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外扩亚洲?蔡东杰:各有盘算乏实质效益
中评社台中7月12日电(记者 方敬为)北约峰会9日至11日在美国举行,本届联合宣言首度加入日、韩、澳、纽等印太4国,被解读在剑指中国,中兴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特聘教授蔡东杰接受中评社访问表示,北约确实有外扩亚洲的形势,中国面临威胁感,必然有所反应,短期内会导致印太区域的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只是相关同盟扩张事实上涉及各方多重利益,并不稳定,实质效益有待观察。
蔡东杰,政治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任中兴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前瞻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政治研究所终身特聘教授、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日韩总合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并担任中华当代两岸学术交流协会理事长等职。
北约峰会7月9日至11日在美国举行,联合宣言并首度加入日本、韩国、澳洲、纽西兰等印太国家,宣言直指,俄罗斯和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让人深感担忧”,并称中国已成为俄乌战争的“决定性推动者”。声明也承诺支持乌克兰实现欧洲与大西洋一体化,包括加入北约,乌克兰的入盟已在“不可逆转的道路上”。
对于北约外扩亚洲的影响,蔡东杰表示,实质效益有待观察,因为北约要扩及亚洲,有许多内部矛盾问题需要解决,加上各方盘算不一,可能不如想像中来得稳固。首先从美国的盘算来看,由于美国在整个欧、亚的地缘战略布局中,欧洲方面主要是透过北约大同盟的形势经营,在亚洲则采取辐轴体系,例如美日、美韩、美台或者美菲等,透过不同的双边关系做串联。
换言之,蔡东杰说,美国在地缘战略上长期处于重欧洲的状态,过去因为将主要的威胁设定为俄国,因此在欧洲采取战略团结度更强的结盟体系,东线对美国而言原来是“次要防线”,投注力量相对较少,美国东线若要主导大同盟,要付出的成本相对较多,就好比北约的团结度对美国而言非常大,然而美国投入的资源也非常多。
蔡东杰说,如果美国将东线战略比照过去应对俄国的方式,必须在亚洲地区组织大同盟因应新的战略方向,问题在于,美国当前的能力是否允许在东线再次成立大型的战略同盟?看起来有些困难,除非美国愿意减少在北约的资源投入,但美国已在北约投入太多,难以放弃其既得利益。
他提到,当美国不愿减持在北约的主导权,就不容易腾出余裕在亚洲成立大型同盟,所以,对美国来说,最好的方式仍以经营北约为主,并将一部分北约的力量延伸到东线,美国就可以突破两难,这是折中的办法。
不过,蔡东杰认为,该办法说来容易,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毕竟欧洲与东亚的地缘距离很遥远,只能把东亚国家叫到北约开会,但北约的战略力量要实质延伸到东亚,确有相当程度的挑战,想像中可以自我满足,但实务上是很大的问题,北约的战略力量具体上要如何投射到亚洲?有很多困难待突破,所以北约囊括到亚洲,某方面而言是美国“鸵鸟式”的观点。
从欧洲的盘算来看,蔡东杰说,最近可以发现,很多欧洲国家开始对亚洲有兴趣,可是出发点与美国不同。虽然近年欧洲也有地缘政治风险的意识,但坦白说,欧洲与中国的地理位置距离遥远,因此所谓“中国威胁论”对欧洲很难成为真正的议题。
蔡东杰说,对欧洲国家而言,表面上是呼应在北约大同盟战略方向,实际上与美国着眼的是不同利益,美国要维护自身利益,要利用北约制衡中国,欧洲也是想寻求自我利益,但目标不是中国,而是如果美国撤退,填补权力真空的想定,因此同意将北约的力量延伸到亚洲。
蔡东杰进一步指出,日本和韩国的角度又不一样,中国对美国来说是“战略威胁”,比较偏政治性质,而日韩与中国存在密切的临界性,当中国崛起,对日韩而言就是实质威胁。美国将中国视为威胁是基于霸权主义,今天可以将中国视为威胁,可能明天又会是不同的想定。而日、韩无法撤退,因为日韩的威胁感是地缘邻接之下的必然威胁,两者性质不同。
他提到,从2012以来,美国一直强调要重返亚洲,但实质投入的资源却有限,因此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也会恐慌,美国总是拉着日韩与中国对抗,却没有真正给予支持,日、韩面对中国的战略压力,会希望在美国之外寻找另一个取暖的地方,也就是北约外扩亚洲。
蔡东杰表示,所以北约外扩到亚洲,其实是各方考虑自身利益的产物,是多重以利益导向的结果,这个过程中看似同盟会变大,但由于内部有很复杂的矛盾与利益纠葛。
当然,他指出,北约在形势上确实在扩张中,不止在欧洲东扩,甚至外扩到东亚,以料敌从宽的角度来看,中国必然将其视为威胁。即使这个同盟本身并不稳定,但对中国而言仍不可不慎,所以亚洲区域相关敌对性的互动在短期内肯定会升温。长期而言,仍要看扩大的同盟框架能否有真正且实质的连续性,或许北约外扩亚洲并未如预期般的有实质效益,或者内部矛盾问题无法和谐,对亚洲区域的影响程度或许就不会太过显着。
中评社台中7月12日电(记者 方敬为)北约峰会9日至11日在美国举行,本届联合宣言首度加入日、韩、澳、纽等印太4国,被解读在剑指中国,中兴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特聘教授蔡东杰接受中评社访问表示,北约确实有外扩亚洲的形势,中国面临威胁感,必然有所反应,短期内会导致印太区域的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只是相关同盟扩张事实上涉及各方多重利益,并不稳定,实质效益有待观察。
蔡东杰,政治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任中兴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前瞻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政治研究所终身特聘教授、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日韩总合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并担任中华当代两岸学术交流协会理事长等职。
北约峰会7月9日至11日在美国举行,联合宣言并首度加入日本、韩国、澳洲、纽西兰等印太国家,宣言直指,俄罗斯和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让人深感担忧”,并称中国已成为俄乌战争的“决定性推动者”。声明也承诺支持乌克兰实现欧洲与大西洋一体化,包括加入北约,乌克兰的入盟已在“不可逆转的道路上”。
对于北约外扩亚洲的影响,蔡东杰表示,实质效益有待观察,因为北约要扩及亚洲,有许多内部矛盾问题需要解决,加上各方盘算不一,可能不如想像中来得稳固。首先从美国的盘算来看,由于美国在整个欧、亚的地缘战略布局中,欧洲方面主要是透过北约大同盟的形势经营,在亚洲则采取辐轴体系,例如美日、美韩、美台或者美菲等,透过不同的双边关系做串联。
换言之,蔡东杰说,美国在地缘战略上长期处于重欧洲的状态,过去因为将主要的威胁设定为俄国,因此在欧洲采取战略团结度更强的结盟体系,东线对美国而言原来是“次要防线”,投注力量相对较少,美国东线若要主导大同盟,要付出的成本相对较多,就好比北约的团结度对美国而言非常大,然而美国投入的资源也非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