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防御机制视角下部分台湾民众的“仇中”情绪研究
【摘要】两岸交流三十多年至今,仍有部分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持“敌对意识”,把敌视、仇恨中国大陆视为所谓爱台湾、维护台湾尊严的理由。换言之,部分台湾民众试图以“仇中”作为自我防御机制把“台湾属于中国”排除在其意识之外,来压制、否认或歪曲“中国台湾”的事实。在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下,他们主张“台湾必须割断与中国大陆的任何渊源”、坚持被“国家化”的“台湾认同”及“亲美、媚日”。究其原因,部分台湾民众的“仇中”情绪由三个主要因素使然,即倾“独”执政者推行“去中国化”教育、民进党等绿营势力刻意挑起民众的“仇中”情绪,以及亲绿媒体不断煽动两岸间的敌视与仇恨。“仇中”情绪不但加剧台湾社会内部的仇恨对立、拖垮台湾的经济发展,还严重损害两岸民众的认识和感情,最终可能导致双方民意的对决。针对部分台湾民众的“仇中”情绪,祖国大陆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如持续推动和深化两岸民间社会的相互瞭解、理解与合作等。
台湾《中国时报》曾经发表标题为“爱台湾一定要恨中国吗?”的社论,其中提及部分台湾民众把敌视、仇恨中国大陆视为所谓爱台湾、维护台湾尊严的理由。①不可否认,两岸交流三十多年至今,仍有许多台湾民众对中国大陆存在或多或少的疏离感、恐惧感甚至排斥感,甚至完全扭曲中国大陆善意为恶意的情况。“尤其是对大部分的台湾年青人而言,经过不断在地化、异己化和再定义自身的台湾社会,往往视中国大陆为‘另一个’世界,实际上,台湾社会正在透过创造一个与自身相反的大陆形象来定义自己。其个中原因,正是两岸的敌对意识暨台湾方面‘惧中’与‘仇中’的价值观使然。”②鉴于“仇中”的情绪不利于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乃至两岸最终统一,我们必须详细探究“仇中”情绪的主要意涵、成因及影响等。
一、“仇中”情绪的主要意涵
心理防御机制最初是由“精神分析之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来的,后经其女儿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进行了系统研究后逐渐成熟的理论。安娜在《自我与防御机制》一书中系统地归纳和总结出十五种心理防御机制,如压抑、否认、合理化、转移等。③其中,作为心理动力学中的重要概念,防御性压抑(repression)被广泛应用于相关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弗洛伊德将其称为“整个精神分析理论结构的基石”。在他看来,压抑和心理防御几乎是相同含义的,而且他把所有对现实的抑制或扭曲都称为“压抑”,其本质“在于将意识中的某些东西从意识中移开,幷保持一定距离”④。也就是说,压抑是人遇到不利情况时通过某种否认现实或歪曲现实的方法进行的一种自我保护,以便把威胁着自身的事物排除在意识之外,或使这些事物不能接近意识,从而缓解或消除自身的不安和痛苦。这是一种自发的、动机性行为的自我防御机制(self-defense mechanism)即“潜意识防御机制”或称“心理防御机制”,是“一个人不能记起或知道烦扰的愿望、感觉、想法或经验的机制”⑤。简言之,心理防御机制是人类自我保护的一种本能,即便不是在病态情况下,遇到不良情况时,个体也同样会不自觉地运用这种机制。在两岸关系情境中,部分台湾民众为了把“台湾属于中国”排除在其意识之外,企图以“仇中”情绪作为一种自我防御机制来压制、否认或歪曲“中国台湾”的事实。也就是说,所谓“仇中”情绪是一种由于不愿正视“中国台湾”这一事实、却对祖国大陆持有敌对甚至仇恨的病态情绪,它具有以下三个主要意涵。
