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新办发布会:甘肃创富民振陇新局
中评社北京6月14日电(记者 海涵)国务院新闻办公室6月13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任振鹤,甘肃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程晓波,甘肃省委常委、副省长张锦刚,甘肃副省长雷思维在会上介绍了“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 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有关情况。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寿小丽主持是次发布会。
甘肃“苦甲不再”“苦尽甘来”
任振鹤表示,甘肃过去曾被称为“苦甲天下”,在打赢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战后,甘肃“苦甲不再”“苦尽甘来”。近年来,我们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一底线任务,一手抓成果巩固拓展,一手抓乡村全面振兴,把脱贫群众“扶上马、送一程”,坚持用发展的办法,把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巩固住、拓展好,加快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全省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20年的9385元增加到2023年的12107元,年均增长8.9%。下一步,我们将在两个方面下功夫、做文章:
在巩固拓展成果上,重点用好“两种力”。一个是激发内力。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鼓励引导脱贫群众通过就业、产业、创业增加收入,切实增强脱贫地区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创新完善“甘肃一键报贫”机制,运用数字化手段,加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对易返贫致贫群众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另一个是用好外力。深化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在天津、山东两省市和37家中央定点帮扶单位的支持下,加强产业帮扶、劳务协作、项目共建和人才交流,共同谱写新时代东西部协作发展的“山海情”。
在乡村全面振兴上,突出绘好“两张图”。一个是和美乡村建设图。就是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扎实开展以“村庄美、产业兴、治理好、乡风和、百姓富、集体强”为主要内容的和美乡村创建,每年分区分类认定省级和美乡村100个左右,让平原农区更具田园风光、丘陵山区更具山村风貌、湿地水乡更具诗情画意、高原藏区更具民族风情、传统村落更具文化底蕴,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陇原“富春山居图”。一个是特色产业发展图。说到甘肃农业,“厚道甘肃、地道甘味”已经连续三年荣获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指数排行榜榜首,恐怕大家想不到,这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一是戈壁滩上种蔬菜,在我国十大蔬菜基地中,甘肃有两个,一是张掖,二是兰州,高原夏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二是玉米种子半边天,甘肃是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全国每两粒玉米种子中就有一粒产自甘肃。三是道地药材很地道,甘肃被称为“天然药库”“千年药乡”,目前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是全国唯一的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为了让甘肃这些好资源卖上好价钱、致富一方百姓,我们将全面加强农业强省建设,深度做好“土特产”的文章,在每个县培育壮大1—2个主导产业,打好特色牌、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让“甘味”农产品畅销国内、走向世界。
以更大力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张锦刚表示,近年来,甘肃就业趋势总体向好,每年新增就业30万人以上,这是一个确保的数字,只能增加,不能减少。我们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搭台子”。就是全力以赴稳岗扩岗,让大家有干事创业的舞台和平台。这方面,我们实施了“援企稳岗·服务千企”行动,为企业提供维权服务、金融助力等支持,鼓励企业吸纳更多就业。像“陇原惠岗贷”业务,对吸纳就业多、稳岗效果好且用工规范的企业,精准保障融资需求,并重点向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倾斜,用以支持企业稳岗扩岗,近两年为2400多家企业发放贷款近50亿元。
其次是“架梯子”。就是多措并举“架桥铺路”,让岗位供需更加匹配。这方面,除传统的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创新大赛等“规定动作”之外,我们从自身实际出发,也探索出了一些“自选动作”。比如,从2022年开始启动“百名人社局长直播带岗”行动,先后有430多名厅局长走进直播间,解读政策、推介岗位,提供就业岗位近200万个。
还有就是“拓路子”。就是千方百计稳住和拓展重点群体就业,以点带面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比如,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我们连续15年将“支持1万名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列为10件民生实事之一,引导他们到基层和企业就业。又比如,脱贫群众这一块,我们通过乡村就业工厂吸纳、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方式,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张锦刚说,下一步,我们将以更大力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全面落实减负稳岗扩就业各项政策,提高产业的就业带动力,扩大多元化就业的蓄水池,持续做好重点群体就业,从破解“有活没人干”入手,解决“有人没活干”的问题,让需要找工作的能找到,让企业招工不再难,不断增强全省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甘肃新能源发展速度快、潜力大
程晓波在会上表示,甘肃是风光资源大省,太阳能和风能技术开发量都居全国前列。特别是“十四五”以来,我们紧紧抓住国家绿色转型的各项政策机遇,“乘风而起、向光而行”,推动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
程晓波介绍,目前,全省新能源装机总量超过了5600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比重超过60%,这个占比在全国居第2位;陇电外送区域已经扩大到了25个省份,每年甘肃对外的输送量超过520亿千瓦时,这其中接近一半都是新能源。如果说,从前的河西走廊是“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苍凉,那么现在则是“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勃发,呈现出“追风逐日、风光无限”的景象。
程晓波说,甘肃的新能源发展速度确实很快,但未来潜力仍然很大。下一步,我们将致力于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推动“风光大省”向“风光强省”迈进。重点在四个方面继续发力:
第一是扩规模。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推动各级各类风光电项目建设,到“十四五”末,也就是明年底的时候,全省新能源装机总量要突破8000万千瓦,到“十五五”末要突破1.3亿千瓦。1.3亿千瓦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6个三峡电站。
