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印太战略”当前态势和未来走向

  中评社╱题:论美国“印太战略”当前态势和未来走向 作者:钱宇明(北京),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和平与安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法学博士

  【摘要】“印太战略”由特朗普政府正式提出,幷经拜登政府继承发展。目的在于维持美国霸权优势、遏制中华民族复兴。拜登政府全方位推进“印太战略”落地发展,不断加强对华遏制和打压、推动中国周边环境向对美有利方向倾斜。2025年,特朗普重返白宫。在“特朗普2.0”时代,美国“印太战略”框架和其既有的对华战略竞争路线均将在特朗普强势个人色彩影响下出现新发展。预计特朗普政府将再次把经贸议题置于对华政策主线和核心地位,幷将在延续拜登政府对华遏制、打压和“脱钩断链”政策的同时,以极限施压讹诈推动中美贸易关系所谓的“再平衡”。总体上看,“特朗普2.0”续推“印太战略”,是逆时代潮流而动,不得人心,与盟友伙伴协调动作将面临更多困难,对华“关税战”必将得不偿失,企图遏制和打压中华民族复兴必不会得逞。中国将坚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坚持探寻中美两个大国正确相处之道,亦将坚持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周边国家携手推进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现代化,使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行稳致远。

  一、拜登执政时期的“印太战略”发展态势

  (一)美国持续筑牢战略威慑体系,大国矛盾冲突面显着抬升

  一是推动强化“印太”前沿军事部署。拜登政府执政时期,提出“一体化威慑”概念,幷持续注资推动“太平洋威慑倡议”(Pacific Deterrence Initiative)落实。该倡议提出美国在加强“印太”前沿军事存在的同时,要进一步提升与盟伴协同作战、情报共享及信息行动能力,增加联合军事演习、实验和创新项目,提升美国“印太”军事同盟体系的整体威慑力。2021-2025财年,“太平洋威慑倡议”的预算经费由22亿美元逐年增加为99亿美元。①此外,拜登政府加紧推动在中国周边军力部署、扩展军事基地建设、引进先进武器系统。尤其是在2023-2024年,拜登政府推动扩大了在菲律宾、澳大利亚、日本冲绳等地的军事存在;2024年4月15日,美国国防部宣布首次在菲律宾吕宋岛北部部署“堤丰”(Typhon)中程导弹发射系统,幷称这一举动具备“里程碑意义”。②

  二是联合盟友伙伴加力构建小多边同盟体系。2023年8月,美日韩三国领导人在戴维营举行会晤,就“加强三边磋商机制、强化安全协作、深化地区合作、加深经济技术合作”等四方面达成共识,表明美日韩同盟的机制化程度逐步加深。亲美西方的小马科斯政府上台后,拜登政府又推动美菲同盟迅速复苏、加力构建美日菲三边同盟。2024年4月至5月,美日菲首次领导人峰会和美日澳菲四国防长会议先后召开。至2024年底,一个以美国为中心,以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机制、美英澳新加“五眼联盟”和美日韩、美日菲等小多边同盟互相嵌套所组成的圈层式安全合作体系已基本成型。与此同时,拜登政府持续推动英法德等欧洲国家增强在“印太”的军事存在。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以来,美国更通过强行“捆绑”中俄、制造阵营对立的方式,推动对中俄“双遏制”战略,牵动北约亚太化进程。

  (二)美国对中国核心利益的挑衅不断突破下限

  一是加强对台海方向的直接军事威慑。近年来,美国在台海周边的军事部署和活动均有显着强化。加强了在冲绳、菲律宾和关岛等地的军事存在;美舰机穿行台湾海峡行动常态化,联合日本、法国、德国、加拿大等第三国军舰穿行次数明显增多;美国航母编队在台湾岛周边海域军事演习活动力度也逐步加强,传递出强烈的威慑信号。此外,拜登政府任内,美国对台军售的规模和金额达到新高峰,截至2024年12月已批准19次对台军售,内容涵盖武器、防卫物资、战术数据链系统、军事技能培训等多个领域。③此外,拜登政府时期,美国国会所通过的各财年《国防授权法案》也含有大量授权美国加深同台军事安全合作的内容,如帮助台民进党当局建立“地区应急储备库存”,以及扩大美台军事网络安全合作等。

  二是大力拉拢盟友介入台湾问题。拜登政府执政以来,美日之间就台海问题的安全对话和军事合作日益频繁。岸田文雄、麻生太郎、岸信夫等日本高层政要多次炒作渲染“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论调,明确表示将与美国合作加强对台海方向联合威慑。2024年3月,日本首度在冲绳部署反舰导弹。2024年6月,美日韩三国防长在香格里拉安全对话会期间会晤,幷在联合声明中作出涉台消极表态。澳大利亚莫里森和阿尔巴尼斯前后两届政府在台湾问题上也均表现出一定的参与意愿。2024年8月,美国与澳大利亚举行年度例行的外长与防长“2+2”会谈,双方称反对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幷将进一步深化拓展美澳军事同盟合作。英德法等美国的欧洲盟友围绕台海的军事合作也不断加强。2024年,英国宣布将与美日在亚太地区定期开展联合军事演习,幷将于2025年派出航母战斗群加强在“印太”地区威慑。

