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现实路径

  中评社╱题: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现实路径——基于对两岸学分互认体系的思考 作者:陈泽光(厦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陈丽珍(福州),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通讯作者;苏美祥(福州),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负责人/研究员

  【摘要】构建台海两岸学分互认体系是推动两岸高等教育高质量融合发展的现实路径,在这方面,欧洲学分互认体系的成功经验提供了良好范例。构建两岸学分互认体系具有深化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促进两岸青年加深认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等重要意义,应当坚持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以校际试点为推动、以层次渐进为路径、以大陆高校为主体的原则建构两岸学分互认体系。建立两岸高校学分互认框架协议、认证一批高水平大陆高校牵头参与、开设一批满足台生需求的特色课程、制定学分互认体系的实施细则,是两岸学分互认体系的构建思路。

  学分互认是高校在学分制背景下对学生在不同学校修习学分予以承认或换算的机制,使学分具有随学生流动而累积和延续的功能。①学分互认可以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权,提升高校的教学资源利用率,有助于高校与高校、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因此,学分互认在促进校际交流方面的现实作用与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现实需求不谋而合,它在推动台海两岸高校以及两岸青年学生交流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据此,以学分互认体系建设为现实路径,推动两岸高等教育高质量融合发展,对于两岸融合发展而言具有积极意义。

  一、学分互认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学分互认是评价地区间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经历几十年发展,理应朝着更加精细化的合作路径推进。通过考察国内外学分互认的发展现状,可以更为清晰地认识到两岸进行学分互认的现实基础。

  (一)学分互认的国外发展现状

  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在学分互认体系建设方面处于领先状态,比较成熟与完善的主要有欧洲学分互认体系(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and Accumulation System,ECTS)、美国各州的学分衔接和转移政策、澳大利亚资格框架(Australian Qualification Framework,AQF)、加拿大学分转移制度等。②其中,因ECTS建设时间早、参与国家和高校众多、实际成效显着,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依据欧盟的解释文件《ECTS用户手册》(《ECTS Users’Guide》),对这一学分互认体系的基本内容与特征进行分析,可以瞭解国外学分互认的最新发展情况。

  ECTS创立于1989年,作为当时欧洲学生交换项目——伊拉斯谟计划的一部分,最初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国外学校学习时所获学分可以转换到本校。其后,随着旨在整合欧洲高等教育资源、消除学生流动障碍的博洛尼亚进程的推进,继而发展出学分积累的功能,幷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已然成为实现欧洲高等教育区内部高校学生自由流动与学习的重要制度体系。根据《ECTS用户手册》的定义,ECTS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学分积累与转换系统,秉持学习、教学与评估过程的透明化原则,旨在通过认可学业成就、资格证书与学习期限来促进课程规划、知识传递、学习项目评估以及学生流动。③它可以应用于所有高等教育项目,不限制授课方式、学生身份(全日制、非全日制)和学习环境(正式、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使学生能够将在国外学习期间所积累的学分转换为在本国机构学习的资格。④

  在分析ECTS的相关文件与实践活动中,其便利性与保障性的核心特质十分突出,具体可阐释为:第一,学生学习的便利性,ECTS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是“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促进学生自由流动、帮助学生综合发展是根本目的;第二,机构认证的便利性,为了使学生在不同国家、院校之间的流动更加便利与透明,学生获取的学分在欧洲高等教育区范围内的高等教育机构都可得到权威认证;第三,鼓励参与的保障性,欧洲学分互认体系标签和附加文凭标签的设置对发挥高校积极性、保障ECTS的有效推行具有重要意义,前者是对有效建设ECTS的高校所授予的荣誉,后者能证明高校在授予附加文凭方面的规范性与有效性。⑤

  (二)学分互认的国内发展现状

  大陆及台湾的许多高校都各自有学分互认制度,两岸之间的部分高校也已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学分互认,但实施范围有限,还存在较大的改进与完善空间。

  就大陆高校学分互认情况来看,一些地区的高校开展了规模较小的学分互认,如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上海东北片高校合作办学、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学生跨校选课、沈阳北片高校跨校选课等,在跨校选课、开设辅修专业、校际学生交流等方面实现了学分互认。⑥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九所大陆顶尖高校组成的“九校联盟”为例,该联盟旨在通过加强深层次合作与交流,利用优质办学资源互补优势,更好地培养拔尖人才。⑦九所高校共同实施本科生联合培养,主要开展课程学分互认和学生第二校园学习交换,交换学生可以在另一学校进行一学期的学习,九校互相承认交换生在他校学习和交流期间取得的课程成绩与学分。⑧

  就台湾高校学分互认情况来看,其实践经验较大陆更为丰富,在形式上也较多样,主要包括:第一,由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支持、面向全台湾高校的学分互认,最具代表性的是“台湾教学资源中心计划”,该计划设计了线上教学资源与线下教学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主要开设暑期通识课程,台湾高校都可加入该计划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学分互认,学生可自由修习,幷在专门的课程平台“夏季学院”进行学分认证;第二,特定高校联盟内部的学分互认,比如由台湾东吴大学、铭传大学、淡江大学等12所私立高校组成的“优久大学联盟”,开设了面向联盟内部学生的校际互选通识课程,学生最多可跨校选修两门通识课程,通过考核即可获得相应学分幷转换纳入至本校毕业学分要求之中;⑨第三,单个高校面向多元主体的学分认证,一些高校会将自身高质量的跨领域课程资源向其他高校开放,如东吴大学规定其除“创意人文”之外的所有课程均向各大学院校、各种学制的学生开放修读,实现了课程资源的共享与学分的转换。⑩

