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万重》作者与两岸媒体重温李庄往事
中评社宜宾6月25日电(实习记者 许思悦)6月24日,“文化抗战川渝行”媒体采访团来到宜宾李庄,《关山万重》作者郎麟向两岸媒体分享了这部耗时八年的著作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这部记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李庄岁月的作品,不仅凝聚着两岸学者后人的集体记忆,更见证了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
2017年,董作宾之子董敏将记录李庄往事的重要使命托付给郎麟。彼时,这位曾亲历李庄岁月的老人,仍清晰记得童年时“有一树红梅的院子”和被母亲卖掉的小山羊。尽管最初觉得“可能没有结果”,但郎麟在寻访过程中发现,每一位史语所后人都非常看重和信任这段历史。从傅斯年之子傅仁轨到李方桂之子李培德,两岸学者后代纷纷提供珍贵记忆,最终编织成这部35万字的“集体回忆录”。
郎麟向现场记者生动讲述了战火中的姻缘佳话。战时的史语所成就了五对美满姻缘,其中三对后来赴台。其中流传最广的是语言学家逯钦立与“李庄镇花”罗筱蕖的结合,这段姻缘由傅斯年亲笔担保、53位学者联名作证方才促成。罗筱蕖的姐姐张素萱——那位“从来不打骂孩子”的老师,也以同样方式与档案学家李光涛喜结连理。如今,见证这些姻缘的婚书和董作宾创作的《香樟集》打油诗,都珍藏在史语所旧址中。
作品问世后引发两岸学者后人强烈共鸣。李方桂之子李培德激动地说:“我太高兴了,我看到我们的板栗坳又复活了”;劳干先生从拿到书到看完第一遍,接连发了三次邮件,第一次说“怎么到处去收集来写得这么流畅”,看完后写道“又喜又悲,感慨万千”,并表示还会再看一遍。这些真切的反馈让郎麟深感欣慰:“这八年的功夫没有白费。”
正如书中记录的“山高水长”碑所喻,这段跨越海峡的文化记忆仍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