首先,在政治认知上主张“台湾必须割断与中国大陆的任何渊源”。众所周知,自古以来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国家,其前途与命运应由两岸民众共同决定,这是国际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承认的事实。但偏偏有部分台湾民众极力否认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妄想割裂两岸的历史渊源与现实连接。一些人更是极端地排斥任何与中国大陆相关的事物、排斥任何中国元素。也就是说,在部分台湾民众看来,与中国大陆任何形式的联系与接触都是有毒的,都应是被排斥甚至排除的。从心理防御机制的视角来看,部分台湾民众妄图通过否认(denial)的方法来否定“中国台湾”的事实,以获取心理上的自慰,其结果却产生了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
其次,在政治情感上坚持被“国家化”的“台湾认同”。弗洛伊德曾指出,心理的防御机制拒绝被排斥的表象进入意识,而且不仅仅拒绝了表象本身,还拒绝了表象所伴随的情感。⑥这一点从部分“仇中”的台湾民众身上可见一斑,他们不仅排斥任何“中国元素”,而且拒绝所有“中国情感”,却顽固地坚持极端的“台湾认同”。作为一种地方性认同,“台湾认同”综合了台湾人对于土地家园的情感,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问题在于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对抗“中国认同”而被人为建构出来的,致使不少人甚至认为“台湾是台湾,中国是中国”,二者互不隶属。尤其在部分台湾民众看来,台湾被赋予崇高的政治价值,“台湾”二字神圣不可侵犯,不容挑战,一切思维“以台湾为优先”,一切行动“以台湾为主”。“反映在两岸关系上,台湾自然出现了一种‘恐中’‘惧中’‘抗中’‘排中’‘反中’甚至‘仇中’的发展态势,逐渐成为当今台湾一种普遍性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心态。”⑦
最后,在政治倾向上“亲美、媚日”。面对日益发展强大的祖国大陆及两岸愈来愈大的差距,部分台湾民众不但产生了或恐惧或怨恨的情绪⑧,而且针对祖国大陆的敌意与日俱增,把两岸势必统一视为“威胁”,从而更加坚决地把“威胁着自身”的中国大陆排除在意识之外。于是可以看到,他们不断污蔑祖国大陆出台的一系列惠台政策,或漠视大陆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不懈付出,却欲通过心理学上所说的转移或移情(displacement/transference)方式寄希望于美日等国的援助来对抗所谓的中国大陆“锐”实力的影响。换言之,部分台湾民众妄图通过“仇中”来割断两岸的任何渊源,排斥所有中国元素以达到否认“中国台湾”事实的目的,幷为其“亲美、媚日”行为起到心理防御机制视角中的“合理化作用”(rationlization)。
二、“仇中”情绪的主要成因
一般认为,部分台湾民众持有的“仇中”情绪从岛内“去中国化”教育后开始慢慢滋生、直到“反服贸运动”达到顶点。新冠疫情爆发后,民进党当局不断进行“反中”的政治操弄,致使某些台湾民众的“仇中”情绪更加高涨。追根溯源,以下三个主要因素导致部分台湾民众“仇中”情绪的产生及持续。
首先,倾“独”执政者推行“去中国化”教育,刻意强调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的“隔离”。所谓“隔离”是“把引起自己焦虑、痛楚等负面情绪的某种事实通过某种方式,使其与自己的意识隔离,让自己意识不到它的存在”。⑨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期间篡改历史,持续推动“去中国化”教育,其目的是企图剥离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的渊源,使岛内民众尤其是青年人意识不到“中国台湾”这一事实。“在逐步达成‘弃统趋独’的过程中,不断煽动台湾民众不满、排斥大陆的情绪,着力培植岛内社会‘反中’‘仇中’的偏执心态,导致现在许多台湾民众多已习惯‘中国—台湾’的两分法,鲜有使用‘大陆—台湾’来描述两岸关系。”⑩蔡英文任内则将中国史放入东亚史,取消了其在历史教学中的独立地位,不仅进一步在历史叙述中确立了中国的外国身份,而且试图更深入地抹杀台湾与中国在历史上、文化上的联系。⑪简言之,以“把中国视为外国,把台湾人和中国人分开”为目的的“去中国化”教育已经导致一些人把“仇中”情绪作为一种否认“台湾属于中国”的自我防御机制。
