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论》月刊第320期内容介绍
中评社北京8月19日电(记者 海涵)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320期《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8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共刊发15篇文章,涵盖台湾、两岸、东亚、港澳、经济、文化等议题。
本期“专题”栏目聚焦《关于依法惩治“台独”顽固分子分裂国家、煽动分裂国家犯罪的意见》之解读,刊发了《新形势下运用法治方式“反独促统”若干思考》《“台独”顽固分子分裂国家、煽动分裂国家犯罪刑事治理》两篇文章。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朱卫东在《新形势下运用法治方式“反独促统”若干思考》一文中指出,台湾问题不仅是政治问题,也是法律问题。当下,中美战略博弈持续、美国加力“遏华阻统”,赖清德上台加紧“倚美谋独”、台美勾连加快“以法抗统谋独”,在台海局势愈益复杂严峻的新形势下,中国大陆须高度重视涉台法治工作,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更加注重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和法治力量“反独促统”,通过强化运用刑事司法手段精准惩治“台独”顽固分子,为反分裂、反干涉重大现实斗争提供坚强法治保障,依法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捍卫一个中国原则的法理权威和法律尊严;不断推进构建科学完备的“反独促统”法律体系,使其发挥出越来越大的法治效能,这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依法“反独促统”、实现民族复兴的题中之义、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台湾法学研究中心主任冯霞和外交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何嘉欣联合发表《“台独”顽固分子分裂国家、煽动分裂国家犯罪刑事治理》一文。该文指出,2024年6月21日两院三部出台并施行的《关于依法惩治“台独”顽固分子分裂国家、煽动分裂国家犯罪的意见》,以《反分裂国家法》和《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以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为依据,回答了在实际工作中依法惩治“台独”顽固分子分裂图家、煽动分裂国家犯罪的具体法律适用问题,表明了依法运用刑事治理手段打击“台独”分裂活动的可操作性。《意见》明确了“台独”顽固分子分裂国家罪、煽动分裂国家罪的定罪量刑标准、追诉犯罪的刑事程序以及诉讼权利等。《意见》意味着将“台独”纳入一个中国原则的刑事治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期“两岸”栏目刊发了《美国因素与大陆对台政策新思维》《战略脱钩vs战略耦合:两岸半导体产业合作前景与挑战》《福建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政策分析》《“一国两制”台湾方案中的文教权力刍议》四篇文章。
在《美国因素与大陆对台政策新思维》一文中,作者厦门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夏昂表示,在中美战略博弈加剧、美国强化“以台制华”的大背景下,美国早已深度介入台湾政治,美台实质关系不断提升,美国因素对台湾问题的影响日益加深。因此,今后大陆制定对台政策时应该以中美战略博弈视角下的全球思维和历史思维看待台湾问题,从而全面掌握两岸关系主导权与主动权。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博士后研究员倪桂桦、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叶光合联合发表了《战略脱钩vs战略耦合:两岸半导体产业合作前景与挑战》一文。该文指出,半导体产业在东亚的兴起是“战略耦合”理论的产物,但随着中美全面竞争与博弈的激化,“战略脱钩”理论正转化为美西方具体政策与实践,并作用于半导体产业。推动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是深化融合发展、推进国家统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壮大中华民族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更是遏制和纠正美西方及“台独”分裂势力谋求两岸“战略脱钩”的关键一招,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两岸半导体产业合作仍面临着内外部诸多挑战,宏观层面的地缘政治和经济脱钩风险仍在加大,微观层面企业间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同质化发展问题依然突出。大陆方面应利用超大规模市场与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增强对台资半导体企业的吸引力和向心力,提振台企应对政治风险的信心,破除当前影响两岸要素流动的机制障碍,向台资半导体企业全面开放“国产替代”市场,以强有力的“战略耦合”抵御“战略脱钩”。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国际商学院教授黄丽华、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特聘教授李非、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殷曼联合发表了《福建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政策分析》一文。该文表示,福建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应按照“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的思路,紧紧围绕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发展目标,积极探索新路径,努力打造新模式,建立一整套适应科学发展和体制创新的政策机制,在扩大对台开放上探索新路,深化同等待遇,落实以惠促融;在扩大利用台资上探索新路,深化经贸合作,强化以利促融;在扩大对台交流合作上探索新路,率先应通尽通,突出以通促融;在争取台湾民心上探索新路,深化交流交往,着力以情促融,全力打造“两岸共同家园”,共筑“中国梦”。因此,充分利用福建特殊的对台区位优势、工作基础和中央的政策支持,在进一步落实“同等优先、适当放宽”政策的基础上,把探索新路工作融入对台总体政策框架中,有步骤地让一些带有探索性的经济贸易合作议题在福建先行先试,发挥“政策试验”的功能。
