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新“立院”首会期彰显遏独促和民意
中评社香港7月24日电(评论员 束沐)7月16日,台湾新一届“立法院”首个会期结束,当天蓝白“立委”以多数票优势通过决议,要求当局解除赴陆“禁团令”,并开放陆客循“小三通”赴金马澎旅游。今年1·13选后,中国国民党重新夺回“立法院”最大党,并在2月1日就职的新一届“立法院”中,与台湾民众党展开合作,岛内政治生态出现新气象。我们认为,蓝白阵营在两岸关系领域的议事、修法、监督等方面表现可圈可点,“遏独促和”主流民意得到彰显。
宏观来看,民进党持续掌握行政权力、控制司法机构,煽动极端民粹、不惜“当家闹事”,以“立院改革”重要条款被“宪法法庭”冻结为例,当前蓝白阵营在两岸关系上“拨乱反正”,仍面临结构性障碍。但是,微观来看,蓝白阵营在许多涉及两岸关系根本性质、事关两岸和平发展前途走向的问题上,站在岛内主流民意一边,有力遏制“双独政权”危险暴冲,也为两岸同胞共同推动交流正常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一,台“立法院”在过去八年来充当“反中抗中”急先锋、“倚外谋独”堡垒、“顽固台独”据点的角色,出现一定程度转变。
2016年以来的两届“立法院”均由民进党占据多数,因而整个“立院”领导中枢、工作方向、对外交往重点,都被民进党垄断长达八年。这期间,作为台湾最高立法、民意机构,“立法院”在两岸关系上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包括炮制恶法阻挠两岸交流合作、与境外反华势力勾连、为外部势力“以台制华”搭台唱戏、散播敌视大陆和不利关系的言论。过去八年来,“立院”邀请并接待美国众议长佩洛西、多次以“朝野联合声明”形式“谴责”大陆,便是典型案例。
新一届“立委”就职后,随着朝野政党版图重组,蓝白阵营在首场“硬仗”中保持默契,韩国瑜、江启臣当选正副“院长”,民进党至此失去对“立院”整体方向的主导权。回顾首会期5个多月,尽管少数“台独立委”依然上蹿下跳、劣迹斑斑,外部势力仍然试图干预、影响“立院”相关工作,但“立院”官方涉外活动四平八稳、点到为止,未出现严重破坏两岸关系与挑衅大陆的错误行径,这与赖清德当局及民进党“立委”顽固坚持“两国论”、延续“抗中”路线,形成了明显区隔。
新一届“立法院”政治生态的特殊之处在于“三党不过半”,国民党、民众党的民意基础和具体利益、理念固然存在不少差异,尤其对两岸关系的认知也存在一些分歧,但观察本届“立院”首会期5个月来,蓝白“立委”在两岸议题上的言行,至少可概括出“三个必须”的共识:一是必须避免战争、维护和平,坚决反对民进党挑衅、引战;二是必须遵守现行“宪政体制”下的两岸关系定位(如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坚决反对“两国互不隶属”谬论;三是必须务实、谨慎处理两岸关系,坚决反对民进党“抹红”、逢中必反等行径,戳破民进党“抗中”谎言。
例如,国民党和民众党在“内委会”和“院会”连续十几次封杀民进党提出的“两岸条例”修法案,阻止“台独”势力利用行政权阻挠“立委”参与两岸交流的政治图谋;再如,在国民党“立委”施压下,民进党不得不将提案中有“中国”用语改为“大陆”,经由民众党“立委”质询,陆委会有关负责人收回“两岸两国”说法,并公开表示“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的关系惯称两岸关系”。事实证明,上述“三个必须”的共识,完全符合台湾多数民意对两岸关系的认知,通过蓝白“立委”共同行动,对“台独”势力、“双独”政权产生强有力制衡。