  三是发起涉台“认知战”,图谋获取台湾问题的叙事主导权、塑造台湾问题的“新国际认知”。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以来,拜登政府涉台认知战更加扩大强化。其拉拢盟友国家持续强化“民主”对抗“专制”错误叙事,强调台海和平对全球的“民主自由”“经贸繁荣”至关重要,试图预设“民主台湾”的“受害者”角色。同时,拜登政府还在持续掏空“一个中国”政策,其以“一法三报六保证”取代原有的“三报一法”的论述方式,将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架空”。拜登本人及高层官员多次公开发表“协防”台湾言论,试图传达美国坚定“护台”决心,表示美国正逐步放弃对台“战略模糊”政策,其对台安全保证逐步清晰化。最后,拜登政府不遗余力为台湾当局提供国际“生存空间”。其多次质疑中国政府对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的解释,认为该决议不应将台湾当局排除在联合国之外,幷多次联合盟友公开表示将支持台当局有意义地参与联合国体系和国际组织。同时,拜登政府还向仍与台湾保持“外交关系”的南太平洋岛国和中南美洲国家施压,阻挠其与中国大陆建复交进程。

  (三)域内热点问题持续发酵,地区安全紧张氛围不断加剧

  一是朝鲜半岛局势持续紧张,严重影响东北亚地区安全。美国长期以来对朝鲜实施高压政策。2022年初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以来,美国更利用韩日的“恐俄”“疑朝”心理,将对朝高压政策同对俄战略遏压进行捆绑,进一步加大对朝鲜极限施压和封锁、围堵力度,联合韩、日等国频繁在半岛周边举行军事演习,使朝鲜面临更大的安全威胁和生存压力,迫其展现强硬态度以谋自保。2024年1月,朝鲜调整对韩关系政策,宣称北南关系已经不再是同一民族之间的关系,而是敌对方、交战方,永远无法实现统一。4月,朝俄签订《俄罗斯与朝鲜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自2024年下半年开始,有多方消息称朝鲜已派遣士兵加入乌东武装冲突,俄罗斯国家杜马国防委员会成员科列斯尼克在采访中亦宣称朝鲜士兵参战一事属实④。上述情况表明朝鲜正愈发被卷入大国博弈和阵营对抗漩涡,半岛紧张局势螺旋上升的风险不可忽视。

  二是南海争端沉渣泛起,干扰地区合作及互信。近年来,美国顽固锚定对华战略竞争路线,愈发将南海问题视为对华遏制、打压的理想“抓手”。美国打着捍卫“航行自由”的旗号,不断强化对南海的军事介入,其军机、军舰针对中国的抵近侦察越来越具有进攻性。据《南海航行及飞越状况报告》统计,每年有约100架次的美军机逼近中国大陆及海南岛领空,最近处距中方划定领海基线已不足30海里。⑤此外,拜登政府执政以来,又再重提“南海仲裁”旧事,渲染炒作中国在南海采取“强迫性外交”。在美挑动、怂恿下,菲律宾小马科斯当局在南海展开强硬挑衅,其于2024年在黄岩岛、仙宾礁周边海域挑起新一轮对峙;幷执意通过所谓的“海洋区域法案”,将中国黄岩岛和南沙群岛大部分岛礁及相关海域非法纳入菲方海洋区域,妄图以国内立法形式固化“南海仲裁案”非法裁决。

  (四)地区国家选边站队压力持续加强,区域合作面临挑战

  拜登政府在“印太战略”下将东南亚视为与中国展开竞争的前沿区域,执政后对其施压、拉拢不断加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寻求与东盟国家关系的快速回温,其频繁派遣政府高官访问东盟国家,举行了四次美国—东盟领导人峰会,幷推动美国—东盟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表面看来,拜登政府执政时期的美国非常重视东盟的作用,但在实际行动中,拜登政府出于对华遏制、打压考虑,始终在域内强推各种排他性小多边同盟,意图将原有的区域政治生态和架构重塑为以美国为主导的格局,逐步淡化和边缘化东盟平台。美国所主推的“AUKUS”、“QUAD”及其延伸“QUAD+”主打泛安全化、泛意识形态化议程,对抗性、进攻性色彩浓厚,对东盟一直以来主推的“10+n”等一系列多边合作模式形成持续的干扰侵蚀,幷对东盟内部的团结共识产生了负面影响。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度东南亚态势报告》调查结果显示,82.6%的受访者表示东盟影响力逐渐减弱;73%的受访者担忧东盟沦为大国博弈竞技场;60.7%的受访者则认为东盟正变得越来越不团结。⑥《2024年度东南亚态势报告》则显示,约有40%的受访者不认为美国是可信任的合作伙伴和地区和平维护者,较2023年同一统计数字提升了8%;另有约35%的受访者持相反观点,但较2023年同一统计数字降低了12.3%。⑦侧面体现了东盟国家社会层面对美国在域内政策的怀疑和焦虑情绪正逐渐加强。

