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青内蒙行:绿色畜产品突破对传统牧业认知

台青一行参观巴拉嘎尔高勒绿色畜产品产业园(中评社 袁晓麦摄)

  中评社锡林浩特7月8日电(记者袁晓麦)7月7日,由北京市台办、内蒙古自治区台办联合主办的“2024台湾青年边疆行”参访团一行抵达西乌旗巴拉嘎尔高勒绿色畜产品产业园,感受内蒙古民族特色产业发展的新面貌。

  参访团刚一到达,就被园区内繁忙而有序的景象所吸引。据介绍,巴拉嘎尔高勒绿色畜产品产业园是2015年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自治区级物流园区,坐落在巴拉嘎尔高勒镇北侧,距旗政府所在地仅3.5公里。园区投资近1.3亿元人民币,修建了“3横5纵”长达9369米的道路和配套管网,为畜产品深加工全产业链的运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保障。

  台青王志恩向中评社记者表示:“这里的布局和管理让我印象深刻。原来内蒙古的奶酪、酸奶这些畜产品的加工过程已经非常现代化了,制作车间也很整洁卫生,这一点突破了我对传统牧业的认知。”

  园区负责人阿丽玛女士向参访团介绍时表示,巴拉嘎尔高勒绿色畜产品产业园致力于打造‘绿色园区+绿色产业+双创示范+旅游园区’的复合模式,充分利用西乌旗及其周边的特色资源,支持本土企业发展,推动城镇产城融合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全盟最具活力、规模和竞争力的绿色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园。”她说道。

  随着参观的深入,台湾青年们逐一探访了园区内的各个功能区。在畜产品加工区,他们见证了奶酪、酸奶等奶制品的现代化加工过程,从原料筛选到成品包装,每个环节都严格遵循绿色生产标准,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也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尊重。

  参访团成员、海峡两岸公共事务协会会长邓哲伟向中评社记者表示,这个绿色畜产品产业园区成功地将当地蒙古文化与产品相结合,尤其是新鲜的奶制品,非常吸引游客并促进即时消费。他认为,这种将地方资源转化为特色产业,并通过政府支持和商业化运作模式使其壮大的做法,对台湾的产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我认为台湾是可以借鉴这一经验,发掘各乡村的独特性,发展相应产业,以吸引和留住本地人才,这样才能推动地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他最后说道。

园区负责人阿丽玛女士向参访团介绍产业园发展现状(中评社 袁晓麦摄)

  此外,园区内的巴音乌拉一站式购物广场也让参访团成员逛得不亦乐乎。走入商场内,回味香醇的草原奶酪、手工编织的蒙古帽、精美的蒙古银饰、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让台湾青年们目不暇接。来自台湾的吴芃霆律师在这里购买了多件奶制品特产,准备带回家和家人分享,他感叹,“能够直接从产地买到这么地道的东西,真的很棒。”

  据悉,台湾青年边疆行活动旨在邀请台湾青年实地感受祖国边疆地带的发展成就和民族风情,加强两岸青年交流。在为期五天的参访过程中,台湾青年们还将深入锡林郭勒盟各地,参观体验内蒙古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发展新貌,用脚步丈量边疆,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巴拉噶尔高勒绿色畜产品产业园的生产车间(中评社 袁晓麦摄)

台青参观畜产品生产车间环境(中评社 袁晓麦摄)

台青们品尝园区内的招牌产品,如酸奶、奶酪等(中评社 袁晓麦摄)

园区内生产的奶酪块、奶贝等(中评社 袁晓麦摄)

有台青好奇奶味儿十足的奶酪是如何制作出来的(中评社 袁晓麦摄)

有台青表示今后要和园区负责人继续订购内蒙古奶制品(中评社 袁晓麦摄)

参访团一行来到园区内的巴音乌拉一站式购物广场(中评社 袁晓麦摄)

台青试戴手工制作的蘑蒙古帽(中评社 袁晓麦摄)

台青购买了一袋奶制品特产(中评社 袁晓麦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