在《“一国两制”台湾方案中的文教权力刍议》一文中,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许川表示,思索文化教育权力安排是探索“一国两制”台湾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直接关涉到统一后台湾地区是朝着向心政治还是离心政治发展。两岸统一后,台湾在文教领域的授权安排必须以培育中国国家认同、保护当地多元文化、保障国际文教交流为指向,同时应坚持从文教领域的行政自治渐次过渡到立法自治、把文教领域的共治与文教领域的自治相结合、以及制定相关文教法律防范分离主义的破坏活动等角度来设计,从而扫除“文教台独”的遗毒,实现政治认同的重塑。
本期“东亚”栏目刊发了《日韩战略性接近:动因、态势及其限度》《尚未完全复活的同盟:对朝俄关系进展评估》两篇文章。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外交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孙家珅、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外交研究室主任张勇联合发表了《日韩战略性接近:动因、态势及其限度》一文。该文指出,美国为在东亚谋求战略优势,调动盟友力量在多条战线综合开展对华制衡。在美日韩战略需求的推动下,日韩首脑互访重启“穿梭外交”,三边首脑多次会晤,开启了两国战略性接近的新局面。日韩战略性接近与美遏华战略形成共振,对华政策消极性增加。长期来看,日韩关系前景仍面临历史和解、战略需求和实力对比等挑战。本轮日韩关系改善动力主要源于战略需求层面,战略性接近并非意味着两国关系的深度和解,日韩双边关系内生的局限性无法破解,“积极合作”难以通往“深度结盟”。美日韩三边关系在持续影响东亚安全环境及国际格局演变同时也面临着包括牵连风险、承诺难题以及利益分歧的发展困境。
辽宁大学国际经济政治学院副教授、韩国成均馆大学访问学者李家成在《尚未完全复活的同盟:对朝俄关系进展评估》一文中指出,近年来,朝俄关系日趋密切,高层交往愈加频繁,战略互动更加紧密。朝俄传统友好关系的全面性、战略性以及实质性进一步加强了。这使得朝鲜半岛的冷战结构和安全困境进一步深化了。朝俄两国正在从短期的交易性关系向着长期的战略同盟发展,签署了类似同盟的条约,但尚未完全复活类似历史上的条约式同盟。同盟的有效性和持久性尚需现实检验,未来可能会遭遇到利益和价值观不一致的挑战。
本期“香港”栏目刊发了《香港“一国两制”官方话语的变迁、困境与建构路径——以《人民日报》涉港文献资料为例》一文。该文作者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博士候选人毕昆、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田丽表示,话语建构能力深刻影响国际话语权。香港回归27年来,“一国两制”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也经历了风雨和挑战。本文通过爬取梳理《人民日报》建刊至2023年共3817篇相关新闻报导,对香港“一国两制”的发展阶段与关键节点进行回顾,萃取出官方话语建构的五个主题,发现其从强调“两制”到强调“一国”的演进特点。这一方面说明香港“一国两制”话语建构具有多层次和复杂性,也说明其面临后殖民主义文化残存、香港社会身份认知偏差、香港特殊舆论场环境和美西方干预主义渐行等多维困境。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源、完善非排他性教育体系、激发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活力并发挥央媒舆论引领作用,是消解美西方话语霸权、推进“一国两制”行稳致远和构建中国自主国际舆论性话语权的可行性路径。
本期“经济”栏目刊发了《中华法系视域下两岸循环经济法比较研究》《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国经济再平衡的全球影响》两篇文章。
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周珂和浙江工商大学法学博士研究生孟婷钰联合发表了《中华法系视域下两岸循环经济法比较研究》一文。该文表示,全球循环经济法治演进脉络中,政府、企业、社会三元共治格局正在形成。中华法系下的循环经济法强调政府主导与公众教育,而美欧法系则侧重于企业技术创新和行业自治。在大陆、台湾以及日本等儒家文化圈内,儒家文明对循环经济法影响深远。两岸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同源异流且均面临修订契机,这为循环经济法的比较研究提供了空间。两岸可以相互借鉴,特别是大陆可以学习台湾在环境教育方面的先进经验,而台湾则可以借鉴大陆政府在循环经济中的积极作为。同时,共同借鉴美欧企业在循环经济法方面的经验,发挥行业专业自治组织的积极作用,以形成最佳效果的三元共治格局。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卢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博士后潘松李江联合发表了《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国经济再平衡的全球影响》一文。该文指出,2024年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创建80周年。1944年7月,44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镇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确立了战后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基本原则,对当代经济全球化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然而因应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随着新兴大国追赶与国际经济格局演变,原有体系内在矛盾积累派生出改革重塑的时代要求。作为当代最重要的新兴大国,中国经济现代化与人民币国际化,有望在这个进程中发挥特殊作用。一国主权货币的国际化,标准在全球,成就在国际,基础在国内。纵观现实形势,人民币国际化离不开改革创新促进中国经济持续追赶,也离不开针对宏观经济近年“供强需弱”矛盾推进再平衡。该文在讨论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关系基础上,考察我国经济再平衡的现实意义与全球影响。
