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关注王毅表态 北京对美划一中底线
中评社华盛顿3月8日电(记者余东晖)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两会”记者会上就台湾问题向美国的三点喊话,备受美国媒体关注。专家相信,这是北京对近期美方在台湾问题冲击一个中国底线的警告,希望拜登政府充分认识问题严重性;不过,随着美中竞争加剧,华府一定还会利用台湾问题来对抗北京。
对于台湾问题,王毅最新强调的三点是:首先,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历史和法理事实,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
第二,海峡两岸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这是大势所趋,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意志,不会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中国政府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坚定不移,有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
第三,一个中国原则是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是不可逾越的红线。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没有妥协余地,没有退让空间。中方敦促美国新一届政府充分认识台湾问题的高度敏感性,切实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彻底改变上届政府“越线”、“玩火”的危险做法,慎重和妥善处理涉台问题。
王毅的这三点表态引起外媒的高度关注,许多外媒在报道这场记者会时,以此为切入点。包括:彭博新闻社说:“中国高级外交官警告拜登小心对待台湾”;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报道:“中国外交部长语气坚定,呼吁中美之间互不干涉”;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报道:“中国外长说,拜登应当改变在台湾问题上的危险做法”;美国国会山庄报指出:“中国敦促美国改变对台危险做法”。
美国巴克内尔大学国际关系与政治学教授、国际关系系主任朱志群透过微信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时指出,王毅的三点表态针对性很强,主要是对美国说的。一段时间以来,美方不断稀释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挺台力度加大,冲击一个中国底线。最近有美国会议员再次提出要放弃“过时的”一中政策,并与台湾建交。因此王毅发出警告:一中底线不能突破,这是中美关系的基础,所以希望拜登政府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相比之下,中国总理李克强在“两会”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于台湾问题的表述,朱志群认为是“言简意赅,软中带硬”。他指出,李克强重申了对台大政方针不变,同时将遏制“台独”势力跟保障台湾同胞福祉共同列为当前大陆对台工作的重点。显然今后软的会更软,继续维护广大台湾民众的利益,但对“台独”势力会毫不留情。
那么能否指望拜登政府真的彻底改变特朗普政府“越线和玩火”的做法呢?朱志群认为,拜登政府可能会比特朗普政府更谨慎,对台支持做的多、说的少。虽然不至于突破一中红线,但还是会打擦边球。
最近拜登参加CNN“市政厅”访谈时表示自己理解中国,但自己也有苦衷。他说:“如果美国总统不能体现美国的价值观,那么任何一个美国总统都不可能在这个位置上坐下去。因此,我不会公开反对中方在香港问题上的做法、在新疆问题上的立场,以及在台湾问题上通过强硬手段、强有力的政策实现一中政策。”
对这个引发美国鹰派不满的表态,朱志群的解读是,拜登可能比其他人,包括比美国国务卿等人,更了解台湾问题的重要性,知道中方没有后路可退。相信拜登在台湾问题上会比较谨慎,但他周围的人以及国会将给他很多压力。所以在台湾问题上,拜登不会放弃美国的利益,不会跟中方妥协,也不会跟中方共管台湾事务。
台湾问题当前被认为是美中可能发生军事冲突的最危险引爆点。朱志群亦对台海形势的危险性表示悲观态度。他对中评社说,随着美中竞争加剧,台湾对美方的价值会上升,美方不管谁任总统,都会充分利用台湾对抗中国,而民进党当局非常愿意配合做美方的棋子,所以如果处理不慎,擦枪走火是有可能的。
朱志群呼吁,当务之急是中美恢复各层次对话机制,恢复交流与沟通,不要出现误判。同时两岸也得恢复交往,但民进党当局下不了决心,不愿回到“模糊一中”立场上。而美方似乎对民进党政府并没施加什么压力。对北京来说,朱志群认为,关键还是要将自己的事情做好。硬实力和软实力都强大了,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
中评社华盛顿3月8日电(记者余东晖)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两会”记者会上就台湾问题向美国的三点喊话,备受美国媒体关注。专家相信,这是北京对近期美方在台湾问题冲击一个中国底线的警告,希望拜登政府充分认识问题严重性;不过,随着美中竞争加剧,华府一定还会利用台湾问题来对抗北京。
对于台湾问题,王毅最新强调的三点是:首先,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历史和法理事实,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
第二,海峡两岸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这是大势所趋,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意志,不会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中国政府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坚定不移,有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
第三,一个中国原则是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是不可逾越的红线。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没有妥协余地,没有退让空间。中方敦促美国新一届政府充分认识台湾问题的高度敏感性,切实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彻底改变上届政府“越线”、“玩火”的危险做法,慎重和妥善处理涉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