  二、“特朗普2.0”的对华政策和“印太战略”往何处去

  不同于拜登政府基于意识形态所推动的对华战略竞争,“特朗普2.0”在处理对华关系上更注重现实主义与实用主义。结合分析特朗普过往言行和共和党2024年竞选纲领,特朗普高度重视终结所谓美国被国际社会“占便宜”的现状,幷反复强调“减少贸易逆差”,在与中国有关的场合更多次提到重返“中美一阶段贸易协议”。或可说明“特朗普2.0”对华政策主线是“平衡”中美经贸关系,使其保持在稳定对美有利状态。⑧“特朗普2.0”在经贸科技领域和地缘战略层面的对华动作,可能都是服务于这一主线,充当对华极限施压、敲诈勒索工具之用的。

  (一)以对华“贸易平衡”为主线,重点强化对华经贸科技领域遏制、打压

  一是对华挥舞“关税”大棒。关税工具是特朗普再平衡贸易逆差、保护本国企业、迫使制造业回流的重要政策工具。特朗普一直认为,中国利用美国经济开展损害“公平和互惠贸易”的活动,如所谓“倾销”“强制技术转让”“关税壁垒”“产能过剩”“产业补贴”和“知识产权侵犯”等,令美国公司难以公平竞争,损害了美国公司的技术创新和美国工人的利益。当特朗普作为2024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时,就扬言要对中国出口美国的产品征收60%甚至更高关税。2024年12月4日,特朗普提名彼得·纳瓦罗(Peter Navarro)为白宫贸易和制造业高级顾问,纳瓦罗被认为是“特朗普1.0”对华贸易战的推动者,其笃信采取强硬的对华关税政策。2025年2月2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对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2月27日,特朗普再次宣布对中国商品继续加征10%关税,幷于3月4日生效。种种迹象表明,特朗普对华“关税战”已成山雨欲来之势。

  二是威胁取消中国的最惠国待遇。共和党2024年政纲提出,“将取消中国最惠国待遇,逐步淘汰进口的关键商品,幷且阻止中国购买美国地产和产业”。特朗普为兑现竞选诺言,以及将其作为对华贸易博弈的抓手,也会竭力推动取消中国最惠国待遇。2024年9月,汤姆·科顿、马尔科·鲁比奥等多名共和党议员联合发起了取消中国最惠国待遇的法案。2024年11月14日,美国众议院中国特别委员会主席约翰·穆勒纳尔又提出所谓《恢复贸易公平法案》,主张暂停对中国最惠国待遇。2025年2月底,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了《总统2025年贸易政策议程》文件,文件中强调,美国国会应根据政府建议,终止2000年授予中国的永久贸易最惠国待遇。

  三是进一步筑牢“小院高墙”,推动对华“脱钩断链”。“特朗普2.0”时代,出口管制作为美国遏制中国、维持霸权的重要工具将持续升级加码。特朗普第一任期大面积扩大对华技术出口限制、投资限制,幷对中国高附加值、高科技企业大肆打压、围剿,开启对华“全面脱钩”。拜登政府执政时期,将对华“全面脱钩”转变为“精准脱钩”,推动构筑“小院高墙”的出口管制政策,这实际上是对“特朗普1.0”既有路线的延续。可以预料“特朗普2.0”没有理由对此政策做大的转向,而是会继续加码,手段可能包括增列管制物项、延展管制环节、填补管制漏洞等,亦或将拉住盟友共同对华强化出口管制力度。从而逐步扩大和强化“小院高墙”,从事实上推动“精准脱钩”再次向“全面脱钩”演变。

  (二)抬高中国周边冲突风险,强化对华极限施压

  特朗普追求“以实力求和平”的外交战略,其迷信对华示强,将集中战略资源布局中国周边地区。在台湾、南海等方向,特朗普政府在表面上将呈现出与拜登政府类似的特征,依旧通过军事“秀肌肉”、挑拨地缘矛盾等手段达成对华战略威慑和施压,这些举措也将在事实上进一步加剧台海和南海爆发冲突的风险。但也需要看到,特朗普的战略思维同拜登存在本质区别,“特朗普2.0”版本的“印太战略”或许将更多地作为服务对华敲诈勒索主线的手段——而非目标——而存在。

