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山:北约峰会不提以色列 欧美最大矛盾

中山大学政治研究所教授刘正山。(中评社 蒋继平摄)

  中评社高雄7月16日电(记者 蒋继平)在美国华府举行的北约75周年峰会11日落幕。中山大学政治研究所教授刘正山接受中评社访问时分析,这场北约峰会是美国总统拜登准备的大秀,塑造可持续领导北约,但因失言被媒体毁掉,13日发生美国共和党总统参选人特朗普遭枪击后更无胜选机会,光环尽失。但两大区域战争,却不提以哈战争,除避重就轻,挺不挺以色列也是美欧之间最大的矛盾,这是一道北约的裂缝,中、俄会有施力空间,若美国真的换人执政,以色列与特朗普的关系如何也是很大的疑问。

  刘正山,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政治理论组学士、美国堪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Kansas)政治学硕、博士。现为中山大学政治研究所教授,研究领域为政治学方法论、比较政治、民意与选举行为。

  北约75周年峰会11日在华府落幕,美、欧等三十二个会员国及日、韩、纽、澳与会并发表联合声明,除了剑指俄罗斯,还直指中国持续对欧洲安全构成系统性挑战。不过,拜登最后一天出现多次口误,把乌克兰总统泽伦斯基叫成俄罗斯总统普丁,随后又在闭幕记者会上,把副总统贺锦丽说成了对手特朗普,变成外界关注焦点。

  刘正山表示,这场北约峰会原本是拜登的大秀,代表世界的领袖美国集结伙伴国家来反俄,也意谓着反中,一定支持乌克兰,所有联盟伙伴能找的都找了。原本在塑造拜登的形象可持续领导北约,但是因为失言关系毁在记者手里,变成一般民众心中不认为拜登可以领导,但世界各国又想要在既有秩序利益还是得说好话,基本上就很尴尬。

  刘正山认为,其实维护世界秩序是不是只能剑指俄国?这是把球做小了,但也说不出更宏大的东西,譬如消弭区域战争,如何让世界更和平等等。挺乌克兰涉及到军费,昭告全世界美国愿意出钱,美国意志没有消退。而欧洲也需要这笔钱,因为欧洲自己负担不了,而效果张力仅止于此,北约目前没有太大议题,就靠美国独撑。

  刘正山指出,枪击案发生后拜登在北约峰会的光环全部消失,因为选情不利,不管如何树立领导威信,最后都会输,这种情况会让欧洲盟友处在“不管开不开会,都要重新计算”,也就是要做好美国领导人“换人的准备”。媒体就报导匈牙利民族主义总理奥班(Viktor Orban)北约峰会后又去见特朗普,可见都在盘算,鸡蛋不要都放同一个篮子里。

  刘正山表示,北约最大问题还是这些联盟对于以色列、哈马斯现在的交战,态度并不一致导致内部不协调的问题,譬如北约成员国挪威就承认巴勒斯坦。目前世界上两个主要区域战争,俄乌战争、以哈战争,一个看似团结,一个内部还没有讲清楚,以色列仍是一个北约的矛盾点。但这次北约峰会就没有谈到以色列,这是避重就轻的做法。

  刘正山表示,两大区域战争只谈乌克兰不谈以色列,是因为拜登还要选举,选择性的呈现给各国领袖们看的布局。以色列没有要停火,都是被国际社会拉着,以色列联合国大使不仅对联合国所做的决议都不买单,还得罪一轮,在联合国没有朋友,外交处境非常孤立,只靠美国、靠拜登,之后以色列与特朗普的关系如何,这是很大的疑问。

  刘正山表示,美国基本上是挺以色列的声音远大于哈马斯,所以现在的尴尬,就在欧洲与美国的立场可能会在以色列这件事上出现变化,因为欧洲人道主义比较强,没有先决条件非挺以色列优先不可的问题,且欧洲对于美国只能有一种决定也是有意见的,会不会被见缝插针是有可能的,中、俄显然会施力,因为是一道北约里面的裂缝。

  刘正山表示,枪击案后国际社会关注美国能不能稳住民主世界的领袖的角色,欧洲生命线与美相连最担忧,非洲早就冷眼旁观,中东更往东方靠,东南亚本来就两边看两边押宝,地缘关系若美国使不上力就往东边靠,东南亚是微妙的角色。领土争议问题并非想完全靠往东方,但美国给不给力就是担忧之处,没有东南亚国家想要立刻展现立场。

中山大学政治研究所教授刘正山。(中评社 蒋继平摄)

  中评社高雄7月16日电(记者 蒋继平)在美国华府举行的北约75周年峰会11日落幕。中山大学政治研究所教授刘正山接受中评社访问时分析,这场北约峰会是美国总统拜登准备的大秀,塑造可持续领导北约,但因失言被媒体毁掉,13日发生美国共和党总统参选人特朗普遭枪击后更无胜选机会,光环尽失。但两大区域战争,却不提以哈战争,除避重就轻,挺不挺以色列也是美欧之间最大的矛盾,这是一道北约的裂缝,中、俄会有施力空间,若美国真的换人执政,以色列与特朗普的关系如何也是很大的疑问。

  刘正山,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政治理论组学士、美国堪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Kansas)政治学硕、博士。现为中山大学政治研究所教授,研究领域为政治学方法论、比较政治、民意与选举行为。

  北约75周年峰会11日在华府落幕,美、欧等三十二个会员国及日、韩、纽、澳与会并发表联合声明,除了剑指俄罗斯,还直指中国持续对欧洲安全构成系统性挑战。不过,拜登最后一天出现多次口误,把乌克兰总统泽伦斯基叫成俄罗斯总统普丁,随后又在闭幕记者会上,把副总统贺锦丽说成了对手特朗普,变成外界关注焦点。

  刘正山表示,这场北约峰会原本是拜登的大秀,代表世界的领袖美国集结伙伴国家来反俄,也意谓着反中,一定支持乌克兰,所有联盟伙伴能找的都找了。原本在塑造拜登的形象可持续领导北约,但是因为失言关系毁在记者手里,变成一般民众心中不认为拜登可以领导,但世界各国又想要在既有秩序利益还是得说好话,基本上就很尴尬。

  刘正山认为,其实维护世界秩序是不是只能剑指俄国?这是把球做小了,但也说不出更宏大的东西,譬如消弭区域战争,如何让世界更和平等等。挺乌克兰涉及到军费,昭告全世界美国愿意出钱,美国意志没有消退。而欧洲也需要这笔钱,因为欧洲自己负担不了,而效果张力仅止于此,北约目前没有太大议题,就靠美国独撑。

  刘正山指出,枪击案发生后拜登在北约峰会的光环全部消失,因为选情不利,不管如何树立领导威信,最后都会输,这种情况会让欧洲盟友处在“不管开不开会,都要重新计算”,也就是要做好美国领导人“换人的准备”。媒体就报导匈牙利民族主义总理奥班(Viktor Orban)北约峰会后又去见特朗普,可见都在盘算,鸡蛋不要都放同一个篮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