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专家:大陆对台更合理是不战而胜
中评社华盛顿2月19日电(记者 余东晖)美国军事战略专家欧汉龙(Michael O'Hanlon)相信,中国大陆目前并不想对台动武,而只是想在台湾产生对统一的迫切感。他对中评社表示,对于北京而言,更加合乎逻辑的方式是,不断增强理论上的能力,试图改变台湾人民的心理,最后达成北京不需打仗便得到想要的协议,亦即孙子所说的“不战而胜”。
布鲁金斯学会外交政策研究主任、高级研究员欧汉龙最近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谈及中国领导人新年对台讲话是否意味着大陆对台动武紧迫性增强时作上述分析。
专长于美国国防战略、武力使用、国家安全政策等方面研究的欧汉龙最新出版有《钓鱼岛悖论:为有限利益而冒大国战争风险》。2014年他与前副国务卿斯坦伯格合作出版的《战略再保证与决心:二十一世纪美中关系》提出建议,美中两国要相互展示对于台湾的克制--中国大陆缩减直接针对台湾的导弹部署和其它军力,伴随着美国对台军售的适当调整。
欧汉龙预期,今年人们不会看到中国大陆对台动武,但更多地谈论大陆将如何对台动武更有可能,那样会产生一种施压的杠杆。他认为,中国大陆真想要的并非动武,因为战争的情形和目前解放军所拥有的选项并非很吸引人。他指出,要想真正赢得战争,征服并且拿下台湾,解放军必须实地攻占台湾,这在现代战争中并不容易。对于中国大陆而言,更加务实的作战方式是海军战和网络战,但即便如此,发出敌对讯息可能危及台湾人民的生活。如果北京的目标是统治台湾,使之成为统一国家的一部分,使之成为有效经济的一部分,就不会想产生敌对。
“作为孙子的学生,在此行动更加合理的方式提醒我们,他们不断增强理论上的能力,试图改变(台湾人民)心理,达到一个他们不需要打仗便能得到他们想要的协议的地步。那是孙子一直说的。”欧汉龙说道。欧汉龙指的是中国古代军事战略家孙子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亦即“不战而胜”。
至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新年对台讲话是否意味着北京统一台湾的紧迫感增强了,欧汉龙认为,道理跟预测是否动武是一样的。他分析,这个讲话是想产生一种迫切感(imminence)、一种预感(foreboding),而又不推得太远,因为两岸之间仍有许多经济接触,北京也不想因动武招来制裁,但他们是想让台湾人民觉得有点紧张,同时又考虑提供类似香港的解决方案。他说,这是一种比赛(game),但远不是一种战争的准备。
曾任《华盛顿邮报》驻北京分社社长的美中问题专家潘文(John Pomfret)18日在《华盛顿邮报》发表专栏文章指出,在台湾人准备大选还有不到一年的时候,台湾看似更可能冒险重新扮演美中关系引爆点的传统角色。
潘文提到了三方面的因素:在美国,国会参议员呼吁众议长佩洛西邀请蔡英文到美国会演讲,华府对台支持度处于1979年“台湾关系法”通过以来的最高点;在台湾,极端势力对蔡英文的立场感到恼怒,“喜乐岛联盟”正在推动“台独公投”;在大陆,分析家对统一台湾的前景感到悲观,北京领导人更加急切,有强硬派已建议政府效仿美国对待委内瑞拉的做法,承认支持统一目标的候选人为下届台湾领导人。
潘文说:“无论如何,台湾在美中之间休眠多年的问题回来了。”
中评社华盛顿2月19日电(记者 余东晖)美国军事战略专家欧汉龙(Michael O'Hanlon)相信,中国大陆目前并不想对台动武,而只是想在台湾产生对统一的迫切感。他对中评社表示,对于北京而言,更加合乎逻辑的方式是,不断增强理论上的能力,试图改变台湾人民的心理,最后达成北京不需打仗便得到想要的协议,亦即孙子所说的“不战而胜”。
布鲁金斯学会外交政策研究主任、高级研究员欧汉龙最近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谈及中国领导人新年对台讲话是否意味着大陆对台动武紧迫性增强时作上述分析。
专长于美国国防战略、武力使用、国家安全政策等方面研究的欧汉龙最新出版有《钓鱼岛悖论:为有限利益而冒大国战争风险》。2014年他与前副国务卿斯坦伯格合作出版的《战略再保证与决心:二十一世纪美中关系》提出建议,美中两国要相互展示对于台湾的克制--中国大陆缩减直接针对台湾的导弹部署和其它军力,伴随着美国对台军售的适当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