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记者赴沙坡头保护区 防沙治理与适度开发
中评社中卫7月30日电(记者 李子宁)“探访星星的故乡——海峡两岸记者宁夏行”联合采访团一行29日下午来到位于中卫市的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感受中卫防沙治沙与善用沙漠的瞩目成果。
据瞭解,宁夏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城西16公里处,是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浩瀚无垠的腾格里大沙漠、蕴灵孕秀的黄河、横亘南岸的香山与世界文化遗产秦长城、陶窑遗址、新旧石器遗址、史前岩画以及滴翠流红的河湾园林在这里交汇,谱写了一曲大自然瑰丽的交响乐。奇幻瑰丽的自然风光,深遂厚重的文化内涵,领先世界的治沙成果,新颖刺激的旅游项目使沙坡头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与日俱增,中外游客发出了“黄山归来不望岳,沙坡头游完不望沙”的由衷感慨。因此,沙坡头旅游区作为西部旅游中一面的旗帜,是同类旅游产品中的典范和标杆,得到了国内外游客的充分认可。沙坡头先后荣获“全球环保500佳单位”“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全民健身二十大景观”“中国十大最好玩的地方”“中国最美的五大沙漠”等殊荣。此外,中卫市地处蒙甘宁三省区界、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祁连山和贺兰山在中卫交汇,是腾格里沙漠向东扩张的唯一口。全市国士总面积1.7万平方里,荒漠面积3740平方公里(其中中卫境内腾格里沙漠面积1120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22%。上世纪50年代初,腾格里沙漠距中卫城区仅4一5公里,沙丘每年向前推进4米左右,严重影响包兰铁路安全、黄河水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在与沙漠的斗争中,中卫人民创造了“草方格”治沙法,形成了一套“以固为主、固阻结合”的治沙模式,建立了“五带一体”治沙体系。经过60多年的艰苦奋斗,建设生态防护林、生态经济林,发展特色农业、光伏产业、沙漠旅游业,己完成荒漠化治理398.2万亩、沙漠治理150万亩,使腾格里沙漠后退25公里,治理区 天然植物由25种增加到453种,植被覆盖率由原来不足1%上升到42%,阻挡了腾格里沙漠,保证了包兰铁路畅通无阳。治沙成果受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肯定,获得“全球环境保护500佳”称号,“草方格”治沙法荣获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中卫市国有林业总场总工程师唐希明向记者表示,通过治理沙漠,如今腾格里沙漠距中卫城区的距离已由4公里退后到20公里,保障了包兰铁路安全、黄河水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同时,随着治沙技术的进步,现在治沙的工作效率实现了大幅度的提升,而成本则下降了将近一半,防沙治沙取得了更大的成效。
中旅(宁夏)沙坡头旅游景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文军向记者表示,去年整个沙坡头景区接待游客达130多万人,收入将近4亿元,今年的接待游客预计是在150万以上,预计将带来5亿元的营收。另外,景区也接待过大量前来旅游的台湾同胞,两地之间的差异化体验让沙坡头对台湾游客来说更有吸引力、更有新奇感,所以也欢迎更多的台湾同胞来到沙坡头,体验沙漠带来的自然之美和震撼之美。
“探访星星的故乡——海峡两岸记者宁夏行”联合采访活动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新闻局与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台港澳工作部共同组织。来自两岸及香港的媒体记者将在7月25-31日期间,赴宁夏银川、吴忠、中卫等地,全方位、多角度瞭解宁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