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万元“支教”7天,到底有多少含金量
在大家的一般印象中,到贫困地区进行支教,是一种纯粹的公益行为。要花钱“报团”参加,甚至将它当作一种旅游方式,这多少与支教的公益内涵形成了偏离。从现实看,报名这些需要支付数千到上万元不等的短期“支教团”,一些人还不仅仅是为了体验不同生活方式,而更是将之当作一条为自己简历镀金的“捷径”。对这样的夹杂着太多的功利与算计乃至“作秀”意味的“支教”行为,社会确实需要多一些审慎。
客观说,有些孩子和年轻人有能力和兴趣,希望体验不同的生活,愿意花钱参加支教;同时有人看到了这里面的“商机”,给他们提供相应的服务,如此“生意”其实并不是不可以。严格意义上,这样的“旅游式支教”,本质上已属于一种新的旅游类型。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所扮演的角色更接近于游客而非志愿者,但并不能说毫无意义。一方面,这种方式可以让参与者对某个地方的文化与生活增进瞭解;另一方面,他们作为“外来者”,在与“支教”对象的互动中,也可以给后者带去一些新的信息,甚至是一定的帮助,这实际上也就是在发挥一定的公益价值。
不过,这样的方式容易引发争议,确实是因为其中存在着太多需要厘清的边界。比如,由于这类“支教”多由商业化的公司来运营,可能缺乏专业化的公益视角,若操作不当便可能给真正的公益行动带来干扰,给被支教地区的孩子们造成麻烦。甚至说,当“游客”花高价去“支教”时,那些被支教的地区和孩子,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他们有知情权吗?即便“旅游式支教”有其市场需求,也应该把握好度,防止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当然,社会真正反感的或许并不是一些人把支教当作了旅游体验,而是那些出于更功利的目的,甚至扭曲公益价值的行为。如纯粹是为了给个人简历镀金,乃至通过刻意夸大公益贡献的方式去谋求一种“变现”。对此,家长和学校还是应该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功利与情怀之间,商业与公益之间”引导孩子作出理性的选择。毕竟,公益不是人生附加的光环,不是升学的捷径,更不是只在遥远的“大凉山”才能实现,丰富人生体验也未必一定要选择“公益”的方式。
来源:光明网 作者:朱昌俊
在大家的一般印象中,到贫困地区进行支教,是一种纯粹的公益行为。要花钱“报团”参加,甚至将它当作一种旅游方式,这多少与支教的公益内涵形成了偏离。从现实看,报名这些需要支付数千到上万元不等的短期“支教团”,一些人还不仅仅是为了体验不同生活方式,而更是将之当作一条为自己简历镀金的“捷径”。对这样的夹杂着太多的功利与算计乃至“作秀”意味的“支教”行为,社会确实需要多一些审慎。
客观说,有些孩子和年轻人有能力和兴趣,希望体验不同的生活,愿意花钱参加支教;同时有人看到了这里面的“商机”,给他们提供相应的服务,如此“生意”其实并不是不可以。严格意义上,这样的“旅游式支教”,本质上已属于一种新的旅游类型。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所扮演的角色更接近于游客而非志愿者,但并不能说毫无意义。一方面,这种方式可以让参与者对某个地方的文化与生活增进瞭解;另一方面,他们作为“外来者”,在与“支教”对象的互动中,也可以给后者带去一些新的信息,甚至是一定的帮助,这实际上也就是在发挥一定的公益价值。
不过,这样的方式容易引发争议,确实是因为其中存在着太多需要厘清的边界。比如,由于这类“支教”多由商业化的公司来运营,可能缺乏专业化的公益视角,若操作不当便可能给真正的公益行动带来干扰,给被支教地区的孩子们造成麻烦。甚至说,当“游客”花高价去“支教”时,那些被支教的地区和孩子,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他们有知情权吗?即便“旅游式支教”有其市场需求,也应该把握好度,防止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