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良:盼两岸同胞开轩迎春风、把酒话亲情

陈士良(主办方供图)

  中评社北京3月20日电/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院长陈士良20日在第八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上致辞时表示,三月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很多人都盼望两岸也能够春暖花开。我们希望两岸民间往来和文化交流能够正常开展。我们期待在明年的第九届清明文化论坛上,两岸同胞能够坐在一起,开轩迎春风,把酒话亲情。

  陈士良说,时光飞逝,这个论坛到今年已经是第八届了。但过往的几届仿佛就在昨天。“还记得,在201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一位叫高秉涵的台湾老兵,他频繁往来于两岸之间,将一坛坛台湾老兵的骨灰抱回大陆家乡,让他们魂归故里,入土为安。这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在那时,我产生了举办两岸清明文化论坛的想法。”

  于是,陈士良与时任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先生及“章亚若教育基金会”合作,举办了第一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之后在两岸各地举办,直至今天的第八届。

  陈士良坦言,通过举办清明文化论坛,他深深地体会到,清明文化对于民族认同的意义。清明文化承载着“慎终追远”的精神信仰。经过2000多年的历史传承和教化,这个信仰已经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中国人,无论他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无论他在外漂泊多少年,都不会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都眷恋着“中国”这片故土。

  “通过清明文化论坛,我也深深地感受到,清明文化在两岸关系中的意义。”陈士良说,在台湾的乡间,各种大大小小的宗祠随处可见,这些宗祠都清楚地记录了他们的大陆原乡,记录了他们与大陆的血脉连接。这几年,两岸人员往来更加密切。一些大陆人到台湾,变成了“新台湾人”,每到清明时节,就会拜祭大陆的先人,或者直接回大陆来扫墓。也有一些台湾人到大陆,变成了新上海人、新北京人、新昆山人……。每到清明节,他们也会回台湾扫墓,拜祭在台湾的先人。由此可见,两岸民众通过清明文化,始终保持着血脉连结。而且,随着两岸交流的加深和人员往来的频繁,两岸的血脉亲情将越来越增强。

  “通过清明文化论坛,我还深深地体会到清明文化在两岸交流中的价值。”陈士良表示,在这个论坛上,我们结识了各行业、各领域的台湾朋友,很多是在通常的学术交流活动所结识不到的,其中一些已经成为非常贴心的朋友。“台南有一位叫许万枝的老先生,就和我从新朋友成为老朋友、好朋友。前几天,他给我打电话,第一句话就说,‘我想你们啦,我家盖了新房子,下次你们来台南可以住我家啦。’短短的三句话,非常朴素,但是传达出来的亲情、友情,就是‘两岸一家亲’的真实写照。”

  陈士良说,三月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很多人都盼望两岸也能够春暖花开。我们希望两岸民间往来和文化交流能够正常开展。我们期待在明年的第九届清明文化论坛上,两岸同胞能够坐在一起,开轩迎春风,把酒话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