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不堪设想美中军事竞争滑向战争深渊
中评社华盛顿2月20日电(评论员余东晖)美国明摆着已经把中国当做长远的头号竞争对手,其军事战略亦已嵌入制衡中国崛起的印太战略中,美中两军在西太平洋的竞争势必愈演愈烈的今天,两军急需建立完善的避险机制。两支实力日趋接近的军队如果因为擦枪走火触发冲突,走向战争的深渊,其后果不堪设想。
特朗普政府推出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和国防战略都将中国定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并将中国作为长远的超乎俄罗斯的最大威胁,号召美国以“举国之力”来应对中国崛起。以美国副总统彭斯去年10月对华讲话为标志,美国对华战略确定转向,遏制和围堵已然成为对华政策的主旋律,“新冷战”阴影若隐若现。“美国国防授权法”更是将制华战略付诸实施。
五角大楼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防长薛瑞福最近在华府智库就“美国国防部对与中国战略竞争的看法”发表演讲时毫不避讳:美国的国家安全和国防战略体现了与中国的战略竞争是美国的主要关切与焦点所在,美国要维持在自由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中的影响力。他说:“如果中国获得成功,我们就会生活在非常不同的世界与印太区域中。”这意味着制度和意识形态之争,在美国看来就是美中竞争的核心。
军事竞争是大国竞争的前沿。薛瑞福透露,美国在与中国的军事竞争中着眼于中国军力增长所专注的领域,包括中国准备应对台海、东海、南海危机情形的能力;中国反干预的能力;中国以“切香肠”手法在“灰色地带”悄然改变现状等。他称,美国要以与“平等的竞争者”斗争的新思维,在武器采购、能力获得、军事姿态、部队训练等各个方面适应新的竞争形势,通过竞争作为稳定强大的威慑来避免冲突。薛瑞福的表态显示,美国的策略就是“以力量求和平,以威慑避冲突”,是核大国之间的“相互摧毁保证”在常规军事领域的运用。
在这种战略指导下,美国势必投入更多,来研发和部署针对中国的高端武器,比如扩大导弹武器库,提升水下反潜能力,部署导弹防御体系,发展太空武器等。为了应对美国面临的力量投射至西太平洋在地理上相对于中国的不利形势,美国除了强化在夏威夷、关岛以及驻日美军的部署之外,也会强化其在亚太的盟友和伙伴关系,拉拢日本、印度、澳大利亚、越南加入牵制中国的阵营;通过对台军售和军事合作,以强化台湾自卫能力之名,行台湾扼守第一岛链中央要塞,防解放军突破走向深蓝之实。
在实际行动中,美军对中国的抵近侦察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近期在“航行自由行动”的名义下,美军舰机在南海、台海、东海穿行的频率增加;美军舰只频繁进入南海中国岛礁12海里区域;美舰过台海,引发美国航母会否出现在台海,美军舰会否停泊台湾之关切。这些都是美中两军擦枪走火的潜在危险因素。美方一直希望中方应对美军在“国际法许可地区”的行动要专业,不要有危险动作,但抛开双方对于“国际法许可地区”解读的不同不谈,如果有人手持武器经常到别人家门口“秀肌肉”,谁是更大的危险因素,答案不言自明。
过去二十年,美中两军交往一直以增进沟通与瞭解,避免误会误判而发生摩擦,防止意外事件升级为冲突为主题。双方为此进行了大量的努力,建立了“重大军事行动相互通报机制”和“海空相遇安全行为准则”,并且正在就建立两军“危机预防沟通框架”保持沟通。即便是在美中战略竞争加剧,两国关系恶化的今天,两军高层交往也没有停止,还想成为两国关系的“稳定器”。这与双方都有意加强避险机制建设,不愿两个大国发生冲突的思维依然占据上风有关。
不可否认,即便美中两军避险机制已初步建立,但与冷战时期美苏之间建立的避险机制相比,美中之间防范战争风险的机制还不够完善。作为两个核大国,美中之间的“相互摧毁保证”威慑力在某种意义上能防止两国走向战争,但这种稳定核关系的基石正受到新的非核战略军事技术的侵蚀,如导弹防御和远程常规精确打击武器。两国之间没有现存的军备控制机制,甚至没有正式的对话,无法保证美中能够维持稳定的核关系。
中美之间已经有了元首热线,两国领导人不时通话,就重大问题加强沟通。两国军方也有了军事热线;中美两军联合参谋部建立了对话机制,并进行过视频对话。这些都有助于避免双方误解误判。薛瑞福称,中方“选择性地使用这些热线”,并举1999年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事件和2001年海南撞机事件发生后,中方拒接热线为例,对双方能否在真有危机时使用这些热线“不知有多大信心”。然而,不能不指出的是,这些事件和危机都是因为美国先出手而引发的。
中国崛起带来的军力壮大是外界预料之中的事情,现在美国选择与中国“硬碰硬”,双方在西太平洋产生一定程度的军备竞赛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专家指出,既然双方无法形成共同的地区安全理念、准则和愿景,华府和北京应该把重点放在现实的目标上,比如控制军备竞赛的强度、范围和后果,以及减少意外军事冲突发生的风险。风险高危区域在台海、南海和东海,双方在发生彼此接近时保持理性和克制,专业性地遵循已有的路规和准则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美方在中国周边的军事活动应保持克制。正如美国智库“国防优先”高级研究员戴维斯所说,美国如何避免与中国的战争?当然不是采取一种更激进的前置军事姿态。
中评社华盛顿2月20日电(评论员余东晖)美国明摆着已经把中国当做长远的头号竞争对手,其军事战略亦已嵌入制衡中国崛起的印太战略中,美中两军在西太平洋的竞争势必愈演愈烈的今天,两军急需建立完善的避险机制。两支实力日趋接近的军队如果因为擦枪走火触发冲突,走向战争的深渊,其后果不堪设想。
特朗普政府推出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和国防战略都将中国定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并将中国作为长远的超乎俄罗斯的最大威胁,号召美国以“举国之力”来应对中国崛起。以美国副总统彭斯去年10月对华讲话为标志,美国对华战略确定转向,遏制和围堵已然成为对华政策的主旋律,“新冷战”阴影若隐若现。“美国国防授权法”更是将制华战略付诸实施。
五角大楼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防长薛瑞福最近在华府智库就“美国国防部对与中国战略竞争的看法”发表演讲时毫不避讳:美国的国家安全和国防战略体现了与中国的战略竞争是美国的主要关切与焦点所在,美国要维持在自由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中的影响力。他说:“如果中国获得成功,我们就会生活在非常不同的世界与印太区域中。”这意味着制度和意识形态之争,在美国看来就是美中竞争的核心。
军事竞争是大国竞争的前沿。薛瑞福透露,美国在与中国的军事竞争中着眼于中国军力增长所专注的领域,包括中国准备应对台海、东海、南海危机情形的能力;中国反干预的能力;中国以“切香肠”手法在“灰色地带”悄然改变现状等。他称,美国要以与“平等的竞争者”斗争的新思维,在武器采购、能力获得、军事姿态、部队训练等各个方面适应新的竞争形势,通过竞争作为稳定强大的威慑来避免冲突。薛瑞福的表态显示,美国的策略就是“以力量求和平,以威慑避冲突”,是核大国之间的“相互摧毁保证”在常规军事领域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