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青答中评:音乐本没有隔阂只有风格的碰撞
中评社北京4月29日电(实习记者 刘一玮)在成都这座文化底蕴深厚、艺术氛围浓郁的城市,台湾青年杨寓棠已经扎根七年。从最初的音乐梦想到如今的跨文化艺术交流,他的蓉漂故事不仅仅是个人奋斗的缩影,也是两岸文化交流的生动写照。
“这里的活力和包容性让我感到非常亲切,尤其是成都的美食文化和对艺术的支持,让我觉得很有归属感。”杨寓棠的成都之行源于一个偶然的机缘。在美国深造期间,他通过一位学长的推荐来到了成都,参加了当地的音乐考试,并成功进入了成都交响乐团。谈到初来成都的感受,杨寓棠坦言,虽然这个城市的工作机会吸引了他,但更让他驻足的,是成都独特的文化氛围和年轻的城市气息。
“成都的文化给了我更多的音乐素材和灵感,这里的艺术环境让每一场演出都充满了新鲜感和可能性。”自从来到成都后,杨寓棠的音乐旅程也逐渐丰富起来。作为一名小号演奏家,他开始接触更多样化的音乐形式,其中包括以往很少体验中国传统音乐,而这些新鲜的尝试,也带给他前所未有的音乐挑战与创作灵感。
“在社区活动中,我们会演奏一些流行音乐或动漫曲目,这种互动式的演出方式让我感到非常新颖和有趣。”在成都的这些年,杨寓棠见证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天府新区的崛起,这一切都给了他更多的艺术创作和演出机会。与此同时,成都的年轻观众也成了他演奏的源动力之一。他的演出不仅局限于传统的音乐厅和乐团,很多时候他也会参与到一些社区活动或户外演出中,向不同群体展示小号的魅力。
“音乐本身就没有隔阂,顶多是风格上的差异。当不同的风格碰撞时,总会激发出一种特别的感觉。”对于音乐与文化的交流,杨寓棠深信,音乐是一座没有国界的桥梁。提及一场特别的音乐会《望春风》时,他表示,这场演出不仅让他回想起儿时听到台湾民谣、民歌,也让他感受到两岸文化在音乐中的深刻联结。对于两岸青年而言,杨寓棠认为,音乐、艺术、舞蹈等领域为彼此提供了大量交流的空间和可能性。无论是在学校还是社区,两岸青年都有机会通过艺术进行更加深入的对话和理解。杨寓棠特别提到,他非常喜欢将台湾的旋律带上舞台,深切地感受到了一种特别的情感共鸣。将这些熟悉的旋律带回舞台不仅仅是在演奏一首曲子,而是在传递一种情感,一种文化的记忆。音乐作为两岸交流的重要载体,不仅能够消除误解,也能拉近彼此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