第二是畅通道。规模大了,电发多了,怎么样把电送出去,建设外送通道就成为关键。我们的第一条通道是从酒泉送往湖南的酒湖特高压直流工程,这个2017年已经建成。第二条通道是送往山东的陇电入鲁工程,去年开工建设,明年就可以建成。第三条通道是送往浙江的陇电入浙工程,目前前期工作已经完备,可望近期核准建设。第四条通道是送往四川的陇电入川工程,这个也有望今年年底核准开工。可以说,到“十五五”中期的时候,这四条特高压就能够全部投运,届时甘肃至少会有1600亿千瓦时的电送往全国各地,这相当于现在一年的全省用电量。
第三是兴产业。着力构建以酒泉、嘉峪关为中心,张掖、武威、金昌三地协同,河东各市州协同、多级驱动的产业发展布局,打造风光电产业链与相关产业协同发展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第四是促消纳。就是我们要把发出来的电在省内首先用好用足,这就需要全力发展省内的产业,推动调峰电源和新型储能的建设,特别是要做好电力网和算力网“双网”融合的文章,建好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也就是甘肃的庆阳数据中心,打造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总之一句话,未来我们既要发展好新能源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又要让陇原“风”“光”点亮万家灯火,为全国能源供应保障作出更大贡献、体现甘肃担当。
持续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雷思维表示,在祖国的版图上,甘肃是一个能源资源的“大宝库”,也是全国闻名的“有色金属之乡”。目前,全省已发现的各类矿产190余种,查明储量的有134种,其中镍、钴、铂等12种矿产资源储量排名全国第1,而且每个品种都具备成为一条产业链、带动一片大产业的潜力和前景。近年来,我们聚焦国家所需、发挥甘肃所能,全面提高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供给质量,在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积极为全国发展大局贡献甘肃力量。
我们把能找的都找出来。大力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地勘资金位居全国前列,形成了以财政资金引领、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地质找矿格局。像甘肃的煤炭资源,目前已经探明的储量排在全国第6位,2023年煤炭产量比3年前翻了近一番。
我们把找到的用起来。建立了常态化的矿业权投放机制,促转化、增收益,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到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中来,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形成了找矿、出让、开采、利用全链条的矿业开发格局,最大限度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可以说,目前全省的矿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结构也进一步得到了优化,矿业经济已经逐渐成为区域发展的有力支撑。
我们把开发的“绿”起来。更好统筹“找好矿”与“护好绿”的关系,始终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矿产资源开发勘查的全过程,推广绿色勘查适用技术,应用绿色开采工艺,推动矿区扩绿增绿,在全国率先建成了绿色矿山标准体系。预计到2028年,全省90%的大型矿山、80%的中型矿山将全部达到绿色矿山标准。
雷思维说,下一步,我们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提高矿产资源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立足大局需要、紧盯重点矿种,持续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增储上产,政策上强保障、科技上多赋能、机制上更放活,以更大力度推动矿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中评社北京6月14日电(记者 海涵)国务院新闻办公室6月13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任振鹤,甘肃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程晓波,甘肃省委常委、副省长张锦刚,甘肃副省长雷思维在会上介绍了“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 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有关情况。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寿小丽主持是次发布会。
甘肃“苦甲不再”“苦尽甘来”
任振鹤表示,甘肃过去曾被称为“苦甲天下”,在打赢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战后,甘肃“苦甲不再”“苦尽甘来”。近年来,我们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一底线任务,一手抓成果巩固拓展,一手抓乡村全面振兴,把脱贫群众“扶上马、送一程”,坚持用发展的办法,把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巩固住、拓展好,加快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全省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20年的9385元增加到2023年的12107元,年均增长8.9%。下一步,我们将在两个方面下功夫、做文章:
在巩固拓展成果上,重点用好“两种力”。一个是激发内力。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鼓励引导脱贫群众通过就业、产业、创业增加收入,切实增强脱贫地区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创新完善“甘肃一键报贫”机制,运用数字化手段,加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对易返贫致贫群众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另一个是用好外力。深化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在天津、山东两省市和37家中央定点帮扶单位的支持下,加强产业帮扶、劳务协作、项目共建和人才交流,共同谱写新时代东西部协作发展的“山海情”。
在乡村全面振兴上,突出绘好“两张图”。一个是和美乡村建设图。就是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扎实开展以“村庄美、产业兴、治理好、乡风和、百姓富、集体强”为主要内容的和美乡村创建,每年分区分类认定省级和美乡村100个左右,让平原农区更具田园风光、丘陵山区更具山村风貌、湿地水乡更具诗情画意、高原藏区更具民族风情、传统村落更具文化底蕴,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陇原“富春山居图”。一个是特色产业发展图。说到甘肃农业,“厚道甘肃、地道甘味”已经连续三年荣获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指数排行榜榜首,恐怕大家想不到,这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一是戈壁滩上种蔬菜,在我国十大蔬菜基地中,甘肃有两个,一是张掖,二是兰州,高原夏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二是玉米种子半边天,甘肃是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全国每两粒玉米种子中就有一粒产自甘肃。三是道地药材很地道,甘肃被称为“天然药库”“千年药乡”,目前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是全国唯一的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为了让甘肃这些好资源卖上好价钱、致富一方百姓,我们将全面加强农业强省建设,深度做好“土特产”的文章,在每个县培育壮大1—2个主导产业,打好特色牌、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让“甘味”农产品畅销国内、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