  特朗普首次当选后曾打破惯例以美国当选总统的身份与台湾地区领导人通电话,幷在任内加强对台军售、启动“新经济繁荣伙伴关系对话”(New Economic Prosperity Partnership Dialogue,EPPD)、支持台湾参与全球舞台、派高级官员访台、签署多个涉台法案等,一系列挑衅行为导致中美关系紧张氛围加剧。然而,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特朗普第一任期的对华政策仍然受到共和党建制派的极大影响,而在第二任期,基本排除建制派影响、大批起用“忠诚派”的特朗普政府,其涉台政策基调或许将更加贴近特朗普本人的真实底色。在2024年接受《彭博商业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访谈被问及是否会在当选后“保卫台湾”时,特朗普宣称“台湾应该为我们提供防务而付费”,幷指责台湾偷窃了美国的芯片产业却想要得到保护。当被问及如果中国有动作时美国将如何应对,特朗普则回答“中国知道我会做什么”,幷且说“如果我回答那个问题,就将我置于一个非常糟糕的谈判境地”。⑧这进一步表明,支持台当局“倚美谋独”幷非特朗普政府所真正关心的目标;特朗普打“台湾牌”,本质是对华敲诈勒索的手段,是为特朗普的核心关切,即美国贸易平衡和国家利益问题服务的。

  在南海问题上,特朗普也遵循同样的逻辑。大国间冲突对抗不符合特朗普“美国优先”的现实主义国家利益,如他本人所说,他始终追求通过各种手段将自己保持在一个有优势的谈判地位,所寻求的是一种类似于“斗而不破”的微妙关系框架。尽管特朗普将极有可能继承幷部分调适拜登时代遗留的“印太”小多边同盟体系,但其或许更可能将这些同盟关系视作对华施压、讹诈的筹码,不难看出,这与拜登政府联合盟伴对华遏制、打压的“印太战略”思路其实存在本质区别。在这种思维影响下,拜登时代为拉拢菲律宾和其他东盟国家所许诺的一系列援助及投资项目也极有可能成为“特朗普2.0”压缩政府开支努力的目标,遭到缩减甚至变成“空头支票”。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特朗普在中国周边如台湾、南海等方向上,有着避免爆发直接冲突对抗的底线意识,但其幷不惮于发挥一切非战争形态的综合实力强化威慑,达到对华“以实力求和平”目的。加征关税、极限施压、地缘封锁、在多边机制中“去中国化”等都可能构成特朗普挑衅中国核心利益的举措,必将给中国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式现代化制造阻碍。

  三、“印太战略”的制约因素与中国应对

  (一)美国“印太战略”的制约因素

  一是“印太战略”违背地区民意,与求和平、促合作、谋发展的时代潮流背道而驰。“印太战略”聚焦大国竞争,企图通过对中国的全方位遏制,干扰、阻挠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达到护持美国单极霸权地位的目的。亚洲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经济发展,跟本地区国家谋求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促进彼此间合作的强烈愿望密不可分。中国一直致力于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全面参与区域合作,积极应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挑战,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亚太不懈努力。美国“印太战略”以遏制其他国家为主要目标,以零和思维打造排他性、对抗性小圈子,挑起军备竞赛,人为制造地区紧张局势,破坏亚洲国家间的合作和信任,不利于世界现代化和人类发展进步,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注定不得人心,惨淡收场。

  二是美国战略资源和协调能力有限,必受掣肘。美国实施“印太战略”,需要通过加强军队建设、强化海外军事部署构建对华威慑体系,也需要藉助对外援助、投资和让利拉拢他国共同构筑“小院高墙”。这些都会造成长期、巨额的经费开支,幷靡费美国巨量战略资源,对其形成沉重负担。同时,美国还面临战线过长、战略资源“捉襟见肘”的难题,尤其在中东和东欧地区深陷战略泥潭,极大耗费了美国的注意力。特朗普政府执政以来,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动作,试图在短期内从冲突中抽身,然而效果幷不明显,战事仍在持续,政治解决曙光难寻,必将在未来持续分散美国的战略资源。除此之外,美国执行“印太战略”还愈发面临内外协调能力不足的窘境。近年,美国政治极化严重,府院之争、党派恶斗、社会撕裂愈演愈烈,暴露国家治理能力不足,“民主灯塔”形象遭到质疑,与盟友国家间的沟通协调也更显迟滞。“特朗普2.0”的政治冲击无疑将更进一步加剧国内各系统间的矛盾斗争,幷更加深盟友国家对美国领导能力的质疑,这些因素都将影响“印太战略”的实施。

  三是地区内多数国家不愿被卷入大国竞争。随着美国“印太战略”的逐步施行,其地区政策中进攻性、对抗性一面不断加强;而其不断在地区内拉拢诱迫盟友伙伴共同围堵、遏制中国的行为,则让以东盟各国为代表的地区国家感受到越来越强的选边站队压力。东盟国家普遍对被迫在中美间“二选一”感到焦虑和抗拒,更不愿放任地区繁荣稳定和友好合作氛围被侵蚀。2024年,泰国总理佩通坦·钦那瓦(Paetongtarn Shinawatra)在东盟峰会上表示,东盟国家不应让这个地区卷入威胁其安全的地缘政治问题,成员国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强东盟共同体,避免成为任何外部强国的代理人。⑨2025年2月,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在吉隆坡出席会议时亦强调,东盟应将合作扩大到传统伙伴之外,但不会选边站队。⑩

