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蓉:习马会强调两岸青年时代担当

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主任张宝蓉

  中评社北京4月14日电(作者 张宝蓉)习近平总书记4月10日在京会见马英九先生时,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寄语两岸青年,强调“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两岸青年好,两岸未来才会好。两岸青年要做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共创中华民族绵长福祉,续写中华民族历史的新辉煌。”这一讲话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两岸青年一如既往的真切关怀,也体现了在当前两岸关系局势下,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两岸青年共传中华文化、共创民族辉煌、共担时代使命的殷殷期待。

  中华传统文化是两岸共同的宝贵资产,在台湾社会发展进程中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多年来,受台湾地区“台独”文化和“去中国化”教育影响,台湾青年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度认知受到明显削弱,中华传统文化在两岸交流中的精神纽带作用遭到严重侵蚀。通过两岸交流互鉴,坚守和维护中华传统文化这一根本命脉,是当代两岸青年应该具有的文化自觉。

  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同属中华民族,台湾地区所谓的多元族群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受到“台独”文化强力建构的“台湾民族主义”影响,台湾青年的中华民族观念和意识不断被消解,并逐渐被“族群”一词所取代,具有共同经历、共同理念、利害关系、社会地位、年龄层或地域等成为多元族群文化建构的重要元素。通过两岸互动往来,破除片面、狭隘的族群观念,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下两岸青年应该具有的历史自觉和时代担当。   就个体而言,两岸青年都充满生机活力,善于求新求变,敢于实践探索,憧憬未来,追求美好。他们虽然成长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生活环境,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和成长经历,但都拥有相似的成长追求,共享同根同源、同文同宗的情感体验,同时也都面临着全球化、现代化、多元化和信息化所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通过有深度、有温度、有亮度的交流互动,两岸青年的心理距离更加容易拉近,集体记忆更加容易形成,情感共鸣能够快速建立,既有助于促进青年发展人际关系,也有助于他们共谋个体发展、共话两岸未来。正视两岸交流对于青年发展正面价值和意义,畅通两岸青年交流管道,创新两岸青年交流方式,让更多青年投身两岸交流大潮,是正道,也是智慧。

  (作者张宝蓉系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主任)

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主任张宝蓉

  中评社北京4月14日电(作者 张宝蓉)习近平总书记4月10日在京会见马英九先生时,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寄语两岸青年,强调“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两岸青年好,两岸未来才会好。两岸青年要做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共创中华民族绵长福祉,续写中华民族历史的新辉煌。”这一讲话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两岸青年一如既往的真切关怀,也体现了在当前两岸关系局势下,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两岸青年共传中华文化、共创民族辉煌、共担时代使命的殷殷期待。

  中华传统文化是两岸共同的宝贵资产,在台湾社会发展进程中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多年来,受台湾地区“台独”文化和“去中国化”教育影响,台湾青年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度认知受到明显削弱,中华传统文化在两岸交流中的精神纽带作用遭到严重侵蚀。通过两岸交流互鉴,坚守和维护中华传统文化这一根本命脉,是当代两岸青年应该具有的文化自觉。

  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同属中华民族,台湾地区所谓的多元族群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受到“台独”文化强力建构的“台湾民族主义”影响,台湾青年的中华民族观念和意识不断被消解,并逐渐被“族群”一词所取代,具有共同经历、共同理念、利害关系、社会地位、年龄层或地域等成为多元族群文化建构的重要元素。通过两岸互动往来,破除片面、狭隘的族群观念,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下两岸青年应该具有的历史自觉和时代担当。