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长根:悼郭伟峰先生 碧海存肝胆丹心照两岸

  中评社北京7月17日电(作者 仇长根)我最尊敬的香港中评社社长郭伟峰先生,近日以大海为归处,恰如他一生坦荡如潮、澄澈似浪。伟峰的离去,是两岸新闻界、舆论界的星坠,是国家民族统一路上的碑折,念及此,悲从中来,泪不能禁。

  5月29日伟峰走了,让人心痛,令人心碎。至今记得,3月24日我与伟峰微信,他给我发来中评网首页今日头条刋用我写的文章《仇长根:赖清德“保台”是假“买台”是真》,没想到那竟然是我俩最后一次话别。三十多年的交往,每次给他发稿,他都特别关注与鼓励。华东师范大学两岸交流与区域发展研究所举办学术研讨会,他都派出中评记者给予大力支持。2022年,我把从事对台工作和对台研究的观察与认知,撰写了《感悟台湾--我与台湾三十年》手稿发给伟峰,他欣然同意由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出版,并亲笔为该书作序。序中最后特别写道,“长根兄在书中说:有幸为国家统一尽点绵薄之力,觉得这一生特别有意义!读到这一段话我特别感动,这也是我的心声,这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心声!”

  初识伟峰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彼时他还是中国新闻社的青年翘楚,有理想、有远见,才华横溢,充满睿智。眉宇间已见山河志,言谈间尽是赤子心。为了国家统一大业,他 40 岁奔赴香港创办中国评论,近 30 年来扎根于香港,为民族振兴燃烧自己的生命。他不是埋首案牍的“书斋客”,而是脚踩两岸土地的“记录者”,作为大陆首次踏上宝岛采访的记者,他带着话筒与纸笔,在陌生的街巷里听乡音,在分歧的论辩中寻共识。那些跨越海峡的脚步声,不是简单的采访足迹,而是在冰封复杂的两岸关系中,为两岸同胞对话踩出的第一串温热印记。

  四十岁那年,伟峰奔赴香港创办中国评论。彼时的香江,风云际会,舆论场波谲云诡。他以“沟通两岸、融汇中华” 为旗,在香港的方寸天地里搭起一座桥:桥的这头是大陆的发展脉动,那头是台湾的乡土人情;桥上走的是理性的声音,桥下载的是民族的共情。他见过凌晨零点的编辑部灯光,也受过风雨骤来的舆论冲击,却始终如礁石般矗立。可谓笔是他的桨,心是他的舵,无论潮起潮落,航向从未偏离“民族大义”四个字。他说“为民族燃烧自己”不是口号,而是日复一日的践行:一篇篇评论析理明辨,一次次对话叩击人心,把“统一”从抽象的理念,变成两岸同胞能触摸到的温暖愿景。

  如今中评社事业如日中天,伟峰却悄然远行。他用一生诠释了“摆渡人”的重要意义:不求自己渡向功成名就的彼岸,只为载着更多同胞,驶向民族团圆的港湾。他的坦荡,如大海接纳百川,从不因杂音而改其道;他的执着,如潮汐守时不辍,从未因险阻而停其步。

  伟峰走了,可那座他架起的桥还在,那些他播下的种子还在,后继有人。碧海苍苍,是他魂归的故里,亦是他精神的映照——清澈,辽阔,永远向着两岸相拥的方向,奔涌不息。

  附五言诗:《悼郭伟峰》

  渡海开先路,香江立此身。
  笔裁云外雨,言暖世间尘。
  四十怀孤志,卅年守寸真。
  沧溟归故里,两岸共思君。

  注:诗中“渡海开先路”忆其首访台湾之功,“香江立此身”记其创办中评社之业,“笔裁云外雨”赞其舆论担当,“言暖世间尘”颂其沟通之力,末句“两岸共思君”,愿先生精神长留两岸同胞心间。

  华东师范大学两岸交流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仇长根

  2025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