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两岸专家剖析“台独”史观的危害
中评社青岛8月22日电(记者 袁晓麦)日前,2024年两岸关系研讨会日前在山东青岛举行。来自两岸的专家学者就反制“台独”史观分享了各自的看法。在主题发言环节,专家学者们分析了“台独”史观的谬误与危害并就如何摒除“台独”史观建言献策。
“台独”史观的危害不容小觑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唐永红表示,两岸本是同文同种、同根同源,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但是,“台独势力”及民进党当局长期以来顽固坚持“台独”立场,不断推行各种“台独”活动,包括建构“台独”史观,以此来蒙蔽台湾青少年,造成台湾青年一代的历史记忆混淆、国家认同扭曲与统一意愿弱化,也导致两岸青年在交流上的隔阂,引发两岸民意对抗,更进一步冲击到两岸关系的未来发展,以及国家统一的代价与进程。今天,许多台湾年轻人已不识孙中山、岳飞,搞不清历史年代顺序,把孔子视为外国人,普遍“拒统倾独”。这都是“文化台独”“去中国化”、建构“台独”史观造成的恶劣后果。不仅如此,“台独”史观从多个方面展开的“宏大”叙事,具有较强的迷惑性和误导力。“台独”势力正试图通过“文化台独”,以绕开“正名”或“制宪”,达成“事实台独”,实现“法理台独”难以直接实现的目的。
中国文化大学副教授刘性仁表示,“台独”史观对两岸关系造成了严重危害,其制造了两岸关系的紧张。“台独”史观试图将台湾文化从中华文化中切割出去,制造中国人和台湾人的对立,混淆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文化史观和政治史观,是一个不道德的行为。对两岸当局来说,“台独”都是一个违法行为。虽然“台独”思想属于言论自由,但当其通过社会运动或政治实践付诸行动时,就成为了一种违法行为。同时,“台独”史观也为台湾社会带来了巨大伤害。现阶段,“台独”思想通过政治运动和社会运动,已经在台湾形成了一股巨大力量,成为民粹主义的鼓舞动力。这就导致台湾社会之间的分裂和族群之间的裂解,造成了人们在国家认同和历史背景认知上的差异。“台独”史观亦助长了台湾岛内的政治肃杀、反民主和民粹主义,是一种民主倒退的表现。此外,“台独”史观对国际区域也造成了伤害,导致区域不稳定及两岸局势紧张,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对抗和文明冲突,同样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台湾民族论”的实质是“岛国认同”
华中师大台港澳与东亚中心副主任彭韬指出,在台湾,一些人提出了“台湾民族”的概念,试图通过地理上与大陆的切割来形成“岛国”认同。这种观点是民进党当局和“台湾民族主义”者故意歪曲事实、挑起两岸民族矛盾的结果,也是“台独”分子的惯用手法。他们通过改变“台湾人”的概念,将地域认同转化为政治认同,试图通过地理上与大陆切割来形成“岛国认同”。“台湾民族主义”者通过改造“台湾人”的概念,将“台湾国家民族”这一“国族认同”通过偷换概念、张冠李戴、历史重述等手法灌输给本同属中华民族的台湾民众。这样,中华民族的“国族意识”被剥夺、削弱、偷换,“台湾国族认同”逐渐兴起并壮大。在有影响力的政治人物和学者的推动下,这种认同上升为“台湾国家意识”。这一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两岸政治对立,严重阻碍了台湾同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伤害了两岸民众的感情和团结。
“台独”史观建构的终极目的是把中国“敌人化”
上海海峡两岸研究会会长顾祖华表示,“去中国化”把“中国”塑造成了“台湾”的敌人。“去中国化”是“台独”史观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台独”运动的必然手段和方法。“台独”运动过程中,特别是民进党执政后,不仅从历史政治上“去中国化”,而且在文化、社会、法律层面把中国“敌人化”。近年来岛内发生的“去蒋”、“去郑成功”、“去孔”,都是为了按照“台独”史观,虚构“台湾历史叙事”,推导出“台湾民族”的需要。2021年,民进党当局主导拍摄了一部电影《卡斯罗》,把台湾少数民族描写成与外国直接签署条约的主体,暗指台湾少数民族独立于清朝的统治。今年年初,又编排了一部美化荷兰殖民侵略,打造“台独”史观的户外大型“歌仔音乐剧”《1624》。更令人警惕的是,由“台独”分子曹兴诚出资打造的《零日行动》十集连续剧即将上演,该剧描述的是大陆攻台前一周岛内的惨景,直接把大陆塑造成台湾的“敌人”,是台湾的“侵略者”。
善用文化力量和新媒体反制“台独”
