夯实经贸关系、推动安全治理共识、妥善解决矛盾分歧、加强人文交流。
庹尧海表示,对话、合作、竞争是欧中关系的特点。希望今后欧中之间的对抗或竞争减少。我们不反对竞争,但竞争应该是公平的。欧中双方的对话、互动、接触仅仅是一种方法,并非目标,目标应当是推动关系的进步。欧中关系有取得进展的方面,双方伙伴关系在不断改进,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等方面都有很好合作。人文交流也是欧中伙伴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希望未来双方人员交流会进一步改善。
谈及欧中竞争,庹尧海说,双方的对话和政府间的磋商已经持续了一年多,但基本上还未取得任何进展。我们对和中国对话接触持开放态度,希望能找到共同立场,一起解决重要、棘手的问题。
保罗·纳西门托表示,欧洲国家在历史上经历了很多冲突和争端,这影响到了欧洲的和平。现在正在发生的俄乌冲突在欧洲老百姓看来是非常严重的事件,因为它发生在欧洲、而且发生在21世纪。我们希望能做出一些努力,以遵守联合国宪章的方式结束俄乌冲突。
“当坐在和平的北京探讨问题的时候,我们仍然会想到在乌克兰、中东等地发生的冲突,”他指出,中国和欧洲要尽全力避免或阻止世界各地的暴力行为,将这些事情放到各自的政治议程中。中欧需要互信,要维持双方过往做得好的地方,同时避免出现其他问题。中欧更应该进行合作,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没有任何国家可以独自面对全球挑战。必须通过对话来解决问题,争端越棘手越凸显对话的重要性。我们要本着平等的原则推进团结,在不同的国际成员中加强合作。
彼得·利扎克表示,欧盟希望同中国建立稳定的建设性关系,这是毫无疑问的。中国同欧盟在健康卫生、气候变化、人道主义方面有不错的合作,当前双方的误解主要是在贸易方面。他表示,希望中欧双方打开沟通的渠道,以友好的方式找到推进和平的渠道。
安博宁表示,中欧关系有很大潜力,双方都有丰富而悠久的文明、文化传统,从中世纪以来相互滋养、相互交流。现在,中欧之间每日都有25班航班,这对于双方人民乃至全世界来说都是非常有利的。中国经历了很大的发展,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经济社会繁荣、个人享受自由,“中国是东北亚非常重要的国家,我也在考虑中国模式是否能够出口的问题。”
崔洪建表示,最近几年发生了很多事情,目前中欧对于双方关系回不到过去是有共识的,但至于会走向什么样的未来还未有共识。当前中欧关系最大的问题是要解决情绪上的问题,也就是,中欧除了为对方提供实际利益之外,还要讨论是否能给对方提供情绪价值。中欧除了不得不相处以外,我们今后还要寻求愉快地相处。
崔洪建说,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是中欧关系走出困境的强大动力,一是要坚持求同存异;二是要重新寻求共识;三是,要同向而行。他解释说,同向而行除了要瞭解、认识、尊重对方之外,还要有共同的使命感。
中评社北京7月8日电(记者 海涵)第十二届世界和平论坛7月7日上午举行“动荡世界中的中欧关系”小组讨论,中国驻徳大使史明德、欧盟使团驻华大使庹尧海、葡萄牙驻华大使保罗·纳西门托、斯洛伐克驻华大使彼得·利扎克、比利时驻华大使安博宁、北京大学欧洲与地区发展研究中心崔洪建就中欧关系相关问题分享观点。
史明德表示,自2019年欧委会发布了中欧关系三重定位(即伙伴、竞争者、制度性体系性对手)后,欧洲对华认知和政策出现重大调整,而且这三重定位正不断固化并延伸到各个领域,已经对中欧关系和中欧合作造成严重影响。与此同时,欧洲对华政策考量也发生很大变化,在经贸关系基础上,国家安全、地缘政治、意识形态、制度性的差异越来越成为欧盟和欧洲国家对华政策考虑的因素。如果这种现象延续下去,会对中欧关系造成很大损害。
“我们不认同这三重定位,这三个定位本身就是矛盾的,”史明德说,中欧不存在根本的利害冲突,双方十几年的发展都使彼此受益,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完全可以求同存异,而非过分扩大分歧。中欧没有理由成为对手进行对抗。尤其是,当前国际形势如此复杂的情况下,面对和平、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面对地区性、全球性的挑战,中欧需要更多合作。他建议,中欧要增进战略互信、夯实经贸关系、推动安全治理共识、妥善解决矛盾分歧、加强人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