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现场:中美学者共论双方关系变化及问题
中评社北京7月8日电(记者 郭至君 助理记者 马一鸣)今年下半年,美国将再次开启大选时间,中美关系在去年旧金山峰会之后产生的变化,以及今年新总统上台之后的对华政策是否调整,都令各国媒体和战略界学者们高度关注。7日上午,第十二届世界和平论坛关于中美关系的小组讨论举行,董云裳、包道格、吴心伯、达巍等中美学界、战略界的知名专家共聚一堂,讨论交流,并回答在场听众们的提问。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首先表示:第一,自旧金山峰会以来,中美之间维持了各个层级的交流和接触,这表明双方都在做出努力,管理彼此之间困难的关系,现在双方之间的关系更可控,我们将继续进行接触,联系和对话,使得双方之间的关系与一年前相比有了较大变化。
第二,在过去几个月,中美双方恢复了两军关系,在人工智能领域和禁毒领域的合作对话进展不错,此外在非法移民等美方关心的问题上也取得了进展。但在中方这一边,习主席在会见拜登总统的时候强调了两点,一个是台湾问题,另一个是美国对中国企业和项目的制裁。目前来看,当前台海形势我认为还属可控,但关于中美之间的经济关系,拜登并没有做到他向习主席的承诺。
第三,中美关系仍然是缺乏互惠性、对等性的敌对关系,过去六个月,中国做出了努力来解决美国的关切包括人工智能、两军关系、打击芬太尼等,但美方非常不愿意解决中国的关切,不管是台湾问题、制裁问题还是关税问题,都没有取得太大的进展。事实上美方在赖清德上台之后向台湾出售了更多武器,美国甚至开始挑战联合国的2758号决议,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它会削弱美国“一中政策”的可信性,也许在未来在中国处理台湾问题的时候,不一定再会考虑美国的关切,这一点让我感到很担心。
第四,未来我们会看到美方有更强烈的国内政治溢出效果,美国大选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这样的一个逻辑可能在今后几个月会比较突出。
美国国务院前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帮办董云裳(Susan Thornton)说,自中美两国领导人在旧金山会晤之后,中美两国关系有所趋缓和平稳,来更好地管控彼此的关系,在现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美国不可能遏制中国或者放缓中国的发展,希望大家都能够明白这一点。“我认为我们要避免竞争,这是双方官方表态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前外交官我是支持这一点的,因为我们并不希望有一些影响世界和平进程的军事升级,所以中美两国都应该开诚布公,世界也急需中美两国合作,所以我们应该避免冲突,但是仅仅将其作为双边关系的一个目标是不够的。”她说。
董云裳说,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美中任何一方都应该停止炒作对方的威胁论,她认为现在双方都在过度炒作,特别是两国媒体,但我们应该更多关注一些积极的方面,应该在行政体制和官僚体制中建立积极因素,发出积极论调,要不然双方始终着重于敲打对方。“我们不应该脱钩,应该继续两国的贸易往来,两国也应该继续就贸易问题进行谈判,无论是对现在的贸易体制进行改革,还是关于我们两国的经济现状以及两国经济如何互补。当然,还有一个合作事项就是人文交流,现在有很多相互矛盾的信息,如果我们想要切实加强人文交流,就应该双方向彼此发出更加强劲的信号来推动人文交流。我对此很有信心,我觉得中国学者也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总体来说,我对中美关系长期的发展充满信心。”她说。
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亚洲项目资深研究员包道格(Douglas Paal)表示,许多外部观察者将美国对竞争激烈程度的调低归于美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现在正在发生的乌克兰冲突、巴以冲突和美国大选,所以如果能够与中国达成共识来更好管控这些竞争,对现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他也说,有可能出现一些预料之外的发展,在旧金山峰会之后这些问题表现得不是很突出,但今年大选之后有可能还会再次浮现。他说,我们需要一个由下而上的模式,调动各方力量加强双边关系,尤其是我们应该明确对方的意图是什么。
清华大学国际安全和战略中心主任达巍表示,旧金山峰会已经过去9个月了,我们都同意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双边关系一定程度的稳定,但我想要强调的是,也许我们已经达到了双方能够稳定双边关系的极限。在过去3、4个月有一些负面的事态发展,原因还是双方对对方的基本认知并未发生改变,所谓的结构性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台湾问题和经济关系问题,因此,我们需要理解对方基本动机和目的,尽量构建信任。我们需要开诚布公,这样才有可能使双边关系企稳,并且在未来的四年中有比较积极的发展。
中评社北京7月8日电(记者 郭至君 助理记者 马一鸣)今年下半年,美国将再次开启大选时间,中美关系在去年旧金山峰会之后产生的变化,以及今年新总统上台之后的对华政策是否调整,都令各国媒体和战略界学者们高度关注。7日上午,第十二届世界和平论坛关于中美关系的小组讨论举行,董云裳、包道格、吴心伯、达巍等中美学界、战略界的知名专家共聚一堂,讨论交流,并回答在场听众们的提问。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首先表示:第一,自旧金山峰会以来,中美之间维持了各个层级的交流和接触,这表明双方都在做出努力,管理彼此之间困难的关系,现在双方之间的关系更可控,我们将继续进行接触,联系和对话,使得双方之间的关系与一年前相比有了较大变化。
第二,在过去几个月,中美双方恢复了两军关系,在人工智能领域和禁毒领域的合作对话进展不错,此外在非法移民等美方关心的问题上也取得了进展。但在中方这一边,习主席在会见拜登总统的时候强调了两点,一个是台湾问题,另一个是美国对中国企业和项目的制裁。目前来看,当前台海形势我认为还属可控,但关于中美之间的经济关系,拜登并没有做到他向习主席的承诺。
第三,中美关系仍然是缺乏互惠性、对等性的敌对关系,过去六个月,中国做出了努力来解决美国的关切包括人工智能、两军关系、打击芬太尼等,但美方非常不愿意解决中国的关切,不管是台湾问题、制裁问题还是关税问题,都没有取得太大的进展。事实上美方在赖清德上台之后向台湾出售了更多武器,美国甚至开始挑战联合国的2758号决议,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它会削弱美国“一中政策”的可信性,也许在未来在中国处理台湾问题的时候,不一定再会考虑美国的关切,这一点让我感到很担心。
第四,未来我们会看到美方有更强烈的国内政治溢出效果,美国大选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这样的一个逻辑可能在今后几个月会比较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