面对台湾岛内“台独”史观及其书写泛滥的严峻局势,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相平提出,我们应该以“中华民族史观”为主轴,加快构建台湾史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首先,要明确台湾史研究是中国史研究的一部分,是中国地方史研究,因此,它具有中国史、中国地方史研究的一切学科特征。其次,要结合多学科研究方法,切实开展实证研究,进一步加强台湾史研究的科学性。在分析问题时实事求是,征引资料时保证可靠准确,确保得出的结论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提出的观点、学说能达到自圆其说。最后,本着“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求真”“求实”的精神,开展更为系统、深入的研究。要为反制、遏止“台独”话语提出针对性的概念,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占领话语权高地。
上海台湾研究所所长倪永杰呼吁,两岸专家学者携手编纂一部学术影响力和文化感染力的《中国台湾历史》,回击、驳斥“台独”史观谬论。他表示,万事莫如交流急,两岸各界应合力冲破绿色屏障,开展高质量、精细化的交流合作,特别要开展以文化、历史为主的“软交流”;开展专业性、小规模、精细化的“智交流”;开展沉浸体验式、对口互动式的“慢交流”,取得交流的实际效果。“不管‘台独’如何建构虚伪的‘台独’史观,但邪不压正,正统、正道的中国史、中国文化将力压“台独”史观。台湾史上‘汉化’、‘中国化’‘中华化’是主流、是大势,而‘去中国化’只是逆流、浊流,不得人心,只会失败。”
《旺报》社长兼总主笔戎抚天表示,无论是从军事力量的发展,或是从大陆经济的潜力来讲,时间都是站在大陆这一边的。因此,在解决台湾问题时,大陆应该拥有充分的战略自信和定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改变台湾民心就成为了最关键的问题。他表示,台湾民心的转变对于两岸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的发展表明,台湾民意与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可能越来越远。他建议,大陆应善用自身优势,通过文化力传播和新媒体等方式,积极营造有利于两岸关系发展的舆论环境,推动台湾民意向着有利于两岸和平统一的方向转变。
2024年两岸关系研讨会由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办,山东省海峡两岸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会协办,来自海峡两岸的有关人士和专家学者140余人参会。在“铸牢民族认同共促民族复兴”主题之下,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台独史观’的谬误与危害”、“摒除‘台独史观’,守牢共同精神家园”两项子议题进行深入研讨。
(后方支援实习记者:赵景彦、刘子涵)
中评社青岛8月22日电(记者 袁晓麦)日前,2024年两岸关系研讨会日前在山东青岛举行。来自两岸的专家学者就反制“台独”史观分享了各自的看法。在主题发言环节,专家学者们分析了“台独”史观的谬误与危害并就如何摒除“台独”史观建言献策。
“台独”史观的危害不容小觑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唐永红表示,两岸本是同文同种、同根同源,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但是,“台独势力”及民进党当局长期以来顽固坚持“台独”立场,不断推行各种“台独”活动,包括建构“台独”史观,以此来蒙蔽台湾青少年,造成台湾青年一代的历史记忆混淆、国家认同扭曲与统一意愿弱化,也导致两岸青年在交流上的隔阂,引发两岸民意对抗,更进一步冲击到两岸关系的未来发展,以及国家统一的代价与进程。今天,许多台湾年轻人已不识孙中山、岳飞,搞不清历史年代顺序,把孔子视为外国人,普遍“拒统倾独”。这都是“文化台独”“去中国化”、建构“台独”史观造成的恶劣后果。不仅如此,“台独”史观从多个方面展开的“宏大”叙事,具有较强的迷惑性和误导力。“台独”势力正试图通过“文化台独”,以绕开“正名”或“制宪”,达成“事实台独”,实现“法理台独”难以直接实现的目的。
中国文化大学副教授刘性仁表示,“台独”史观对两岸关系造成了严重危害,其制造了两岸关系的紧张。“台独”史观试图将台湾文化从中华文化中切割出去,制造中国人和台湾人的对立,混淆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文化史观和政治史观,是一个不道德的行为。对两岸当局来说,“台独”都是一个违法行为。虽然“台独”思想属于言论自由,但当其通过社会运动或政治实践付诸行动时,就成为了一种违法行为。同时,“台独”史观也为台湾社会带来了巨大伤害。现阶段,“台独”思想通过政治运动和社会运动,已经在台湾形成了一股巨大力量,成为民粹主义的鼓舞动力。这就导致台湾社会之间的分裂和族群之间的裂解,造成了人们在国家认同和历史背景认知上的差异。“台独”史观亦助长了台湾岛内的政治肃杀、反民主和民粹主义,是一种民主倒退的表现。此外,“台独”史观对国际区域也造成了伤害,导致区域不稳定及两岸局势紧张,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对抗和文明冲突,同样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