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观察:港区代表委员建议提案聚焦大湾区

(民建联图片)

  中评社香港3月2日电(记者卢哲)全国两会即将召开,来自香港的全国人大代表及全国政协委员在2月陆续公布了本次两会关注的议题,及准备提交的建议、提案。笔者观察,纵观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政党及商界背景的代表委员的议题内容,可以看到“粤港澳大湾区”可谓其中最瞩目的关键词。代表委员从宏观建设及民生细节上对大湾区建设提出了看法。

  两会开幕前夕,涵盖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的香港主要政党民建联、工联会及经民联,以及具有商界代表性的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厂商会),都公布了相关成员计划提交的建议和提案。

  民建联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今年将提交超过40项建议和提案,多项有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其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李慧琼表示,香港凭着“一国两制”优势,可以利用好河套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助力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健康中国建设。要吸引更多的国际药企在河套落户,解决生物样本跨境问题是关键。她提出,希望中央相关部门支持批准内地的科研及临床试验采集的生物样本及相关资料可进人河套香港园区。为此提出了《关于允许香港与内地共同合作生产血浆制品的建议》和《关于采用香港真实世界研究数据优化港澳药械通的建议》。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黄英豪提出《关于争取中央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走向世界之中医药产业的建议》,他表示,近年来,国家将中医药文化“走出去”摆在重要位置,建议中央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充分运用港澳“一国两制”以及联通海外的独特优势,加上香港中药材标准计划﹑中药检测能力得到了国际的认可﹑加上大学科研有所突破等优势,整合大湾区内年总产值超过600亿元人民币的中医药产发展,支持以香港为核心﹐构建面向世界的中医药产业的“学﹑研﹑产﹑销”体系﹐并以此为主要窗口﹐将中医中药全面推向世界。他建议在大湾区的中心城市成立“大湾区中医药学研究中心”,依托区内重点大学的科研能力,提升中药及中药的研发指向性,提升中药新药研发的临床速度,降低商业转化成本,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医药高地的影响力,夯实中药和中药保健品的走出去的基础。

(经民联图片)

  全国政协委员吕坚提出《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跨境低空经济的建议》以试点探索深港低空融合发展管理机制。建议空管、民航等部门在大湾区合适的地方,如前海合作区开展试点,推进低空空域开放,探索建立军地民低空运行协同管理机制,将基于成熟应用场景的低风险低空飞行活动授权地方管理。同时也建议探索深港跨境飞行物品报关程式。

  工联会方面,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工联会会长吴秋北建议,河套区地处深圳与香港交界,享有跨境政策便利,可依托深圳的产业转化能力、香港的国际化科研环境及澳门的中医药海外推广管道,打造“内地+香港+国际”联动的中医药创新枢纽。他建议联合共同在河套区筹建大湾区中医药行业合作研发中心,结合各自所长,建立集“基础研究、技术转化、标准制定、国际认证、人才培养”于一体的世界级中医药合作研发中心,推动大湾区中医药产业高品质发展,同时发挥“香港超级连络人”角色,助力中医药走向国际。

  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工联会理事长黄国建议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培训学校和实习基地。黄国表示,为落实香港“八大中心”角色定位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但高端人才不足,中端职业和劳工人手方面均需谋划未来。为补充职业培训这一块空白,建议构建顶层设计与协同机制:成立粤港澳大湾区跨区域协调机构;推行具有大湾区特色的“在港理论授课,湾区体验实习”学徒制教育实习体系;完善大湾区两地学历、资历及工作经验的互认机制:制定大湾区统一职业能力框架,建立覆盖“技能认证-学分互认-跨境就业”的湾区职业能力标准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工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马光如则提出关于成立大湾区非紧急转运服务中心;关于设立港澳长者湾区九市交通优惠通用卡;关于建立专业服务一站式资讯服务平台的提案等。   经民联表示,由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及全国政协委员的联盟成员将提交予“两会”的逾二十份建议和提案中,主要聚焦推动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共建“一带一路”等重要议题。全国政协常委、经民联监事会主席林建岳表示,在北部都会区的发展上,经民联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就提出打造跨境电商支点、建设跨境物流中心、构建“港澳研发+湾区转化”创科生态圈等倡议,以实现港澳地区跨境物流一日送达、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等具体目标。