  (二)中国应对方略

  一是坚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理念,深刻回答“人类向何处去”的世界之问、历史之问、时代之问,指明了人类社会共同发展、长治久安、文明互鉴的正确方向。十多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内涵不断深化拓展,形成了科学的思想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稳步推进,从双边到多边,从区域到全球,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丰硕成果。中国始终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而非一小部分国家为了根据自身利益解释和使用国际法、垄断国际规则和国际秩序的定义权所鼓吹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动辄声称维护“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用少数国家的“家法帮规”取代普遍接受的国际法则,幷将自身的意志和标准强加于别的国家,本质是强权政治的翻版。中国主张实现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旗帜鲜明反对“餐桌菜单论”,反对少数国家垄断国际事务,坚持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迈进。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二是坚持探寻中美两个大国正确相处之道。2024年11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致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的贺电中指出:“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一个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中美关系符合两国共同利益和国际社会期待。希望双方秉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加强对话沟通,妥善管控分歧,拓展互利合作,走出一条新时期中美正确相处之道,造福两国,惠及世界。”⑪这是中美建交多年的经验总结,为中美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11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利马会见美国总统拜登时指出。过去4年,中美关系虽然历经跌宕起伏,但在两国元首领航把舵下,开展了对话和合作,总体实现了稳定。习近平主席就中美关系发展阐明战略性、方向性、指导性意见,提出两国应该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明确中方在台湾问题、民主人权、道路制度、发展权利上的4条红线,建议双方共同树立正确认知、有效管控分歧、推进互利合作、承担大国责任、促进人文交流,让中美关系这座大厦既有穹顶,又有基座和支柱。习近平主席强调,推动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双方共同为中美关系这座大厦添砖加瓦。中方致力于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没有变,按照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处理中美关系的原则没有变,坚定维护自身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立场没有变,赓续中美人民传统友谊的愿望没有变。“四个没有变”充分表明中方对美国的政策一以贯之,愿意同美国新政府继续保持沟通、拓展合作、管控分歧,努力实现中美关系保持稳定,造福两国、惠及世界。⑫

  三是坚定推进亚太区域合作行稳致远。中国是亚太区域合作的动力源和推进器,始终视亚太地区的繁荣稳定为己任。2024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指出:“我们要团结协作,勇于担当,全面落实2040年布特拉加亚愿景,推动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努力开创亚太发展新时代。”⑬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从战略高度突出了开放融通、绿色创新、普惠包容及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就如何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深化亚太地区合作等问题阐明了中国主张,充分彰显了中国坚定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责任担当。中国是13个APEC经济体的最大贸易伙伴,对亚太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2%,带动了地区37.6%的货物贸易增长和44.6%的服务贸易增长。⑭中国坚定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积极推动建设中国—东盟自贸区,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共建“一带一路”,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推动亚太开放。正是地区国家顺应了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反对集团对抗和零和博弈,亚太才能创造举世瞩目的“亚太奇迹”,成为全球发展稳定之锚。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美战略博弈新形势下美国对华制裁演进态势及应对研究”(项目号:23BGJ070)研究成果。

  注释:

  ①中国青年网,美国2025财年国防预算重点投向哪里[EB/OL].2024年3月28日。

  ②Naval News.U.S.Army Deploys New Missile Launcher to the Philippines.2024年4月15日.https://www.navalnews.com/naval-news/2024/04/u-s-army-deploys-new-missile-launcher-to-the-philippines/

  ③中时新闻网,拜登19度对台军售,近3亿美元[EB/OL].2024年12月22日.https://www.chinatimes.com/cn/newspapers/20241222000381-260118?chdtv

  ④央广网,俄议员:朝鲜特种部队协助俄罗斯作战[EB/OL].2024年12月14日.https://military.cnr.cn/gj/20241214/t20241214_527009168.shtml

  ⑤南海战略态势感知.南海航行及飞越状况报告[EB/OL].2024年9月26日。

  ⑥ISEAS-Yus of Ishak Institute.The State of South east Asia 2024 Survey Report.2023年2月9日.https://www.iseas.edu.sg/wp-content/uploads/2025/07/The-State-of-SEA-2023-Final-Digital-V4-09-Feb-2023.pdf

  ⑦ISEAS-Yus of Ishak Institute.The State of South east Asia 2024 Survey Report.2024年4月2日.https://www.iseas.edu.sg/wp-content/uploads/2024/03/The-State-of-SEA-2024.pdf

  ⑧王栋、马涛,特朗普第二任期对华竞争战略前瞻[J].国际安全研究.2025(02):23-45。

  ⑨参考消息网,东盟各国:要团结发展,不要选边站队[EB/OL].2024年10月10日.https://world.cankaoxiaoxi.com/#/detailsPage/%20/d3d38661ad7e 46fb92e432d201699d5c/1/2024-10-10%2017:36?childrenAlias=undefined

