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著名作家廖书兰:九二共识30周年有感

(右起)曲折、庄仲希、范丽青、郭伟锋。曲庄二人在台北机场与先到台北的大陆记者合影。(作者供图) 

  中评社香港12月22日电/香港著名作家廖书兰22日在香港文汇网撰文说,12月7日由“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香港总会”和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主办的“九二共识”30周年图片展,除有历史价值,还有教育意义。文章内容如下:

  当看到1987年的图片,有台湾同胞一出罗湖口岸,跪地不起,激动得泪流满面的画面,我想起了我的老师。

  1990年他从台湾来到香港,打算与阔别40年的妻子约在香港会面,当师母还没抵达香港之前,他一个人坐上前往罗湖的火车,在上水站下了火车,在铁轨旁边面朝北方深深地叩了3个响头,激动得泪流满面,我不解地问老师,下一站就是深圳了,你为什么不直接进入大陆呢?他说,不行呀!我一踏上大陆的土地,我会激动得哭晕了过去。

  1987年11月蒋经国先生开放探亲政策,允许台湾老兵返乡探亲,从而打开了隔绝两岸40年的大门。骨肉亲情的思念即便隔着千重山万重水也阻挡不了相见。所谓台湾老兵,他们根本不是台湾人,其实也不是老兵,是青年甚至少年兵;1949年跟随蒋介石先生到台湾时,他们个个都只是年轻人。

  记得蒋介石先生1975年4月5日去世时,眷村里的阿姨抱着行军床痛哭,喊着“妈妈,我对不起妳!我不能回家了!”之后她才开始买床铺。平日学校的训导主任严肃而凶悍,但在那一天,竟然嚎啕大哭地说“他把我们带到这个小岛,现在他走了,我们回不了大陆了!”这些都是一个个人性最真实的一面,骨肉亲情超越藩篱,超越一切困难重重的障碍。

  1992年“九二共识”是两岸隔绝40年后的新里程碑,但在“九二共识”之前,有两样事情值得一提,应是为“九二共识”做了前期工作。

  一是,1990年9月的“金门协议”,因“闽平渔事件”两岸红十字会在金门举行商谈,就解决违反有关规定进入对方地区的居民和刑事嫌疑犯或刑事犯的遣返问题,进行协商签订协议书称为“金门协议”。此乃1949年后,两岸分别授权民间团体签署的第一份书面协议。

  二是,1991年8月20日因“闽狮渔事件”,大陆渔民被台湾羁押在台中看守所,大陆红十字会副秘书长曲折和红十字会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庄仲希律师,以人道探视为由入境台湾,随团有两名记者,中新社记者郭伟锋、新华社记者范丽青。   此乃1949年两岸隔绝以后的首次有大陆人以官方背景的社会组织身份入台,造成轰动。

  根据庄律师回忆,几经曲折,我们在香港滞留7天(台湾原答应,后拒绝,6天后再度答应可入境)。一下飞机,记者如云,长、短镜头、闪光灯包围,红十字会、海基会秘书长陈长文在机场欢迎我们。台湾记者像飞车队紧跟我们的车直到台中看守所。途中庄律师接到通知,下榻酒店要临时更改,因有“台独”分子手持木棍围在门口,并袭击了大陆记者的车辆。第二天在台中看守所,马路对面,有人举“曲逐共匪,保卫台湾”的横幅,台湾记者说︰“不用理会,他们在找存在感。”

  曲折、庄仲希一行终于见到被羁押的大陆渔民,转达了关怀与慰问并询问有些什么诉求。有台湾警察知道郭伟锋是客家人,悄悄跟郭伟锋说,我也是客家人。两岸都用一样的文字,说一样的语言,传承一样的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

  庄仲希说︰“海峡两岸亲情同胞,隔海喊话不如当面一谈。”这次行程可谓在历史的进程下的破冰之旅,台湾报纸刊登评论文章标题加入,曲庄二人的姓氏融入“曲径终成康庄大道”。

  (作者廖书兰系文学博士,祖籍江苏武进,出生台北,定居香港。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香港新界乡议局议员、香港珠海学院亚洲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员、亚洲华文作家协会香港分会会长、国际笔会香港中国笔会会长。曾获广兴文教基金会奖学金、中华侨联文教基金会华文著述奖冠军、亚洲华文作家基金会文艺奖最佳散文奖等。)

(右起)曲折、庄仲希、范丽青、郭伟锋。曲庄二人在台北机场与先到台北的大陆记者合影。(作者供图) 

  中评社香港12月22日电/香港著名作家廖书兰22日在香港文汇网撰文说,12月7日由“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香港总会”和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主办的“九二共识”30周年图片展,除有历史价值,还有教育意义。文章内容如下:

  当看到1987年的图片,有台湾同胞一出罗湖口岸,跪地不起,激动得泪流满面的画面,我想起了我的老师。

  1990年他从台湾来到香港,打算与阔别40年的妻子约在香港会面,当师母还没抵达香港之前,他一个人坐上前往罗湖的火车,在上水站下了火车,在铁轨旁边面朝北方深深地叩了3个响头,激动得泪流满面,我不解地问老师,下一站就是深圳了,你为什么不直接进入大陆呢?他说,不行呀!我一踏上大陆的土地,我会激动得哭晕了过去。

  1987年11月蒋经国先生开放探亲政策,允许台湾老兵返乡探亲,从而打开了隔绝两岸40年的大门。骨肉亲情的思念即便隔着千重山万重水也阻挡不了相见。所谓台湾老兵,他们根本不是台湾人,其实也不是老兵,是青年甚至少年兵;1949年跟随蒋介石先生到台湾时,他们个个都只是年轻人。

  记得蒋介石先生1975年4月5日去世时,眷村里的阿姨抱着行军床痛哭,喊着“妈妈,我对不起妳!我不能回家了!”之后她才开始买床铺。平日学校的训导主任严肃而凶悍,但在那一天,竟然嚎啕大哭地说“他把我们带到这个小岛,现在他走了,我们回不了大陆了!”这些都是一个个人性最真实的一面,骨肉亲情超越藩篱,超越一切困难重重的障碍。

  1992年“九二共识”是两岸隔绝40年后的新里程碑,但在“九二共识”之前,有两样事情值得一提,应是为“九二共识”做了前期工作。

  一是,1990年9月的“金门协议”,因“闽平渔事件”两岸红十字会在金门举行商谈,就解决违反有关规定进入对方地区的居民和刑事嫌疑犯或刑事犯的遣返问题,进行协商签订协议书称为“金门协议”。此乃1949年后,两岸分别授权民间团体签署的第一份书面协议。

  二是,1991年8月20日因“闽狮渔事件”,大陆渔民被台湾羁押在台中看守所,大陆红十字会副秘书长曲折和红十字会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庄仲希律师,以人道探视为由入境台湾,随团有两名记者,中新社记者郭伟锋、新华社记者范丽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