今年以来,台海形势更加复杂严峻,从年初2·14恶性事件,到赖清德5·20“台独自白”,再到近期赖当局对大陆发出政治意涵浓厚的“旅游警示”,民进党的两岸路线、政策、作为,与台湾多数民意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观期待南辕北辙。作为民意代表,新一届“立委”必然负有“站出来、说出来、动起来”的政治责任。可以看到,新“立院”就职以来,许多“立委”身体力行促进两岸民间交流、推动两岸对话,率领岛内各界各阶层踊跃登陆,为台湾业界找商机、为两岸和平谋转机。
最具代表性的,是国民党团总召傅崐萁等17名“立委”今年4月底访问北京,就恢复两岸观光旅游、为台湾农渔产品拓展市场等议题,与大陆有关部门沟通、反映岛内民意,获得大陆方面积极回应,傅崐萁一行还考察了大陆“新质生产力”发展状况,发掘两岸经贸与科技合作的新热点、新增长点。此外,海峡论坛、两岸青年发展论坛等近期多项在大陆举办的两岸民间交流重点活动,都有“立委”参会、发言,掀起了台湾各级民代参访大陆、参与交流的热潮。
众所周知,“立法院”是台湾各党派、各股势力、各大利益集团、各种思想主张的“兵家必争之地”,在两岸关系发展中也扮演重要角色。我们认为,要和平、要发展、要交流、要合作是两岸主流民意,也是台湾多数民众心之所向,更透过新一届“立法院”多数民代的言行得以展现。当前,民进党虽然把持政权、染指司法、操控舆论,但两岸民代交流、地方交流、民间交流仍大有可为,多数“立委”应理直气壮引领岛内两岸关系民意、维护两岸关系根本性质,努力推动两岸交流合作、深化融合发展。
中评社香港7月24日电(评论员 束沐)7月16日,台湾新一届“立法院”首个会期结束,当天蓝白“立委”以多数票优势通过决议,要求当局解除赴陆“禁团令”,并开放陆客循“小三通”赴金马澎旅游。今年1·13选后,中国国民党重新夺回“立法院”最大党,并在2月1日就职的新一届“立法院”中,与台湾民众党展开合作,岛内政治生态出现新气象。我们认为,蓝白阵营在两岸关系领域的议事、修法、监督等方面表现可圈可点,“遏独促和”主流民意得到彰显。
宏观来看,民进党持续掌握行政权力、控制司法机构,煽动极端民粹、不惜“当家闹事”,以“立院改革”重要条款被“宪法法庭”冻结为例,当前蓝白阵营在两岸关系上“拨乱反正”,仍面临结构性障碍。但是,微观来看,蓝白阵营在许多涉及两岸关系根本性质、事关两岸和平发展前途走向的问题上,站在岛内主流民意一边,有力遏制“双独政权”危险暴冲,也为两岸同胞共同推动交流正常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一,台“立法院”在过去八年来充当“反中抗中”急先锋、“倚外谋独”堡垒、“顽固台独”据点的角色,出现一定程度转变。
2016年以来的两届“立法院”均由民进党占据多数,因而整个“立院”领导中枢、工作方向、对外交往重点,都被民进党垄断长达八年。这期间,作为台湾最高立法、民意机构,“立法院”在两岸关系上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包括炮制恶法阻挠两岸交流合作、与境外反华势力勾连、为外部势力“以台制华”搭台唱戏、散播敌视大陆和不利关系的言论。过去八年来,“立院”邀请并接待美国众议长佩洛西、多次以“朝野联合声明”形式“谴责”大陆,便是典型案例。
新一届“立委”就职后,随着朝野政党版图重组,蓝白阵营在首场“硬仗”中保持默契,韩国瑜、江启臣当选正副“院长”,民进党至此失去对“立院”整体方向的主导权。回顾首会期5个多月,尽管少数“台独立委”依然上蹿下跳、劣迹斑斑,外部势力仍然试图干预、影响“立院”相关工作,但“立院”官方涉外活动四平八稳、点到为止,未出现严重破坏两岸关系与挑衅大陆的错误行径,这与赖清德当局及民进党“立委”顽固坚持“两国论”、延续“抗中”路线,形成了明显区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