  ⑩The Edge Malaysia.Asean must expand ties amid US-China trade war; Malaysia will not take sides—Anwar.2025年3月6日.https://theedgemalaysia.com/node/744599

  ⑪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习近平向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致贺电[EB/OL].2024年11月7日.https://www.mfa.gov.cn/web/zyxw/202412/t20241218_11497803.shtml

  ⑫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习近平同美国总统拜登在利马举行会晤[EB/OL].2024年11月17日.https://www.mfa.gov.cn/web/zyxw/202412/t20241218_11497766.shtml

  ⑬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习近平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幷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4年11月17日.https://www.mfa.gov.cn/web/zyxw/202412/t20241218_11497777.shtml

  ⑭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024年11月13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主持例行记者会[EB/OL].2024年11月13日.https://www.mfa.gov.cn/web/fyrbt_673021/202411/t20241113_11525589.shtml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5年5月号,总第329期,P98-104)   中评社╱题:论美国“印太战略”当前态势和未来走向 作者:钱宇明(北京),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和平与安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法学博士

  【摘要】“印太战略”由特朗普政府正式提出,幷经拜登政府继承发展。目的在于维持美国霸权优势、遏制中华民族复兴。拜登政府全方位推进“印太战略”落地发展,不断加强对华遏制和打压、推动中国周边环境向对美有利方向倾斜。2025年,特朗普重返白宫。在“特朗普2.0”时代,美国“印太战略”框架和其既有的对华战略竞争路线均将在特朗普强势个人色彩影响下出现新发展。预计特朗普政府将再次把经贸议题置于对华政策主线和核心地位,幷将在延续拜登政府对华遏制、打压和“脱钩断链”政策的同时,以极限施压讹诈推动中美贸易关系所谓的“再平衡”。总体上看,“特朗普2.0”续推“印太战略”,是逆时代潮流而动,不得人心,与盟友伙伴协调动作将面临更多困难,对华“关税战”必将得不偿失,企图遏制和打压中华民族复兴必不会得逞。中国将坚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坚持探寻中美两个大国正确相处之道,亦将坚持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周边国家携手推进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现代化,使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行稳致远。

  一、拜登执政时期的“印太战略”发展态势

  (一)美国持续筑牢战略威慑体系,大国矛盾冲突面显着抬升

  一是推动强化“印太”前沿军事部署。拜登政府执政时期,提出“一体化威慑”概念,幷持续注资推动“太平洋威慑倡议”(Pacific Deterrence Initiative)落实。该倡议提出美国在加强“印太”前沿军事存在的同时,要进一步提升与盟伴协同作战、情报共享及信息行动能力,增加联合军事演习、实验和创新项目,提升美国“印太”军事同盟体系的整体威慑力。2021-2025财年,“太平洋威慑倡议”的预算经费由22亿美元逐年增加为99亿美元。①此外,拜登政府加紧推动在中国周边军力部署、扩展军事基地建设、引进先进武器系统。尤其是在2023-2024年,拜登政府推动扩大了在菲律宾、澳大利亚、日本冲绳等地的军事存在;2024年4月15日,美国国防部宣布首次在菲律宾吕宋岛北部部署“堤丰”(Typhon)中程导弹发射系统,幷称这一举动具备“里程碑意义”。②

  二是联合盟友伙伴加力构建小多边同盟体系。2023年8月,美日韩三国领导人在戴维营举行会晤,就“加强三边磋商机制、强化安全协作、深化地区合作、加深经济技术合作”等四方面达成共识,表明美日韩同盟的机制化程度逐步加深。亲美西方的小马科斯政府上台后,拜登政府又推动美菲同盟迅速复苏、加力构建美日菲三边同盟。2024年4月至5月,美日菲首次领导人峰会和美日澳菲四国防长会议先后召开。至2024年底,一个以美国为中心,以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机制、美英澳新加“五眼联盟”和美日韩、美日菲等小多边同盟互相嵌套所组成的圈层式安全合作体系已基本成型。与此同时,拜登政府持续推动英法德等欧洲国家增强在“印太”的军事存在。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以来,美国更通过强行“捆绑”中俄、制造阵营对立的方式,推动对中俄“双遏制”战略,牵动北约亚太化进程。

  (二)美国对中国核心利益的挑衅不断突破下限

  一是加强对台海方向的直接军事威慑。近年来,美国在台海周边的军事部署和活动均有显着强化。加强了在冲绳、菲律宾和关岛等地的军事存在;美舰机穿行台湾海峡行动常态化,联合日本、法国、德国、加拿大等第三国军舰穿行次数明显增多;美国航母编队在台湾岛周边海域军事演习活动力度也逐步加强,传递出强烈的威慑信号。此外,拜登政府任内,美国对台军售的规模和金额达到新高峰,截至2024年12月已批准19次对台军售,内容涵盖武器、防卫物资、战术数据链系统、军事技能培训等多个领域。③此外,拜登政府时期,美国国会所通过的各财年《国防授权法案》也含有大量授权美国加深同台军事安全合作的内容,如帮助台民进党当局建立“地区应急储备库存”,以及扩大美台军事网络安全合作等。