其次,民进党等绿营势力操弄统“独”议题,刻意挑起民众的“仇中”情绪。弗洛伊德曾说道,“使用自我防御机制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我免受焦虑的影响,或者为个体现在无法处理的情形提供一个庇护所”。⑫伴随祖国大陆的持续发展,近年来台湾社会弥漫着“被统一”的焦虑症。民进党等绿营势力利用了岛内一些人对“被统一”的焦虑感、恐惧感来操弄统“独”议题。他们不断“污名化”两岸关系发展,把祖国大陆视为“生存威胁”,进而以所谓“反幷吞”、团结对外为藉口,激发台湾民众的“仇中”情绪。蔡英文上台后,民进党当局继续在岛内营造蓝绿对立氛围,继续煽动“恐中仇中”社会气氛,甚至利用新冠疫情如把新冠病毒称为“武汉肺炎”进一步煽动台湾民众的“仇中”情绪。简言之,民进党等绿营势力为了自身的政治算计,不惜煽动和操弄民众的“仇中”情绪,造成两岸冷和对立的气氛,企图藉此使民进党能够长期执政。
最后,亲绿媒体不断煽动两岸间的敌视与仇恨,鼓动“仇中”情绪。岛内一些政治势力不希望两岸关系向前发展,却企图通过刻意炒作一系列事情、鼓动民众的“仇中”情绪来恶化两岸关系,以形成一种持续性的心理防御机制妄图把“中国台湾”的事实排除在其意识之外。长期以来,“独媒”为配合“台独”势力的意识形态,在涉及两岸的议题上,往往以“倾中卖台”为口号挑动民众反对两岸交流,而各种“反中”的言行则被披上“爱台湾”的道德光环。为了建构“台独”的合理性,“独媒”穷尽各种方法渲染“两岸对立”。例如在“独媒”中,政客与名嘴习惯性地将各种社会矛盾的源头归因为“中国因素”,用“统战”和“老共的阴谋”的口号扭曲大陆的各项对台政策,用“中国打压台湾的生存空间”等谬论作为煽动政治悲情的手段,在整体上塑造了台湾社会的“恐中”“仇中”的氛围。⑬简言之,绿营媒体不断煽动民众“仇中”,把大陆形象妖魔化,致使台湾社会长期弥漫着“仇中”的主流政治氛围,对两岸关系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
部分台湾民众情绪性的“仇中”立场逐渐演变成更深心理层次的敌对思维,这导致以下三个主要影响。
首先,民进党等绿营势力为政治目的不断操弄“仇中”情绪加剧台湾社会内部的仇恨对立。在台湾长期的政治变迁过程中,“仇恨动员是政治动员的主流形式,举凡族群、悲情等动员议题均是依附于仇恨动员的目的而存在。”⑭事实上,所谓的“台湾法理独立”,亦不过是民进党操弄民粹、挑动“仇中”的政治动员手法。民进党成立后竭力鼓吹“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等谬论,对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产生极坏的影响。“尤其以省籍、族群矛盾为张力,制造‘本省籍人’与‘外省籍人’、进而形成‘我群’与‘他群’的社会矛盾斗争,在这之中向台湾民众灌输‘民进党是本土政党’、是‘爱台政党’,而‘国民党是外来政党’、是‘卖台政党’的观念,幷不时地挑起台湾民众的‘仇中’‘反中’情绪,将主张发展两岸关系和两岸统一与‘卖台’划等号。”⑮换句话说,民进党等绿营政治人物为了自身的政治利益,不断操作“仇中”情绪,已经导致台湾社会分成两大块,部分政治人物因此获得了政治筹码,但整个社会却都付出了仇恨对立的沉痛代价。
其次,绿营煽动“仇中”情绪已经阻碍幷将拖垮台湾的经济发展。长期以来,台湾陷入无止境的政治对立与民粹氛围,尤其是“逢中必反”到了不顾惜台湾发展前景的地步。也就是说,民进党等绿营势力煽动的政治恶斗是拖垮台湾经济的真正原因。“事实上,一些绿营人士就是处心积虑扩大台湾民众对大陆的恐惧,以‘卖台’‘倾中’等负面字眼煽动‘仇中’情绪。目前看来,这些‘逢中必反’者的政治策略奏效了,但输掉的却是全台湾的经济发展。正是这些人,造成台湾内部分化冲突,错失全力发展经济的机会。”⑯尤其是那些把两岸服贸和陆资赴台视同洪水猛兽的人士,那些为了煽动民众“仇中”情绪而不择手段的社团和组织,“分别掐住了台湾经济赖以活命的两条动脉,从此台湾的经济前途茫茫、竞争力奄奄一息”⑰。
