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青年观点论坛:心跨两岸,法悦新声
中评社北京7月21日电(实习记者王婉君)第二十九次两岸青年观点论坛于19日下午在北京市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举行。本次论坛以“心跨两岸,法悦新声”为主题,旨在探讨两岸法律领域间的互融互通,深化两岸专业界人士沟通合作,为两岸青年菁英群体搭建交流平台。
中国法学学术交流中心副主任潘新艶首先致辞,肯定了本次议题为两岸青年法律人才提供了专业交流平台,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增进友谊幷加强合作。她指出,在法律服务这一专业化较强的领域,通过深入交流,可以了解大陆同等待遇相关政策落地、实施情况,更有助于青年法律人才的成长与进步。
民革中央联络部副部长张庆盈总结了两岸法律领域深化交流合作的进程。她指出,在大家的努力下,两岸同胞共同传承中华法治文化,携手培养造就卓越法律人才,积极推动社会法制观念进步,合力促进两岸融合发展。她围绕论坛之“悦”谈到三点体会:两岸法律领域交流合作“越”过历史沧桑、“跃”步蓬勃发展及“悦”享美好未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田飞龙以香港经验入手,总结“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心理建设问题。他表示,通过对中国发展全球化内涵哲学和制度两方面的挖掘及参与,两岸民众会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上找到价值认同。“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基础性建设,乃是立足于重组条件下的民族复兴和全球化的的心理建设。
北京坤韬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台籍律师沈杰分享了帮助身处大陆的台湾同胞解决相关法律问题的具体经历。他以创办台湾公益法律服务热线为例,分析作为台籍律师,要积极主动地以两岸经验担当“翻译”角色。
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施君介绍了两岸法律服务合作与融合发展的相关问题。他指出,从两岸现有的法律服务模式来看,只有加强两岸律师的交流合作,才能共同为两岸客户提供更高品质的服务,为两岸经贸长久蓬勃发展保驾护航。
北京虎诉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廖孟诚论述了两岸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框架。他表示,从“十四五”计划中可以预见体育产业有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存在更多的空间促使两岸民众进行深入合作,为打开两岸协同发展的局面提供新思路。
上海社科院法学所助理研究院张亮分享了上海市“一网通办”工程的理论内涵与治理思维。他指出,“一网通办”平台有推进科学决策、建设阳光政府、加强协同治理等优势,能够提高社会治理的参与意愿和参与能力,这也为两岸发展提供了新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黄信瑜分享了关于后疫情时代增强台湾青年赴大陆就业意愿的相关思考。他建议有关部门应该更加重视广大台青群体就业难的问题,适时推出更有利于该群体就业、创业的相关举措。
北京嘉维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葛友山、彩虹天使咖啡屋创始人李绍嬅、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刘峥联系个人经历,讲述生活中发生的法律案件,生动展示了“法”融于生活、“法”帮助生活、“法”照亮生活的实际意义。他们的故事鼓舞着两岸青年法律人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在这条道路上行而至远。现场讨论氛围愈加热烈,与会观众与嘉宾频频互动。
中国社科院台港澳法研究中心主任陈欣新总结今天的发言内容,他指出,各位与会嘉宾能够结合自身的工作和生活经历进行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探讨,针对法律与两岸关系做出相关经验的介绍和建议。“一国两制”台湾方案对两岸法律领域的协同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指引着两岸青年法律人在理论指导下进行法律实践,在充分实践中完善相关理论。
中评社北京7月21日电(实习记者王婉君)第二十九次两岸青年观点论坛于19日下午在北京市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举行。本次论坛以“心跨两岸,法悦新声”为主题,旨在探讨两岸法律领域间的互融互通,深化两岸专业界人士沟通合作,为两岸青年菁英群体搭建交流平台。
中国法学学术交流中心副主任潘新艶首先致辞,肯定了本次议题为两岸青年法律人才提供了专业交流平台,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增进友谊幷加强合作。她指出,在法律服务这一专业化较强的领域,通过深入交流,可以了解大陆同等待遇相关政策落地、实施情况,更有助于青年法律人才的成长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