  二是大力拉拢盟友介入台湾问题。拜登政府执政以来,美日之间就台海问题的安全对话和军事合作日益频繁。岸田文雄、麻生太郎、岸信夫等日本高层政要多次炒作渲染“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论调,明确表示将与美国合作加强对台海方向联合威慑。2024年3月,日本首度在冲绳部署反舰导弹。2024年6月,美日韩三国防长在香格里拉安全对话会期间会晤,幷在联合声明中作出涉台消极表态。澳大利亚莫里森和阿尔巴尼斯前后两届政府在台湾问题上也均表现出一定的参与意愿。2024年8月,美国与澳大利亚举行年度例行的外长与防长“2+2”会谈,双方称反对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幷将进一步深化拓展美澳军事同盟合作。英德法等美国的欧洲盟友围绕台海的军事合作也不断加强。2024年,英国宣布将与美日在亚太地区定期开展联合军事演习,幷将于2025年派出航母战斗群加强在“印太”地区威慑。

  三是发起涉台“认知战”,图谋获取台湾问题的叙事主导权、塑造台湾问题的“新国际认知”。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以来,拜登政府涉台认知战更加扩大强化。其拉拢盟友国家持续强化“民主”对抗“专制”错误叙事,强调台海和平对全球的“民主自由”“经贸繁荣”至关重要,试图预设“民主台湾”的“受害者”角色。同时,拜登政府还在持续掏空“一个中国”政策,其以“一法三报六保证”取代原有的“三报一法”的论述方式,将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架空”。拜登本人及高层官员多次公开发表“协防”台湾言论,试图传达美国坚定“护台”决心,表示美国正逐步放弃对台“战略模糊”政策,其对台安全保证逐步清晰化。最后,拜登政府不遗余力为台湾当局提供国际“生存空间”。其多次质疑中国政府对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的解释,认为该决议不应将台湾当局排除在联合国之外,幷多次联合盟友公开表示将支持台当局有意义地参与联合国体系和国际组织。同时,拜登政府还向仍与台湾保持“外交关系”的南太平洋岛国和中南美洲国家施压,阻挠其与中国大陆建复交进程。

  (三)域内热点问题持续发酵,地区安全紧张氛围不断加剧

  一是朝鲜半岛局势持续紧张,严重影响东北亚地区安全。美国长期以来对朝鲜实施高压政策。2022年初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以来,美国更利用韩日的“恐俄”“疑朝”心理,将对朝高压政策同对俄战略遏压进行捆绑,进一步加大对朝鲜极限施压和封锁、围堵力度,联合韩、日等国频繁在半岛周边举行军事演习,使朝鲜面临更大的安全威胁和生存压力,迫其展现强硬态度以谋自保。2024年1月,朝鲜调整对韩关系政策,宣称北南关系已经不再是同一民族之间的关系,而是敌对方、交战方,永远无法实现统一。4月,朝俄签订《俄罗斯与朝鲜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自2024年下半年开始,有多方消息称朝鲜已派遣士兵加入乌东武装冲突,俄罗斯国家杜马国防委员会成员科列斯尼克在采访中亦宣称朝鲜士兵参战一事属实④。上述情况表明朝鲜正愈发被卷入大国博弈和阵营对抗漩涡,半岛紧张局势螺旋上升的风险不可忽视。

  二是南海争端沉渣泛起,干扰地区合作及互信。近年来,美国顽固锚定对华战略竞争路线,愈发将南海问题视为对华遏制、打压的理想“抓手”。美国打着捍卫“航行自由”的旗号,不断强化对南海的军事介入,其军机、军舰针对中国的抵近侦察越来越具有进攻性。据《南海航行及飞越状况报告》统计,每年有约100架次的美军机逼近中国大陆及海南岛领空,最近处距中方划定领海基线已不足30海里。⑤此外,拜登政府执政以来,又再重提“南海仲裁”旧事,渲染炒作中国在南海采取“强迫性外交”。在美挑动、怂恿下,菲律宾小马科斯当局在南海展开强硬挑衅,其于2024年在黄岩岛、仙宾礁周边海域挑起新一轮对峙;幷执意通过所谓的“海洋区域法案”,将中国黄岩岛和南沙群岛大部分岛礁及相关海域非法纳入菲方海洋区域,妄图以国内立法形式固化“南海仲裁案”非法裁决。