最后,“仇中”情绪严重损害两岸民众的认识和感情,最终可能导致双方民意的对决。近年来,部分台湾民众由“仇中”情绪所做出的种种行为已经导致大陆民众对“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的感觉在逐渐消失,加上“独派”媒体不断散播“仇中”言论、激化两岸民众的对立,最终可能迫使大陆民众产生“仇台”情绪。至于近年来赴台陆客的急遽减少,有人归咎于大陆政府的限制,但事实上,部分台湾民众“仇中”极端言论激发了许多大陆民众的反感及反弹,这才是许多大陆民众不愿赴台的主因。换言之,蔡英文当局“完全执政”的政治优势大大增强“独派”势力的政治企图心,势必不断强化脱离“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政治动作,包括在“修宪”、历史、教育以及对外等诸领域全面推行“去中国化”的动作,尤其是异己化的文化教育活动,“这些当然会进一步加剧两岸民意的‘对抗’与‘冲撞’,两岸民意对抗的结果,不仅对双方的政策产生重大的牵制与影响,更促使两岸‘仇中’与‘反独’的民意冲撞、敌意上升。”⑱
综上所述,民进党当局以及亲绿媒体处心积虑地煽动两岸间的敌视与仇恨,不仅加剧台湾内部越来越对立的社会情绪,也让大陆看到台湾“去中国化”行动的疯狂,进而认定台湾内部的“独派”声势已经势不可挡,从而增加两岸冲突的机率。事实上,部分台湾民众的“仇中”民粹情绪已经激起大陆民众强烈的反弹,对台湾的好感逐步被负面观感所取代,原本的“反独”情绪逐步演变成“反台”情绪,开始对来自台湾的人与事进行放大检视,幷发动网络上的严苛审查,要求当事人表态。许多台湾艺人及在陆台商,面对这些压力不得不进行政治表态,以求获得大陆民众的谅解,如吴宝春“中国人”风波等。这些信息传回台湾,又挑起台湾内部的新一轮敌对情绪,认为这又是大陆打压台湾的表现,形成一次又一次的民粹恶性循环。这种态势如果无法得以有效的制止,其后果真的很令人忧心。
四、结语
面对两岸实力对比失衡的现状以及两岸终将统一的趋势,部分台湾民众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甚至是极端的排斥,试图通过“仇中”情绪这一心理防御机制把“中国台湾”和“两岸统一”排除在其意识之外,来否认“台湾属于中国”的事实。究其原因,民进党等绿营势力的刻意炒作、亲绿媒体的恣意煽动等已经导致部分台湾民众坚决拒绝认同自己是中国人,这已诱发出一种对抗性、充满敌意的心理防御机制。针对部分台湾民众的“仇中”情绪,首先,我们需在两岸问题上保持战略定力。尤其面对“台独”势力的挑衅,更应有足够的耐心,以真诚、包容与同胞之爱拥抱台湾社会,以增强能够替代仇恨情感的信任感,进而消除部分台湾民众的顾虑、疏离感及敌意。其次,持续推动和深化两岸民间社会的相互瞭解、理解与合作。消弭部分台湾民众因认知偏差而对大陆产生莫名其妙的敌意,需要两岸民众特别是青年面对面、更深入的交流与沟通,增加合作及共同生活的体验。“具有共同目标的合作活动容易激活初级神经系统的潜意识机制,其作用在于消除敌我分明的划分”。⑲最后,进一步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例如大陆持续出台惠台政策,竭尽全力改善台湾民众在大陆的生活、工作与学习环境。从长远效果来看,这将有助于两岸的紧密融合,幷通过长期融合逐步走向两岸统一。总之,在高度关注与重视“台独”在岛内的影响性和危害性的同时,我们仍然需要充分理解台湾民众面对祖国大陆时的敏感心理,以更细腻的做法逐渐化解部分台湾民众的“仇中”情绪,以更有成效的途径化解两岸敌对情绪,进而消解台湾社会的“惧统”情结,以期最终扭转台湾社会的“拒统”趋势。
基金项目: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际汉语教材中中国国家形象的话语建构研究”(21YJA740008)。
注释:
①《爱台湾一定要恨中国吗?》,“中时”电子报2016年3月3日,https://www.chinatimes.com/cn/newspapers/20160303000442-260109。
②潘兆民:《当前两岸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争辩:合作对抗模式的建构》,《台湾研究》2017年第4期。
③杨慧芳:《安娜·弗洛伊德对自我防御机制研究的贡献》,《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④(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心理哲学》,杨韶刚等译,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第245页。
