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文:青海民族工作具有三大特点

青海省副省长杨志文。(中评社 李子宁摄)

  中评社北京5月25日电(记者 李子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4日上午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青海省有关负责人围绕“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 走好青海高质量发展之路”作介绍,并答记者问。青海省副省长杨志文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青海民族工作具有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更聚人心、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更紧密及各民族群众融入现代化建设更踊跃三个特点。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为载体,守正创新,绵绵用力,稳步推动民族地区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有记者提问道,刚刚吴省长提到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请问青海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是怎样做的?又有哪些特点?

  杨志文表示,在这里,我想重点向大家介绍一下青海民族工作的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更聚人心了。我们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主线牢牢抓在手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马背上的宣讲团”等形式,用带有“泥土气”“糌粑香”的方式,把党的惠民政策和群众关心的问题讲清楚,把党声化为民心。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保障民族团结,青海六个自治州全部出台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四级党委书记抓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抓示范单位动态管理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细化到各地各行各业,浸润到基层群众心中,把各族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

发布会现场。(中评社 李子宁摄)

  第二个特点,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更紧密了。我们创新打造了388个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区“石榴籽家园”,各民族群众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绘就了和谐相融的美好画卷。去年“12.18”积石山地震发生以后,汉族、藏族、回族、撒拉族、土族等各民族群众互帮互助、共克时艰,我们许多同胞自发远道而来,为受灾群众免费做饭,当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青海拉面送到受灾群众面前时,很多人热泪盈眶,在危急时刻展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强大凝聚力、向心力。

  第三个特点,各民族群众融入现代化建设更踊跃了。我们抢抓时代机遇,依托民族地区的资源禀赋,找准发展路子,做好产业文章,不断激发发展内生动力。我们六个自治州地区生产总值比2012年翻了一番,全力办好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实事,确保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掉队。如,海北州果洛藏贡麻村的各族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视察时的殷殷嘱托,用民族团结的力量解开了致富的密码,有机畜牧、特色旅游等产业实实在在地增加了群众收入,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已成为青海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为载体,守正创新,绵绵用力,稳步推动民族地区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青海省副省长杨志文。(中评社 李子宁摄)

  中评社北京5月25日电(记者 李子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4日上午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青海省有关负责人围绕“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 走好青海高质量发展之路”作介绍,并答记者问。青海省副省长杨志文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青海民族工作具有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更聚人心、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更紧密及各民族群众融入现代化建设更踊跃三个特点。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为载体,守正创新,绵绵用力,稳步推动民族地区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有记者提问道,刚刚吴省长提到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请问青海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是怎样做的?又有哪些特点?

  杨志文表示,在这里,我想重点向大家介绍一下青海民族工作的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更聚人心了。我们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主线牢牢抓在手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马背上的宣讲团”等形式,用带有“泥土气”“糌粑香”的方式,把党的惠民政策和群众关心的问题讲清楚,把党声化为民心。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保障民族团结,青海六个自治州全部出台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四级党委书记抓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抓示范单位动态管理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细化到各地各行各业,浸润到基层群众心中,把各族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