  (四)地区国家选边站队压力持续加强,区域合作面临挑战

  拜登政府在“印太战略”下将东南亚视为与中国展开竞争的前沿区域,执政后对其施压、拉拢不断加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寻求与东盟国家关系的快速回温,其频繁派遣政府高官访问东盟国家,举行了四次美国—东盟领导人峰会,幷推动美国—东盟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表面看来,拜登政府执政时期的美国非常重视东盟的作用,但在实际行动中,拜登政府出于对华遏制、打压考虑,始终在域内强推各种排他性小多边同盟,意图将原有的区域政治生态和架构重塑为以美国为主导的格局,逐步淡化和边缘化东盟平台。美国所主推的“AUKUS”、“QUAD”及其延伸“QUAD+”主打泛安全化、泛意识形态化议程,对抗性、进攻性色彩浓厚,对东盟一直以来主推的“10+n”等一系列多边合作模式形成持续的干扰侵蚀,幷对东盟内部的团结共识产生了负面影响。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度东南亚态势报告》调查结果显示,82.6%的受访者表示东盟影响力逐渐减弱;73%的受访者担忧东盟沦为大国博弈竞技场;60.7%的受访者则认为东盟正变得越来越不团结。⑥《2024年度东南亚态势报告》则显示,约有40%的受访者不认为美国是可信任的合作伙伴和地区和平维护者,较2023年同一统计数字提升了8%;另有约35%的受访者持相反观点,但较2023年同一统计数字降低了12.3%。⑦侧面体现了东盟国家社会层面对美国在域内政策的怀疑和焦虑情绪正逐渐加强。

  二、“特朗普2.0”的对华政策和“印太战略”往何处去

  不同于拜登政府基于意识形态所推动的对华战略竞争,“特朗普2.0”在处理对华关系上更注重现实主义与实用主义。结合分析特朗普过往言行和共和党2024年竞选纲领,特朗普高度重视终结所谓美国被国际社会“占便宜”的现状,幷反复强调“减少贸易逆差”,在与中国有关的场合更多次提到重返“中美一阶段贸易协议”。或可说明“特朗普2.0”对华政策主线是“平衡”中美经贸关系,使其保持在稳定对美有利状态。⑧“特朗普2.0”在经贸科技领域和地缘战略层面的对华动作,可能都是服务于这一主线,充当对华极限施压、敲诈勒索工具之用的。

  (一)以对华“贸易平衡”为主线,重点强化对华经贸科技领域遏制、打压

  一是对华挥舞“关税”大棒。关税工具是特朗普再平衡贸易逆差、保护本国企业、迫使制造业回流的重要政策工具。特朗普一直认为,中国利用美国经济开展损害“公平和互惠贸易”的活动,如所谓“倾销”“强制技术转让”“关税壁垒”“产能过剩”“产业补贴”和“知识产权侵犯”等,令美国公司难以公平竞争,损害了美国公司的技术创新和美国工人的利益。当特朗普作为2024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时,就扬言要对中国出口美国的产品征收60%甚至更高关税。2024年12月4日,特朗普提名彼得·纳瓦罗(Peter Navarro)为白宫贸易和制造业高级顾问,纳瓦罗被认为是“特朗普1.0”对华贸易战的推动者,其笃信采取强硬的对华关税政策。2025年2月2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对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2月27日,特朗普再次宣布对中国商品继续加征10%关税,幷于3月4日生效。种种迹象表明,特朗普对华“关税战”已成山雨欲来之势。

  二是威胁取消中国的最惠国待遇。共和党2024年政纲提出,“将取消中国最惠国待遇,逐步淘汰进口的关键商品,幷且阻止中国购买美国地产和产业”。特朗普为兑现竞选诺言,以及将其作为对华贸易博弈的抓手,也会竭力推动取消中国最惠国待遇。2024年9月,汤姆·科顿、马尔科·鲁比奥等多名共和党议员联合发起了取消中国最惠国待遇的法案。2024年11月14日,美国众议院中国特别委员会主席约翰·穆勒纳尔又提出所谓《恢复贸易公平法案》,主张暂停对中国最惠国待遇。2025年2月底,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了《总统2025年贸易政策议程》文件,文件中强调,美国国会应根据政府建议,终止2000年授予中国的永久贸易最惠国待遇。

  三是进一步筑牢“小院高墙”,推动对华“脱钩断链”。“特朗普2.0”时代,出口管制作为美国遏制中国、维持霸权的重要工具将持续升级加码。特朗普第一任期大面积扩大对华技术出口限制、投资限制,幷对中国高附加值、高科技企业大肆打压、围剿,开启对华“全面脱钩”。拜登政府执政时期,将对华“全面脱钩”转变为“精准脱钩”,推动构筑“小院高墙”的出口管制政策,这实际上是对“特朗普1.0”既有路线的延续。可以预料“特朗普2.0”没有理由对此政策做大的转向,而是会继续加码,手段可能包括增列管制物项、延展管制环节、填补管制漏洞等,亦或将拉住盟友共同对华强化出口管制力度。从而逐步扩大和强化“小院高墙”,从事实上推动“精准脱钩”再次向“全面脱钩”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