  就两岸之间高校学分互认情况来看,大陆一些省份的高校与台湾高校开展了校际间的交换项目,其中以与台湾距离最近的福建省高校为典型,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与台湾高校开展有本科生与研究生层次的交换项目。如厦门大学与34所台湾高校签订有合作协议,可以选派学生进行一学期的短期交流,双方高校会将本校相关院系课程或全校课程向交换生开放,学生修习课程经考核合格即可依据成绩单在本校进行学分认定与转换。此外,闽江学院、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部分福建高校与台湾高校还开展了本科与专科层次的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在学分互认的基础上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衔接,是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的典型成果。而诸如浙江、江苏、北京、上海等大陆较为发达省市的部分高校也与台湾高校开展学生交换项目,交换生所修学分均可互认,大陆中西部省份高校与台湾高校的交流合作则相对较少。整体来看,两岸高校间的学分互认仍处于自发性发展阶段,合作高校的地域分布不够均衡,尚不具备规模效应。

  结合欧洲ECTS以及两岸高校学分互认现状的分析,可以认定,当前已经具备建设两岸学分互认体系的现实基础,表现有三:第一,两岸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大体相近,幷且语言、文化相通,师生间、学生间交流没有障碍,具有ECTS所不具备的学生流动性方面的先天优势;第二,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已有40年历史,以福建为代表的大陆沿海省份高校与台湾高校具有深厚的信任基础与成熟的合作经验,将学分互认体系化、制度化也符合两岸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第三,随着台生赴大陆交流学习的人数日益增加,建立两岸学分互认体系也是顺势而为,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两岸青年学生的交流互动,尤其是推动更多台湾青年学生赴大陆交换学习,加深其对大陆社会文化的全面认知。在此等现实基础上,深入探讨构建两岸学分互认体系的意义、原则与路径,将更有助于我们依循从宏观到微观的认知思路来理解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现实路径。

  二、构建两岸学分互认体系的现实意义

  鉴于两岸关系发展现状,探讨两岸学分互认体系建设的现实意义,就不止于教育层面,也应在社会与政治层面助推两岸融合发展以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体来看,这一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深化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

  自1981年大陆高校开放对台招生以来,两岸高等教育的互动往来已持续40余年。但时至今日,两岸高校间的交流合作仍然在地域覆盖范围与体系机制建设上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反观欧洲地区的ECTS,建立之时欧盟尚未诞生,但仍能在当时欧洲主要国家之间达成共识幷实现稳步推进发展,为之后欧洲高等教育的共同繁荣进步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大陆和台湾文化同源、民族同根,从现实基础来看,在一个国家内部实现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将会比欧洲的国家之间建立ECTS更具优势。因此,包括学分互认在内的一系列两岸高等教育制度安排,是深化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推进制度化建设的必然诉求。⑪而制度化的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则是两岸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是促进两岸青年加深认知的关键因素

  通过构建两岸学分互认体系,两岸高校互派青年学生到对方学校学习,能够帮助青年在直接接触当地社会文化生活的过程中加深对彼此的理解与认知。尤其对台湾青年而言,他们在大陆的学习不仅是学业知识层面,更是社会认知层面。他们可以在真实的大陆社会环境中感受到,两岸存在的一些客观差异幷非是阻碍两岸交流的因素,民进党当局依托岛内舆论恶意歪曲大陆形象,也会在两岸青年的现实交流中不攻自破。有调查显示,在陆发展的台湾青年,多数会主动改变自己过去对大陆的负面认知,调整自己的价值判断,更加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甚至于国家统一。⑫因此,作为青年群体的主力,高校学生的互动与交流能产生明显的正面效应。也就是说,虽然台生来大陆交流是在教育领域开展,但其心理认知与情感态度将会在社会、政治、文化等多维领域得到正向发展,这对于两岸青年基于理性、全面、平等的思想前提进行友善交流大有助益。

  (三)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石

  陆生和台生在两岸高校青年学生流动中是最为活跃、也是最具指标性意义的群体,他们能够充分发挥在两岸和平发展中的“正能量”功效。⑬有学者研究指出,旅游、游学等短期交流行为对于提升台湾民众的中国人身份认同实质作用不大,只有能对大陆社会进行足够长期涉入即“深度登陆”才能真正提升其中国人身份认同。⑭因此,通过构建两岸学分互认体系的方式,促使两岸青年学生交流尤其是台生赴大陆交流,在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的中长期生活体验中加深自身的中国人身份认同,是破解民进党当局“天然独”谬论的有效手段,更是通过青年这一关键群体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未来要靠青年,只有在两岸青年加深对彼此正确认知的基础上,两岸发展关系才有更进一步密切的可能。在当前两岸官方交流难见成效的现实背景下,藉助具备民间基础的高等教育领域开展交流合作将是推动两岸社会融合发展以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