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现场:两岸媒体人座谈助力乡村振兴
中评社北京4月17日电(实习记者 姜宜芃)4月7日,一场跨越海峡的乡村振兴主题媒体座谈会在陕西汉中举行。来自两岸多家媒体代表与在地实践者齐聚一堂,围绕“千万工程”汉中实践展开深度对话。
汉中市脱贫办专职副主任陈宝善首先阐述了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并介绍了五大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第一,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面对“谁来养活中国”的时代之问,陈宝善亮出汉中答卷:全市创新推广“邮轮作”1253模式,实现亩产千斤粮、200斤油、5000元产值、3000元纯收益,该模式已列入全省农业技术推广名录。在城固县五郎庙镇,连片油菜花海与智慧农田相映成趣,23.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引入“四方签字”监管机制,施工方、监理方、镇村代表和群众代表共同参与质量把控。2024年全市粮食总产达110万吨,较脱贫攻坚初期增长47%,其中有机认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持续保持98%以上。
第二,织密防返贫监测网。“我们给90万农户建立了数字画像。”陈宝善表示,汉中已建立防返贫监测系统,4993名网格员动态采集4.6万监测对象数据。在镇巴县黎坝镇移民安置点,搬迁户张建国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茶园民宿,家庭年收入突破8万元。全市580个移民安置点配套产业园区,户均就业率达93%,35万脱贫人口通过"雨露计划"掌握实用技能,形成"培训-就业-增收"良性循环。
第三,激活特色产业新动能。走进南郑区黄官镇藤编工坊,非遗传承人李淑芳正指导台湾青年制作文创产品。“像这样的产业融合案例,我们培育了127个。”陈宝善介绍,全市打造茶、药、菜、菌、渔五大产业集群,汉中仙毫品牌价值突破40亿元,洋县朱鹮生态米每公斤售价达36元。在智慧农业示范园,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控鱼稻共生系统,这种"空中养鱼、水下种稻"的模式使亩均收益提升至1.2万元。
第四,绘就千万工程新画卷。漫步汉台区河东店镇,白墙黛瓦的民居与千年荷塘相得益彰。陈宝善以该镇为例解读“千万工程”实施路径:87%的农户完成无害化厕所改造,42%的自然村实现污水集中处理,97%的垃圾实现分类收运。在留坝县火烧店镇,由台商参与设计的"天空书屋"成为网红打卡点,传统村落焕发新生机。全市建成省级示范村141个,打造出"移步换景、全域皆美"的乡村新貌。
第五,创新基层治理新模式。“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陈宝善分享勉县金泉镇“祠堂议事”经验,该镇将家风家训融入村规民约,成功化解宅基地纠纷83起。全市781个"五星党支部"推行“群众点单、支部派单、党员接单”机制,开发APP实现47项服务的指尖办理。在宁强县汉源街道, “二十四节气”文化墙亦成为乡风文明新载体。
城固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代芳指出,莲花村作为全市唯一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县,我们聚焦8大主导产业,2024年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119亿元。柑橘品牌价值突破40亿元,羊肚菌产量2600吨,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02亿元。通过“五大行动”推进11个省级、35个市级示范村建设,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82.1%,打造出村容整洁、生态宜居的新农村样板。
台湾自媒体人刘乐妍分享道,陕南的农业现代化程度超出她的预期,她没有想到陕南是山清水秀的,没有黄土,和她印象中南方地区的景观一样。“许多小县城都盖了很多高楼大厦,尽管在城市里面,但是没有人愿意住,买下房子都空着。但我觉得如果每一个农村都像今天莲花池村一样漂亮,我真的不愿意住在城市,我喜欢这样子的农村。”对于未来的乡村振兴,她建议,继续发展中药材精深加工,培育乡村特色IP。
台湾自媒体人杨舒评来自台湾高雄,据她描述,高雄地区早些年旅游业匮乏,但最近的“小黄鸭”经济让高雄的经济一下“起飞”。她看到陕南景色很美,但觉得缺少了娱乐性的东西,她建议,未来陕南乡镇引入吉祥物、文创、手工制作等新形式打造年轻人的打卡热点,创造IP流量。