  经民联今年还提出题为《粤港澳合作打造大湾区航天教育基地》的全国政协联名提案,并获得多名全国政协常委支持。这份建议充分利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区位、政策与资源优势,打造具规模的国家航天教育基地,以加强对港澳学生航天教育、科技教育、爱国教育,成为加强港澳青少年对国家认同的重要平台。

  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厂商会)表示,就多个工商界关注的议题,草拟了一系列建议,将透过会内的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在两会期间反映。厂商会表示,近年积极参与多个领域的“湾区标准”编制工作,注意到相关的参编和评审流程可进一步规范化和优化;此外,会方亦收到港资企业反映,认为目前缺乏使用“湾区标准”的诱因。因此厂商会建议,要善用香港国际化和制度规范的优势,邀请更多香港专家学者和业界代表参与标准的编制及评审;加快“湾区标准”与国际接轨和兼容。同时,推动在大湾区市场内率先实现“湾区标准”与内地海关清关标准和市场准入标准的整合,真正做到“三标合一”。并进一步加强“湾区标准”在国内外的推广和使用;对于已公布的标准,应在大湾区试行后尽快推广至全国其他地区,同时争取让“湾区标准”纳入国际认可的标准体系中,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全新标准,以提高国家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

  自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布,今年已是六周年。笔者认为,作为重大国家战略的建设,可以说从前五年的初期探索进入到了发展建设的阶段。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2月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和盐田港进行调研,不仅显示了中央对相关建设的重视,更突显了对香港更积极发挥主动性的期待。

  众所周知,粤港澳大湾区涉及三个单独关税区,法律及体制等方面的差异,如何在特定地域、特定领域融合,如何促进资源共享以及人流、物流、信息及资金流跨境自由流通,是个划时代的大课题,各方也都在积极寻找和尝试。可以看到,来自香港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在找寻发展出路,积极在全国两会的平台提出想法、争取政策,期望能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同时,为香港找寻到符合自身的发展规划,培育新质生产力和新经济增长点。

  大湾区建设,香港必须以主人翁心态主动积极参与建设。尤其在现时地缘政治瞬息万变及单边主义抬头的背景下,香港面临多重挑战。如何能以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发挥主观能动,用好“一国两制”的优势,发挥好“内联外通”的功能,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是考验也是机遇。在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带去的建议和在会议期间的政策、与会期内思想讨论的碰撞,是否能为湾区建设能找到更多更好的发展方向和方法,又是否能带回更多的政策和指导,我们充满期待。

(民建联图片)

  中评社香港3月2日电(记者卢哲)全国两会即将召开,来自香港的全国人大代表及全国政协委员在2月陆续公布了本次两会关注的议题,及准备提交的建议、提案。笔者观察,纵观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政党及商界背景的代表委员的议题内容,可以看到“粤港澳大湾区”可谓其中最瞩目的关键词。代表委员从宏观建设及民生细节上对大湾区建设提出了看法。

  两会开幕前夕,涵盖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的香港主要政党民建联、工联会及经民联,以及具有商界代表性的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厂商会),都公布了相关成员计划提交的建议和提案。

  民建联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今年将提交超过40项建议和提案,多项有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其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李慧琼表示,香港凭着“一国两制”优势,可以利用好河套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助力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健康中国建设。要吸引更多的国际药企在河套落户,解决生物样本跨境问题是关键。她提出,希望中央相关部门支持批准内地的科研及临床试验采集的生物样本及相关资料可进人河套香港园区。为此提出了《关于允许香港与内地共同合作生产血浆制品的建议》和《关于采用香港真实世界研究数据优化港澳药械通的建议》。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黄英豪提出《关于争取中央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走向世界之中医药产业的建议》,他表示,近年来,国家将中医药文化“走出去”摆在重要位置,建议中央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充分运用港澳“一国两制”以及联通海外的独特优势,加上香港中药材标准计划﹑中药检测能力得到了国际的认可﹑加上大学科研有所突破等优势,整合大湾区内年总产值超过600亿元人民币的中医药产发展,支持以香港为核心﹐构建面向世界的中医药产业的“学﹑研﹑产﹑销”体系﹐并以此为主要窗口﹐将中医中药全面推向世界。他建议在大湾区的中心城市成立“大湾区中医药学研究中心”,依托区内重点大学的科研能力,提升中药及中药的研发指向性,提升中药新药研发的临床速度,降低商业转化成本,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医药高地的影响力,夯实中药和中药保健品的走出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