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对抗性外交” 假“保护”真“搵笨”

  中评社北京8月8日电/据香港文汇网报导,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窜访中国台湾地区严重冲击中美关系,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柯比却据此扬言,美国会采取措施“保护亚太盟友”。只是美国近年名为“保护”的外交政策,实则多是以威逼利诱手段,将别国拉到同一阵线,以期围堵对手的“对抗性外交”。多间美媒近日坦言,美国谋求推动国际社会孤立中国和俄罗斯早已行不通,更多国家都已认清美国此举只为满足自身利益,表明不会在中美之间选边站。

  美国今年以来不断施压其他国家,胁迫其紧跟着美国走。在俄乌冲突发生后,今年4月美方官员便多次点名印度,警告若与俄罗斯保持友好合作,将有“严重后果”。此外,美国副国务卿舍曼近日出访太平洋岛国所罗门群岛,试图在此前甚少关注的南太平洋地区增加影响力。美国商务部副部长埃斯特维斯上月更扬言,美国与37个盟国联手实施对俄出口限制,就是“应对‘中国威胁’的新体系蓝图”。

  外交政策轻视 “盟友”回报少

  然而美国只顾自身利益,被美国拉拢的国家,真正回报寥寥无几。就在5月美国—东盟特别峰会上,美国高调宣布双方将关系提升至“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但美国向东盟国家的拨款仅1.5亿美元(约11.7亿港元)。美国推出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同样尝试拉拢印太地区国家,但美方却拒绝降低关税及开放国内市场,多数东南亚国家自然是保持观望态度。

  纵观上述举动,不难看出美国外交政策对发展中国家的轻视。彭博通讯社指出,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今日到访非洲,旨在施加地缘政治影响力,与中俄抗衡。但过去多年间,中国都与非洲国家定期举行中非合作论坛,尤其中国对待非洲国家一视同仁,“美国则从未做到这一点。”

  《纽约时报》也分析称,尽管美国多次宣称“支持亚洲伙伴”,但东南亚国家对美国仍是充满疑虑,不论是对于美国可能提出驻军、允许海军进入还是部署长程导弹的要求,都持保留态度。

  中国助发展基建方案受多国欢迎

  美国的外交手段如今屡屡碰壁其实并不意外。印尼作为今年二十国集团(G20)轮任主席国,便坚持不结盟立场,并继续与中国签署投资协议。印度总理莫迪也在7月与俄罗斯总统普京通电,磋商双边贸易事宜。南非和土耳其都批评美国制裁波及多国经济,作为美国盟友的沙特阿拉伯更表明,沙特与中国同样维持良好关系,不必在中国和美国之间二选一。

  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全球传播教授列普尼科娃表示,美国总统拜登邀请非洲领导人12月赴美出席峰会,还不忘宣称要加强“对民主和人权的承诺”。相较美国只顾藉机宣传自身外交主张,中国关注的教育、就业、科技进步和消除贫困问题,显然更符合发展中国家的真正需求。

  列普尼科娃强调,中国以增加投资、发展基建等协助他国提振经济的方案,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多国都受到欢迎,这也让发展中国家态度更加坚定,“除非你能提供非常重要的东西,否则大家不会轻易改变立场。”   打造“友岸外包供应链”排挤中国 学者泼冷水

  美国参议院民主党人近日就一项税收、能源和气候法案达成共识,法案还提出“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策略,旨在建立只由地缘政治盟友组成的供应链,企图将中国等对手排除在外。不过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贝蒂提醒,出于政治利益建立供应链与市场原则不符,反而会适得其反,盟友之间或因利益分配不均产生分歧,民众也要被迫承受更高的物价。

  欧盟拒遵循美提议

  贝蒂直言,中国是全球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新兴市场还是发达国家,都有多国大量融入中国的供应网络。美国的“友岸外包”供应链并不容易拉拢其他国家加入,原因是这些国家要冒着供应链随时因美国政局变化出现波动的风险,并要承受与中国“脱钩”的后果,欧盟便拒绝遵循美国提议,未有全面禁止中国电讯商华为参与5G网络建设。

  贝蒂还提到,企业总是会主动寻找最廉价商品来源,美国与盟友强加进出口限制,只会让“友岸外包”供应链难以灵活运作,产品可能因此变得更昂贵。要说服消费者只为规避有争议的政治风险,就要购买更昂贵的商品,自然难以做到。

  贝蒂也强调,从商品生产到物流运输,多种因素都会影响供应链,绝非政府出于政治目的就能强行变更。若当局费时费力重建供应链,却难以顺畅运作,势难发挥成效。

  美“胁迫外交”碰壁 荷企拒“技术封锁”中国晶片业

  美国近年多次设法拉拢盟友,打压中国晶片等高科技产业发展。美国政府据报上月向荷兰施压,要求荷兰光刻机巨擘阿斯麦公司禁止向中国出口光刻机,但最终被拒绝。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当时便指出,这是美国倚仗技术霸权搞“胁迫外交”的又一例证。