⑤宋春蕾:《压抑防御机制的理论探讨》,《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⑥孙聪:《对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中“压抑”机制的探讨》,《科技信息》2009年第32期。
⑦孙岚:《台湾社会变迁大趋势》,《统一论坛》2015年第5期。
⑧参阅沈惠平、邓小冬:《试析部分台湾民众的“恐中”情绪——一种群际情绪理论的视角》,《台湾研究集刊》2015年第6期;沈惠平:《试析部分台湾民众的“反中”情绪——一种怨恨情绪的视角》,《台湾研究集刊》2016年第6期。
⑨王梅:《<无声告白>的人物心理防御机制分析》,《教育现代化》2019 年第34 期。
⑩吴仲柱:《论台湾地区身份认同异化的深层诱因》,《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3期。
⑪胡有清:《“文化台独”历史课纲的文化应对》,《中国评论》(香港)2018年第11期。
⑫姜雪琴:《<八月之光>中的心理防御机制分析》,《河南农业》2014年第8期(下)。
⑬连子强、郝玲:《两岸民间新媒体交流中的民粹主义》,《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⑭陈星语,《中评关注:专家共研台湾民粹主义与第三势力》,中评社北京2018年11月23日电,https://www.crntt.com/doc/93_19311_105257985_1_1123001222.html
⑮刘国奋:《当前两岸关系面临的挑战及应对之策》,《台湾研究集刊》2017年第1期。
⑯馥馨:《台湾经济“不长进”竟怪罪大陆?》,《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年6月18日,第3版。
⑰《仇中—掐死台湾经济命脉》,“中时”电子报2014年11月14日,https://www.chinatimes.com/cn/newspapers/20141114000932-260109。
⑱潘兆民:《当前两岸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争辩:合作对抗模式的建构》,《台湾研究》2017年第4期。
⑲(美)小拉什·多兹尔:《仇恨的本质》,王江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页。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7月号,总第319期,P53-57)
【摘要】两岸交流三十多年至今,仍有部分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持“敌对意识”,把敌视、仇恨中国大陆视为所谓爱台湾、维护台湾尊严的理由。换言之,部分台湾民众试图以“仇中”作为自我防御机制把“台湾属于中国”排除在其意识之外,来压制、否认或歪曲“中国台湾”的事实。在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下,他们主张“台湾必须割断与中国大陆的任何渊源”、坚持被“国家化”的“台湾认同”及“亲美、媚日”。究其原因,部分台湾民众的“仇中”情绪由三个主要因素使然,即倾“独”执政者推行“去中国化”教育、民进党等绿营势力刻意挑起民众的“仇中”情绪,以及亲绿媒体不断煽动两岸间的敌视与仇恨。“仇中”情绪不但加剧台湾社会内部的仇恨对立、拖垮台湾的经济发展,还严重损害两岸民众的认识和感情,最终可能导致双方民意的对决。针对部分台湾民众的“仇中”情绪,祖国大陆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如持续推动和深化两岸民间社会的相互瞭解、理解与合作等。
台湾《中国时报》曾经发表标题为“爱台湾一定要恨中国吗?”的社论,其中提及部分台湾民众把敌视、仇恨中国大陆视为所谓爱台湾、维护台湾尊严的理由。①不可否认,两岸交流三十多年至今,仍有许多台湾民众对中国大陆存在或多或少的疏离感、恐惧感甚至排斥感,甚至完全扭曲中国大陆善意为恶意的情况。“尤其是对大部分的台湾年青人而言,经过不断在地化、异己化和再定义自身的台湾社会,往往视中国大陆为‘另一个’世界,实际上,台湾社会正在透过创造一个与自身相反的大陆形象来定义自己。其个中原因,正是两岸的敌对意识暨台湾方面‘惧中’与‘仇中’的价值观使然。”②鉴于“仇中”的情绪不利于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乃至两岸最终统一,我们必须详细探究“仇中”情绪的主要意涵、成因及影响等。