台湾红旗日报记者、两岸时事评论员王裕庆指出,汉中兼具“两汉三国”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农业创新实践的双重禀赋,完全具备打造两岸乡建合作示范区的独特优势。针对当前发展瓶颈,他提出"三向突破"方案:在产业维度,建议每个乡镇聚焦1-2种道地药材(如莲花池村开发莲花衍生品),建立“中药材研发飞地”吸引两岸青年科研人才;在文旅融合方面,借鉴台湾休闲农业经验,增设风情咖啡馆、田园骑行驿站等业态,打造特色休闲品牌;在传播策略上,主张邀请台湾当红节目制作团队开展实境拍摄,同步开发短剧IP,通过社交媒体进行广泛传播。
王裕庆特别强调青年化传播的重要性,建议联动两岸网红KOL开展直播,用国际视角解读汉中的乡村实践。针对交通短板,他提出开通“乡村振兴观光专线”,串联高铁站与示范村落的接驳服务,配套开发AR导航系统实现“下车即体验”,探索“非遗+科技”的产业升级新路径。
《红观热点》节目主持人刘红表示,此次能深入秦巴腹地见证汉中乡村振兴实践,首先要感谢陕西省台办搭建的交流桥梁。当她看到刘乐妍等台湾青年自媒体人驱车20多小时奔赴汉中,连夜策划主题直播时,她深刻感受到了两岸青年共谋发展的赤诚之心。刘红坦言,汉中之行为她带来了全新的认知。从金色油菜花海到两汉三国文化遗存,从智慧农业园区到非遗工坊集群,陕南乡镇的生态底蕴与发展活力交相辉映。针对青年力量培育,刘红表示,台湾青年带来的海岛文化视角、创意设计思维,与大陆乡村振兴实践能够形成奇妙的化学反应。她建议建立常态化研学机制,组织台湾青年开展驻村创作,让他们用镜头语言讲述不一样的乡建故事。
台湾自媒体人薛超向与会者分享了她对陕南地区的认知改变。这位两度造访陕南的自媒体人,首次聚焦现代农业发展,坦言从历史古城到活力新城的转变,彻底颠覆了台湾同胞对西部农业的刻板印象。针对跨海峡传播难题,薛超特别强调需要发掘一些更具体、更有意义的乡村故事,带领台湾青年到汉中来亲身体验乡村振兴的发展成果。薛超透露,近期她在考虑做一档乡村振兴的节目,她计划在节目中带领台湾青年深度体验大陆的乡村生活。
群众新闻网记者张娇娇在座谈会上,以本土媒体人视角呈现乡村振兴的"汉中样本"。她坦言,她生于榆林、长于西安,即便作为省内居民,陕南乡村展现的多元发展图景仍远超她的预期。“乡村振兴不光是盖楼盖屋,乡村振兴是真的会让乡村拥有活力,让农田荡漾着新的精神,吸引年轻人来到这里。”她希望两岸媒体在宣传上继续发力,让两岸年轻人有更多机会参与到这项事业中,让台湾青年直观感受秦巴山间"既有泥土芬芳、又见科技光芒"的振兴实践。
香港中评社实习记者姜宜芃分享了对汉中乡村振兴的感受。她表示,在为期三天的深度调研中,她观察到陕南地区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展现出制度刚性与人本温度相融、产业升级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治理智慧,为破解乡村振兴普遍性难题提供了重要启示。第一,制度韧性与人文温度的平衡。一方面,城镇设立调解室,数字化返贫监测系统等现代化治理体系,保证了政策落地的精准度;另一方面,陕南地区也设立“院坝说事会”“家族祠堂议事”等人情治理机制。这种刚柔并济的治理模式,有效破解了现代化进程中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二元对立。
第二,产业融合的“加减法”有的放矢。城固县龙头镇的水稻种植基地里,村镇通过“稻渔共生”模式,每亩土地叠加出粮食生产、水产养殖、观光研学三重效益,这是典型的“加法“思维。而在勉县新街子镇杜寨村,当地严控耕地“非粮化”的红线意识,即便面对中药材种植的高收益情况,仍坚守永久基本农田种粮底线,形成“传统农业+智慧农业”相结合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充分体现了乡村振兴中“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取舍智慧。
第三,生态与文化的双重增值。一直以来,汉中秉持着“微改造”理念,宁强县将百年老宅改造成乡村博物馆;玉皇观茶园周边重新修缮成为民宿群。这些最小干预的改造实践,却让乡风乡愁有了具象化的载体,让生态投入转化为旅游资产,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协同变现。
在人才建设方面,姜宜芃提出,在现代化农业设施日趋完善的当下,人才梯队断层仍是制约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当前,乡村振兴存在显着的“人才参与错位”现象,年轻群体多以消费客群、短期体验者身份介入乡村建设,往往为“网红打卡”慕名前来。这种浅层参与模式,难以满足乡村治理现代化对专业化、本土化人才的需求。因此,她建议,多开发互动性强的新文化IP,做好产学研结合的传统村落活化项目,打好人才长期战线,尽可能地缩短人才回流空白期。乡村振兴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陕南的探索证明,在守正与创新、保护与开发、本土化与现代化之间,完全能够找到最合适、最大公约数。
会议最后,汉中市向刘乐研、李明慧等两岸自媒体人颁发“味见汉中”助农推广大使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