  光刻机是生产晶片的关键设备,阿斯麦公司出产全球最先进的光刻机,制成晶片精度可达纳米级别。美国扩大对中国半导体实施禁令后,除美国企业外,还要求其他国家主要晶片设备商跟从。阿斯麦公司对美国此举非常不满,执行总裁文宁克便表示,“我认为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国是半导体行业重要参与者,尤其在成熟制程和主流半导体领域,中国也是全球市场的重要供应商,我们必须谨慎行事。”

  阿斯麦公司也在披露财务报告时警告称,若美国迫使其停止向中国销售光刻机,全球半导体供应链都有中断风险。有分析指出,中国近年在晶片领域技术发展迅速,美国若只顾打压竞争对手,各国未来都会投入独立研究,“技术封锁”料将难以见效。

  施压迫紧跟对俄制裁令 美官员警告“惩罚”非洲国家

  美国在外交上经常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向发展中国家施压,美国驻联合国大使格林菲尔德上周出访非洲,声称要为当地粮食安全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然而她却公然警告非洲各国不得违反美国对俄罗斯的制裁令,不可向俄购买粮食化肥以外的任何商品,否则可能“遭受惩罚”。

  格林菲尔德出访乌干达时表示,非洲各国可以购买俄罗斯农产品,包括化肥和小麦,但她直言“若有国家拟与俄国在其他方面进行接触,这些国家就是违反制裁令,我们告诫各国不要这么做。”格林菲尔德提及的对俄制裁,显然是美国最关注的俄石油。然而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全球粮价与能源价格均飙升,贫穷的非洲国家根本难以负担,数百万民众因此受苦。《纽约时报》便指出,许多非洲国家估计宁可“受罚”,也要购买俄石油。

  许多非洲国家显然对格林菲尔德的威胁不买账,乌干达总统穆塞维尼便表示,非洲是地缘冲突和制裁的受害者,“如果他们(指美国)真的要帮助非洲,就应该考虑在一场我们没有参与的战事中,让我们免受制裁影响。”   中评社北京8月8日电/据香港文汇网报导,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窜访中国台湾地区严重冲击中美关系,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柯比却据此扬言,美国会采取措施“保护亚太盟友”。只是美国近年名为“保护”的外交政策,实则多是以威逼利诱手段,将别国拉到同一阵线,以期围堵对手的“对抗性外交”。多间美媒近日坦言,美国谋求推动国际社会孤立中国和俄罗斯早已行不通,更多国家都已认清美国此举只为满足自身利益,表明不会在中美之间选边站。

  美国今年以来不断施压其他国家,胁迫其紧跟着美国走。在俄乌冲突发生后,今年4月美方官员便多次点名印度,警告若与俄罗斯保持友好合作,将有“严重后果”。此外,美国副国务卿舍曼近日出访太平洋岛国所罗门群岛,试图在此前甚少关注的南太平洋地区增加影响力。美国商务部副部长埃斯特维斯上月更扬言,美国与37个盟国联手实施对俄出口限制,就是“应对‘中国威胁’的新体系蓝图”。

  外交政策轻视 “盟友”回报少

  然而美国只顾自身利益,被美国拉拢的国家,真正回报寥寥无几。就在5月美国—东盟特别峰会上,美国高调宣布双方将关系提升至“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但美国向东盟国家的拨款仅1.5亿美元(约11.7亿港元)。美国推出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同样尝试拉拢印太地区国家,但美方却拒绝降低关税及开放国内市场,多数东南亚国家自然是保持观望态度。

  纵观上述举动,不难看出美国外交政策对发展中国家的轻视。彭博通讯社指出,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今日到访非洲,旨在施加地缘政治影响力,与中俄抗衡。但过去多年间,中国都与非洲国家定期举行中非合作论坛,尤其中国对待非洲国家一视同仁,“美国则从未做到这一点。”

  《纽约时报》也分析称,尽管美国多次宣称“支持亚洲伙伴”,但东南亚国家对美国仍是充满疑虑,不论是对于美国可能提出驻军、允许海军进入还是部署长程导弹的要求,都持保留态度。

  中国助发展基建方案受多国欢迎

  美国的外交手段如今屡屡碰壁其实并不意外。印尼作为今年二十国集团(G20)轮任主席国,便坚持不结盟立场,并继续与中国签署投资协议。印度总理莫迪也在7月与俄罗斯总统普京通电,磋商双边贸易事宜。南非和土耳其都批评美国制裁波及多国经济,作为美国盟友的沙特阿拉伯更表明,沙特与中国同样维持良好关系,不必在中国和美国之间二选一。

  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全球传播教授列普尼科娃表示,美国总统拜登邀请非洲领导人12月赴美出席峰会,还不忘宣称要加强“对民主和人权的承诺”。相较美国只顾藉机宣传自身外交主张,中国关注的教育、就业、科技进步和消除贫困问题,显然更符合发展中国家的真正需求。

  列普尼科娃强调,中国以增加投资、发展基建等协助他国提振经济的方案,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多国都受到欢迎,这也让发展中国家态度更加坚定,“除非你能提供非常重要的东西,否则大家不会轻易改变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