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峰会启幕 两岸同胞共绘文化同心圆

作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发言(中评社 许思悦 摄)

  中评社北京5月29日电(实习记者 姜宜芃 许思悦 刘一玮)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华文化峰会5月28日在京隆重开幕。本届峰会承载着中华文明传承之使命,吸引了两岸政界、学界、文艺界及工商界近千名代表齐聚北京,共绘文化同心圆。两岸各界同胞代表在会上分别发表了主旨演讲。

  作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在学术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系统阐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逻辑与文明根基。王蒙表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选择始于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他以《红楼梦》的封建末世图景为切入点,指出中华文明在近代危机中始终保持着自我革新的韧性。1840年后,仁人志士探索“师夷长技”“维新变法”“三民主义”等道路的失败,最终印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历史必然选择。王蒙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既非全盘西化,也非封闭守旧,而是以中华文明五大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为坐标,实现“苟日新、日日新”的创造性转化。

  针对全球化语境下的认同危机,王蒙剖析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局限性。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道”为核心的政治理想主义,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应对社会矛盾、抵御西方化浪潮的智慧。这种文明特质不仅体现于故宫文物、敦煌壁画等物质载体,更根植于14亿同胞的精神基因,从重德守信的家国情怀到“见贤思齐”的学习传统,构成了应对现代化挑战的文化底气。王蒙最后呼吁,面对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中华文明需在守正中创新。他引用自身60岁学习德语的经历,倡导持续升级知识体系,将“道”的哲学智慧与现代化需求相结合,为人类文明贡献东方方案。

  台湾中华文化永续发展基金会董事、著名诗人兼作家杨渡发表了题为《七百年前,看见阿里山》的主题演讲,他特别提到了泉州海上交通博物馆中一尊充满文化象征的石刻像。杨渡表示,这尊融合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印度教以及中国道教等多种宗教元素的石刻像,不仅展示了13世纪中国文化的独特面貌,而且象征着中华文化的包容与融合。他指出,这些文明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上并没有互相排斥、互相屠杀,源于中国这一和平的、包容的、有大胸襟的文化环境与文化土壤。

  “这样的包容,是我们看向世界、未来时所感受到的中华文化的胸襟”。展望未来,杨渡表示,和平、宽容、宽大在700多年前就已经存在,他也相信,放眼未来,这一品质也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所能贡献的最好的胸襟和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