一、“仇中”情绪的主要意涵
心理防御机制最初是由“精神分析之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来的,后经其女儿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进行了系统研究后逐渐成熟的理论。安娜在《自我与防御机制》一书中系统地归纳和总结出十五种心理防御机制,如压抑、否认、合理化、转移等。③其中,作为心理动力学中的重要概念,防御性压抑(repression)被广泛应用于相关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弗洛伊德将其称为“整个精神分析理论结构的基石”。在他看来,压抑和心理防御几乎是相同含义的,而且他把所有对现实的抑制或扭曲都称为“压抑”,其本质“在于将意识中的某些东西从意识中移开,幷保持一定距离”④。也就是说,压抑是人遇到不利情况时通过某种否认现实或歪曲现实的方法进行的一种自我保护,以便把威胁着自身的事物排除在意识之外,或使这些事物不能接近意识,从而缓解或消除自身的不安和痛苦。这是一种自发的、动机性行为的自我防御机制(self-defense mechanism)即“潜意识防御机制”或称“心理防御机制”,是“一个人不能记起或知道烦扰的愿望、感觉、想法或经验的机制”⑤。简言之,心理防御机制是人类自我保护的一种本能,即便不是在病态情况下,遇到不良情况时,个体也同样会不自觉地运用这种机制。在两岸关系情境中,部分台湾民众为了把“台湾属于中国”排除在其意识之外,企图以“仇中”情绪作为一种自我防御机制来压制、否认或歪曲“中国台湾”的事实。也就是说,所谓“仇中”情绪是一种由于不愿正视“中国台湾”这一事实、却对祖国大陆持有敌对甚至仇恨的病态情绪,它具有以下三个主要意涵。
首先,在政治认知上主张“台湾必须割断与中国大陆的任何渊源”。众所周知,自古以来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国家,其前途与命运应由两岸民众共同决定,这是国际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承认的事实。但偏偏有部分台湾民众极力否认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妄想割裂两岸的历史渊源与现实连接。一些人更是极端地排斥任何与中国大陆相关的事物、排斥任何中国元素。也就是说,在部分台湾民众看来,与中国大陆任何形式的联系与接触都是有毒的,都应是被排斥甚至排除的。从心理防御机制的视角来看,部分台湾民众妄图通过否认(denial)的方法来否定“中国台湾”的事实,以获取心理上的自慰,其结果却产生了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
其次,在政治情感上坚持被“国家化”的“台湾认同”。弗洛伊德曾指出,心理的防御机制拒绝被排斥的表象进入意识,而且不仅仅拒绝了表象本身,还拒绝了表象所伴随的情感。⑥这一点从部分“仇中”的台湾民众身上可见一斑,他们不仅排斥任何“中国元素”,而且拒绝所有“中国情感”,却顽固地坚持极端的“台湾认同”。作为一种地方性认同,“台湾认同”综合了台湾人对于土地家园的情感,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问题在于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对抗“中国认同”而被人为建构出来的,致使不少人甚至认为“台湾是台湾,中国是中国”,二者互不隶属。尤其在部分台湾民众看来,台湾被赋予崇高的政治价值,“台湾”二字神圣不可侵犯,不容挑战,一切思维“以台湾为优先”,一切行动“以台湾为主”。“反映在两岸关系上,台湾自然出现了一种‘恐中’‘惧中’‘抗中’‘排中’‘反中’甚至‘仇中’的发展态势,逐渐成为当今台湾一种普遍性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心态。”⑦