本期“文化”栏目刊发了《新时代黄埔精神的现实意义——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一文。该文作者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副教授李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陈宇、黄埔军校同学会研究室主任郁川虎表示,孙中山革命一生,为了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和振兴中华不懈奋斗,但屡遭失败,使他深刻地感悟到建立一支听党指挥的军队的重要性,在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先生决定改组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合作,“以俄为师”,创办军官学校,作为建立自己掌握的革命军队的基础。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也是孙中山先生创建黄埔军校的初衷。黄埔军校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军政人才,为东征、北伐、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实现国家统一、民族独立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天,祖国尚未完全统一,海内外黄埔同学更需努力,弘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担当起促进祖国统一的历史重任。
本期“论坛”栏目刊发了由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思想者论坛:未来四年两岸关系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全文实录。论坛由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振广主持,评论员有: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中评社社长郭伟峰,中国人民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王英津,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袁征,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运成,南开大学台湾政治研究中心主任黄清贤,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所所长朱松岭,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陈星,中评智库基金会秘书长、中评社总编辑罗祥喜。与会者着眼于两岸关系中长期发展,对两岸关系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进行研判。
本期“动态”栏目刊发了“中评社大型特刊《习马会暨马英九第二次访问大陆》出版”一文。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中国评论》2024年8月号,总第320期。
《中国评论》月刊1998年在香港创刊,目前已被中文期刊目录中影响力最大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为来源期刊(2023-2024)。同时,《中国评论》月刊还是当前唯一一份两岸都特许公开销售的核心学术期刊。月刊以“沟通两岸、融汇中华”为宗旨,以完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理论为己任,以推动香港“一国两制”理论创新为内涵,以命运共同体思维重构中美及东亚安全理论体系为特色。
中评社北京8月19日电(记者 海涵)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320期《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8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共刊发15篇文章,涵盖台湾、两岸、东亚、港澳、经济、文化等议题。
本期“专题”栏目聚焦《关于依法惩治“台独”顽固分子分裂国家、煽动分裂国家犯罪的意见》之解读,刊发了《新形势下运用法治方式“反独促统”若干思考》《“台独”顽固分子分裂国家、煽动分裂国家犯罪刑事治理》两篇文章。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朱卫东在《新形势下运用法治方式“反独促统”若干思考》一文中指出,台湾问题不仅是政治问题,也是法律问题。当下,中美战略博弈持续、美国加力“遏华阻统”,赖清德上台加紧“倚美谋独”、台美勾连加快“以法抗统谋独”,在台海局势愈益复杂严峻的新形势下,中国大陆须高度重视涉台法治工作,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更加注重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和法治力量“反独促统”,通过强化运用刑事司法手段精准惩治“台独”顽固分子,为反分裂、反干涉重大现实斗争提供坚强法治保障,依法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捍卫一个中国原则的法理权威和法律尊严;不断推进构建科学完备的“反独促统”法律体系,使其发挥出越来越大的法治效能,这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依法“反独促统”、实现民族复兴的题中之义、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台湾法学研究中心主任冯霞和外交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何嘉欣联合发表《“台独”顽固分子分裂国家、煽动分裂国家犯罪刑事治理》一文。该文指出,2024年6月21日两院三部出台并施行的《关于依法惩治“台独”顽固分子分裂国家、煽动分裂国家犯罪的意见》,以《反分裂国家法》和《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以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为依据,回答了在实际工作中依法惩治“台独”顽固分子分裂图家、煽动分裂国家犯罪的具体法律适用问题,表明了依法运用刑事治理手段打击“台独”分裂活动的可操作性。《意见》明确了“台独”顽固分子分裂国家罪、煽动分裂国家罪的定罪量刑标准、追诉犯罪的刑事程序以及诉讼权利等。《意见》意味着将“台独”纳入一个中国原则的刑事治理中,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