最后,在政治倾向上“亲美、媚日”。面对日益发展强大的祖国大陆及两岸愈来愈大的差距,部分台湾民众不但产生了或恐惧或怨恨的情绪⑧,而且针对祖国大陆的敌意与日俱增,把两岸势必统一视为“威胁”,从而更加坚决地把“威胁着自身”的中国大陆排除在意识之外。于是可以看到,他们不断污蔑祖国大陆出台的一系列惠台政策,或漠视大陆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不懈付出,却欲通过心理学上所说的转移或移情(displacement/transference)方式寄希望于美日等国的援助来对抗所谓的中国大陆“锐”实力的影响。换言之,部分台湾民众妄图通过“仇中”来割断两岸的任何渊源,排斥所有中国元素以达到否认“中国台湾”事实的目的,幷为其“亲美、媚日”行为起到心理防御机制视角中的“合理化作用”(rationlization)。
二、“仇中”情绪的主要成因
一般认为,部分台湾民众持有的“仇中”情绪从岛内“去中国化”教育后开始慢慢滋生、直到“反服贸运动”达到顶点。新冠疫情爆发后,民进党当局不断进行“反中”的政治操弄,致使某些台湾民众的“仇中”情绪更加高涨。追根溯源,以下三个主要因素导致部分台湾民众“仇中”情绪的产生及持续。
首先,倾“独”执政者推行“去中国化”教育,刻意强调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的“隔离”。所谓“隔离”是“把引起自己焦虑、痛楚等负面情绪的某种事实通过某种方式,使其与自己的意识隔离,让自己意识不到它的存在”。⑨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期间篡改历史,持续推动“去中国化”教育,其目的是企图剥离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的渊源,使岛内民众尤其是青年人意识不到“中国台湾”这一事实。“在逐步达成‘弃统趋独’的过程中,不断煽动台湾民众不满、排斥大陆的情绪,着力培植岛内社会‘反中’‘仇中’的偏执心态,导致现在许多台湾民众多已习惯‘中国—台湾’的两分法,鲜有使用‘大陆—台湾’来描述两岸关系。”⑩蔡英文任内则将中国史放入东亚史,取消了其在历史教学中的独立地位,不仅进一步在历史叙述中确立了中国的外国身份,而且试图更深入地抹杀台湾与中国在历史上、文化上的联系。⑪简言之,以“把中国视为外国,把台湾人和中国人分开”为目的的“去中国化”教育已经导致一些人把“仇中”情绪作为一种否认“台湾属于中国”的自我防御机制。
其次,民进党等绿营势力操弄统“独”议题,刻意挑起民众的“仇中”情绪。弗洛伊德曾说道,“使用自我防御机制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我免受焦虑的影响,或者为个体现在无法处理的情形提供一个庇护所”。⑫伴随祖国大陆的持续发展,近年来台湾社会弥漫着“被统一”的焦虑症。民进党等绿营势力利用了岛内一些人对“被统一”的焦虑感、恐惧感来操弄统“独”议题。他们不断“污名化”两岸关系发展,把祖国大陆视为“生存威胁”,进而以所谓“反幷吞”、团结对外为藉口,激发台湾民众的“仇中”情绪。蔡英文上台后,民进党当局继续在岛内营造蓝绿对立氛围,继续煽动“恐中仇中”社会气氛,甚至利用新冠疫情如把新冠病毒称为“武汉肺炎”进一步煽动台湾民众的“仇中”情绪。简言之,民进党等绿营势力为了自身的政治算计,不惜煽动和操弄民众的“仇中”情绪,造成两岸冷和对立的气氛,企图藉此使民进党能够长期执政。
最后,亲绿媒体不断煽动两岸间的敌视与仇恨,鼓动“仇中”情绪。岛内一些政治势力不希望两岸关系向前发展,却企图通过刻意炒作一系列事情、鼓动民众的“仇中”情绪来恶化两岸关系,以形成一种持续性的心理防御机制妄图把“中国台湾”的事实排除在其意识之外。长期以来,“独媒”为配合“台独”势力的意识形态,在涉及两岸的议题上,往往以“倾中卖台”为口号挑动民众反对两岸交流,而各种“反中”的言行则被披上“爱台湾”的道德光环。为了建构“台独”的合理性,“独媒”穷尽各种方法渲染“两岸对立”。例如在“独媒”中,政客与名嘴习惯性地将各种社会矛盾的源头归因为“中国因素”,用“统战”和“老共的阴谋”的口号扭曲大陆的各项对台政策,用“中国打压台湾的生存空间”等谬论作为煽动政治悲情的手段,在整体上塑造了台湾社会的“恐中”“仇中”的氛围。⑬简言之,绿营媒体不断煽动民众“仇中”,把大陆形象妖魔化,致使台湾社会长期弥漫着“仇中”的主流政治氛围,对两岸关系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